30多年前在永济拍到的永远的记忆
山西永济铁路工厂属于三线企业,子弟们大都在中条山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家长许多来自北京、湖南株洲等大城市,为了全国铁路的大发展,孩子们跟着家长刚开始住在农家简陋的房子里,吃着以前很少吃的粗粮,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建厂几年后,工厂建起了幼儿园,许多职工的家属当上了保育员,客观上也解决了这些家属们的就业问题,使职工们少了一些后顾之忧。图为七十年代后期幼儿园孩子表演节目,他们手中的竹竿当地盛产。
八十年代工厂幼儿园特别流行椅子操。孩子们在椅子上做各种动作,不但可以观赏而且起到了锻炼的作用。笔者年在山西运城南街小学上幼儿班时也有一把这样的绿色小椅子。我们没有课桌,写字时趴在小椅子上。上课时使劲挺直了腰板以赢得老师的表扬,学校开会或举办活动时我们抱着椅子前往。我总想着这种椅子北方有南方就不一定有吧?结果江苏的妻子家也有两把这样的椅子,现在我家还保存了一把。图为八十年代初我厂幼儿的表演。
工厂举办各种活动,子弟小学的师生大都要配合。师生们举着条幅、彩旗,敲着锣鼓,载歌载舞地在家属区的主要街道上游行。工厂开大会通常少先队员要献花、祝词,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样的活动一般不再进行了。学生以学为主,过多地参加这些活动势必影响到教学。那时的学生负担没有现在重,孩子们遇到这样的活动大多是乐不可支,能举个彩旗更是觉得好玩,根本不想累不累。图为年我厂子弟小学师生游行宣传“五讲四美”活动。
年我厂子弟小学举办的庆祝六一活动中,少先队员们在举行升国旗仪式。学生们升完旗之后抬着星星火炬和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牌到家属区游行。此时学生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和白色力士鞋让笔者甚为羡慕。记得年我在运城南街小学上二年级时,举办六一活动老师要求我们穿白上衣、蓝裤子。我穿什么颜色裤子没记得,就记着我这个男孩穿了一件女式大翻领旧白上衣。尽管我有一百个不愿穿,但别无选择只能穿着到城里游行。
年笔者刚学拍照没几年,总想把照片拍得更含蓄一些,专门找了前景的树丛拍我厂六一游行的孩子们。敲鼓打叉的学生虽然很辛苦,但他们通常都不觉得累,因为同学们看他们往往是羡慕的眼神。我六十年代上学时,我们学校仅有一个用布做成的大鼓,而且敲破了还得凑合使用,这样让别的学校学生用歌谣“南街小学不找好(土语:意为不好),烂烂洋鼓烂烂号”笑我们,我们往往很自卑和无语,就这我当时还特别想敲鼓但没有机会。
年我厂子弟小学师生们游行之后,举办一些智力比赛活动,这是他们三人一组在进行拼接我国地图的比赛。这些道具很简单,都是师生们提前自己动手做好的。当时的老师一般不给家长找麻烦,不像现在有的老师给低年级学生布置一些难度很大的手工作业,结果大都是家长忙乎才能完成。当时的师生大都穿着人造革或塑料凉鞋,许多男生都不穿袜子,脚脏了对着水龙头连脚带鞋都洗了;现在好像许多女子也不穿袜子,时尚很是让人琢磨不透。
小人书从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很红火,那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窗口。那个时代的孩子通常至少有几本,孩子们可以交换着看;家境好的孩子可能有小人书箱。街上通常有小人书摊,孩子们用省下的一二分钱就可坐在小板凳上欣赏。笔者上小学时,学校有位青年老师有一箱小人书供他们班同学借阅,记得一次他们班同学借了本电影小人书《董存瑞》,很是让我羡慕,小人书的封面至今让我历历在目。图为年我厂子弟在看小人书。
工厂举办体育活动,通常要为孩子们举办一些项目,有时要专门举行独生子女母子运动会。当时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的负担轻,这些孩子的生活过得往往好一些。当时的职工许多穿着铁路制服,有的还穿着很有时代特色的军大衣;孩子们往往也穿得很体面,毕竟一个家庭几乎两代六个人宠着一个孩子。现在,昔日的运动场已变成塑胶跑道,但孩子们可能比较难到这里比赛了。图为年我厂的母子运动会。
八十年代我厂流行了多年的武术热,工厂好像有武术协会,这些喜爱舞枪弄棒的武术达人们经常参加比赛和为大家表演,并举办了一些少儿培训班使这项运动方兴未艾。每天早晨这些习武的孩子们在厂前门广场前操练,成为了工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背景上建于年的大礼堂依旧巍然屹立,但右边的电影海报墙早已拆除。当时狭窄的太风公路早已拓宽快到礼堂边,广场也几次整修早已变了大样。图为年我厂少儿武术班在晨练。
八十年代中期,工厂建起了有标准跳台的游泳池,并专门为孩子们建起了安全的小游泳池。这下,每年暑假工厂体协都举办少儿游泳培训班,好像学费仅十几元钱就可以了。孩子们在这里大都晒得像黑人一样,一个个都学会了游泳。现在,这个游泳池仍向职工家属开放,收费和大城市比近乎免费。图为年我厂子弟在学习游泳。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些图中的孩子大都过了不惑之年,大家怀念在工厂度过的童年吗?
转自:头条
陈荣摄影(向作者致敬)热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1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