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运河踪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金瓶梅》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北方新兴起的运河城市——清河县,而清河县作为运河城市位于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之地,即隋朝开凿的永济渠和如今京杭大运河的卫运河段在此流经,使得清河县成为少有的有两条运河流经的运河城市。
因此运河文化在清河县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在《金瓶梅》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者们对《金瓶梅》的故事产生地看法不一。
《金瓶梅》与大运河
一《金瓶梅》地理背景与大运河的关系
1故事背景
《金瓶梅》作者对临清是十分熟悉的,应当有在临清生活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较全面的解释是,《金瓶梅》的地舆场景是以临清等城市为原型,融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虚实结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构思之后的产物。
作者将以西门庆一家为中心的上至朝廷士林下及商业市井的复杂故事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在人物典型化和情节开展中,运河文化被包孕并展现开来,既让我们看到社会的众生相,又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加了《金瓶梅》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运河城市的清河县自身具有诞生这样一部伟大文学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条件,大运河千百年来从此经过,这样的滨水小城中自然留存了属于运河的不一样的文化底蕴,正如平原地区和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不同一样。
自然条件的改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潜移默化却天翻地覆的影响,这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我们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能发觉,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伟大事业,也需要每个时代的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运河文化,创造出历史和奇迹。
2运河城市为故事背景
作为以运河城市为故事背景展开情节的《金瓶梅》,大运河沟通南北,南北不同的文化习俗也得以在运河沿岸城市保存并发展。在饮食、服饰、交通、经济、主人公身份、女性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有大运河的身影,。
大运河沿岸繁荣的经济贸易、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以及百姓努力谋生的生活现状都被浸润着运河水的如椽巨笔书写下来。
《金瓶梅》中繁华的经济生活与大运河密不可分。大运河是一条连接南北的纽带,而运河沿岸城市则像是一个个镶嵌在这条纽带上的明珠,我们可以看到大运河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交通系统。
大运河不仅给普通百姓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而且保证了国家漕运的稳步进行,社会结中人数最多的底层和权利最高的顶层的生活和权益都得到了有效保障,社会自然会向稳定的方向保持正态良性发展。
商人等中间层的生产生活更无法离开大运河而更好更快发展,餐饮业、运输业、手工业等在运河沿岸繁荣发展,这在《金瓶梅》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金瓶梅》中运河文化的彰显
1,饮食方面
商人为了调和南北客人不同的口味需要,上至饭店酒楼,下至小商小贩,所贩卖的食物可谓丰富繁杂、琳琅满目,既有北方饮食特色,又有南方食物风味,呈现出融合各地美食的特点。
如扬州的饮食特色,在隋唐以前都是偏清淡的,自从运河开通之后,扬州作为重要的运河城市广泛采纳各地原材料,逐渐形成做工精细、选材严格的精致风格;又比如鲁菜的传统特点是重味、守正,从运河开通后吸收了扬州菜喜欢煲汤和燕窝的特点,逐渐形成“适中调和”的烹饪理念,由此可见在大运河的作用下,南北饮食文化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金瓶梅》中写了丰富多样的饮食、茶品与酒,在西门庆这个北方的家庭里,金华火腿、江南地区的大米和海鲜都频繁出现在他们的日常餐桌上,喝的酒是来自各地的“金华酒”“南酒”等,用的茶更是如来自安徽的“六安茶”等名贵茶叶。
杭州的“衣梅”亦成为这个家庭的精美果品,各地美食汇集在这个富商家庭,没有京杭大运河强大的运输功能是万不能实现的,可见运河文化在饮食方面呈现出了多元、融汇的特点。
2,服饰方面
大运河也体现了南北服饰融汇的特点。潘金莲的衣服紧跟时尚,以“南装”为荣,可见是南方的穿衣搭配习惯跟着运河水流到了北方,这是改变整个社会风貌的大事件,并非一朝一夕得以实现。
运河水的融汇带来了服饰方面的文化交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而具备不同文化的人汇集在一起,便自然会产生文化的交流。服饰是穿在人外面的、最直接也最直观的物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追逐新潮的事物永远是人的本质特点之一,因此大运河的开通还更新了社会风貌和时尚变更的步伐。
明清时期这种黑暗交易有相当多地以《金瓶梅》中描写的这种形式上演,这不可避免地与大运河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前来有关,政治与经济在这个时代,被大运河这条无形的纽带以一种新的形式纽结在了一起。这种运河描写是有深厚社会内容的,我们能据此看到社会在变态中的不同形态,据此对中国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崛起有更深的了解。
《红楼梦》与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在明清时期对于南北文化交流融汇起过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曹雪芹及其家族5代6人与大运河联系源远流长,自然会在作品中赋予《红楼梦》中运河文化的颇多元素。大运河在《红楼梦》中成为人物远行的重要交通基础,推动着南北文化及中外文化的交汇融合。
一曹雪芹及其家族与大运河的深厚渊源
1曹家与大运河渊源深厚
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于顺治十二年()升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后从北京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到杭州上任。康熙二年(),曹雪芹曾祖曹玺被皇上任命为江宁织造,其在任上长达21年。期间,曹玺分别于康熙十六年()、康熙十七年()从南京沿大运河北上进京陛见。
以至于年于北京召开关于“曹雪芹在京遗迹保护与传承”专题论坛,诸多专家学者针对曹雪芹在京文物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以想像几百年前曹家上下往来南北的鲜花着锦之盛况。运河文化与运河生活根植于曹雪芹的骨血中,无怪曹雪芹以如椽巨笔将运河文化书写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的酝酿与产生,与运河带来的南北文化交流有着直接渊源。雍正帝即位后,曹家被抄,举家迁往北京。但曹雪芹出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自幼便受到江南文化的深刻熏陶与教育。
雍正六年()初,自南方乘船返回京城的曹雪芹已虚岁14,江南文化及景物、习俗等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烙印。曹家上辈本就是大运河上常客,族中人对运河两岸的山川景色与人文典故熟稔于胸。而曹雪芹本人泛舟北上时,正处于抄家待罪的人生低谷,因而运河沿途的所闻所见必刻印于心中最深处,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流于笔端。
2滋养曹雪芹的人格个性
纵观曹雪芹的一生,少年时期生活在声势显赫的贵族官僚家庭,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其生活范围主要在金陵和北京。金陵作为北运物资的重要中转站,连接太湖和江南运河,并通过长江于大运河相连,是南方重要的运河城市。而北京位于大运河的北端,交通地位以不容小觑。
这两座城市是曹雪芹于《红楼梦》中提及最多的两座城市,两座重要的运河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滋养了曹雪芹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他被赋予的热情和冷傲在文本中显现,北京和南京的社会生活作为最原始的材料被曹雪芹加工镶嵌在《红楼梦》这件文学珍宝上。
此外文本中被提及的其他城市如苏州、扬州等亦是运河名城。其中涉及到的经历见闻、民风民俗便展示了不同运河城市不同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南北文化的交融被巧妙地展现了出来。
二《红楼梦》中的大运河书写
《红楼梦》中涉及京杭大运河及运河文化的描写随处可见,其中有直接的显性描摹,亦富含内指的隐性书写。人物远行多行水路,绝少陆路,大运河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示着独有的运河文化。
1、人物远行的交通基础
《红楼梦》中直接提及京杭大运河及其沿岸运河城市之处俯拾皆是。故事开篇即从京杭大运河南部运河城市苏州写起。
小说第一、二回出现的主要人物甄士隐、甄英莲(香菱)是姑苏(苏州)人士,贾雨村是浙江湖州人士,林如海是姑苏人但在维扬(扬州)为官,林黛玉是姑苏人,冷子兴是都中(北京)人,甄府在金陵(南京),贾府在京师但根基在金陵,史家、王家、薛家原籍金陵。
主要人物及人物活动范围以诸运河城市为主,京杭大运河勾连北京与南京两个叙述中心,形成南北互称的空间格局。贾府的生活中既有北国风光又可见南方风俗,整体上确在反映运河流域的社会生活。大运河作为联结南北的枢纽,成为《红楼梦》中人物远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这在小说中多次得以体现。
2南北文化融汇的动脉
在京杭大运河这条承载着南北经济往来的生命线上,南北文化也以其为纽带发生着强烈的碰撞、交汇与融合,它运送着南北行人,更运输着南北文化,运河城市的文化沿大运河南下或北上,实现南北文化的汇融。
正是由于运河所带来的这种巨大文化交流,使得南北各地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能汇集于曹雪芹周围,上演了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多处提到苏州、扬州、南京等南方运河城市,大观园中亦时时彰显丰蕴的南方文化。饮食上颇得贾府人钟爱的惠泉酒、酸笋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等均是江南名酒、名菜。还有像菱藕鸡头、玫瑰露、椒油莼齑酱、桂花露等均是苏州一带的名小吃。
而北方风味饮食对于大观园来说亦不陌生,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贡单暹猪、大鹿、狍子、獐子、熊掌等确系东北特产进贡之物,白煮猪肉、牛乳蒸羊羔、烤鹿肉等北方菜式是贾府餐桌上的常客。南北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得到深刻诠释。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1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