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桥涿州永济桥之五

周末初访永济桥,来到了永济公园,登上天衢桥,远远望去没有见到我想找的桥,见一老者带小孩路过,便与老者询问,老者说过桥往西就是,小孩说是大石桥。其实永济桥离国道拒马河大桥很近,从永济公园看完以后我又从国道北桥头这边近距离接触了一下。虽然不能上桥,我也是从桥东、桥西和桥北三个角度进行全面了解。

永济桥初名巨马河桥,又名大石桥,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城北拒马河上。永济桥始于建明万历二年(年),建桥名曰“巨马河桥”;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在旧桥南直隶总督方观承监工修建新桥,并与旧桥相联,改名“永济”。此桥与下胡良桥同年修建,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拒马河源于河北省涞源县太行山东麓的涞山。流经易县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西北境,再折向东流北京市房山区,在张坊分成南北二支,南支称南拒马河,自张坊向南,涞水、定兴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北支称北拒马河,流经北京房山,在涿州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后称为白沟河,永济桥就横跨北拒马河上。拒马河汇水面积大,源短流急,夏季洪水凶猛,极易冲毁桥梁及其建筑物。永济桥也是命运多舛,经历多次损毁。自明万历二年(年),建桥以来,十四年后万历十六年(年)重修;天启六年(年)桥毁后又重建。仅明代,永济桥六建六毁。

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在旧桥南直隶总督方观承监工修建新桥,并与旧桥相连,改名“永济”。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御碑亭“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

涿州永济桥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古代传统起拱技法,造型优美,飞跨于拒马河之上,跨度极大,长如玉带,远望又恰如一条彩虹横架两岸,被誉为“拒马长虹”,为“涿州八景”之一。这座桥与其它古桥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一是中国第一长石拱桥。永济桥为九孔石桥,每孔跨径不一,由三部分组成,即主桥、南北引桥。永济桥南引桥长.5米,北引桥长米,主桥长.15米,永济桥全长为.65米。桥身全部用长方巨石砌成,栏杆系汉白玉雕饰。桥面由条形方石铺设,桥面两侧设地袱和栏板、方柱形望柱。中间三孔设有吞水兽。永济桥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起拱技法,以九孔之长像彩虹一样横跨于拒马河之上,有“拒马长虹”之美称,是涿州八景之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词"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二是永济桥西侧主涵洞右方立有一根方形铁柱,边长25厘米,重达数吨,顶端铸有方钮,河底以上6.8米。其上刻有铭文:大清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观承奉旨重造。铁柱倚桥一侧,桥石凿有凹槽,用以固定铁柱。有关资料称之为“镇桥梁”,该形制为涿州永济桥仅见。

另在涿州博物馆藏有一根与明代原永济桥所用的铁柱一根,铭文是: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戊辰吉日成造。该形制为涿州永济桥仅见。

三是根据北方寒冷特点,在桥下分水尖安装破冰凌用的铸铁。舟形墩前设斩冰剑,古人为分水以畅其流,又因北方冬季河流结冰,整块的冰面在冰下水流带动下会给桥基带来很大推力,因此桥墩制成舟形,迎水(冰)面为一锐角,并以铸铁尖棱护住桥墩,劈开冰面。该结构是古代北方桥梁之特色,为古代匠人智慧之体现。

四是古代能工巧匠在修筑永济桥时,亦应用了传统的蝴蝶榫结构,将需要加固结合的石料分别凿出倒置等腰梯形,合在一起恰似蝴蝶,将此凹槽填以一体的金属锭或石料,即形成了一对牢不可破的蝴蝶榫卯结构,大大提高桥墩抗水流冲击、抗震能力,使得古桥得以矗立数百年。

五是作为明清京畿重要通衢桥梁,永济桥历来由皇家官方主持建造,桥身全部用长方巨石砌成,最重者达两吨有余。桥面栏杆系汉白玉雕饰。桥面两侧设地袱和高0.84米的栏板、1.4米高的望柱,栏板雕净瓶、荷叶,望柱雕方形卷叶,工艺简约精美。

岁月沧海,桥面古石板让牛车马车压出道道车辙,为历史见证。岁月悠悠,也不能忘记匠人雕琢的艺术,一架长虹仍跨于拒马河上。对古深思,桥之规模宏大,建造科学,结构特殊,风格独特,惊叹古人造桥技术。该桥的遗留更有着深厚博大的文化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14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