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地运城盐池

华夏宝地文明之源

运城盐池又名盐湖、银湖,古称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位于运城市城南近郊。北傍运城市区,南靠中条山,东临夏县,西依解州。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3-5公里不等,总面积约平方公里。主要由鸭子池、盐池、硝池、镁池等组成,湖面海拔.5米,最深处约6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早在几千万年前,受地质构造运动的推动,黄河流域发生大面积地层陆相沉积,由此形成中条山北面一个有大量盐类物质沉淀的天然盐湖,构成了河东盐池原始湖泊的雏型。到新生代第四期时,地壳再次发生变化,中条山一带发生了垂直升降运动,北麓断裂形成了狭长的陷落地带,并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形成了现在的盐湖。

盐池卫星图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已经或正在证明,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省是华夏民族最早有文明活动遗迹的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东盐池地处中原的核心位置,其最原始的天日成盐、集工捞采恰恰与当时非常低下的生产力相匹配,盐池对增强华夏部落氏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先民的生息繁衍无疑起过重要作用。

中条山北麓沉陷洼地——运城盐池

争夺盐源部族鏖战

远古时期,运城盐池是在黄帝部族的占据和控制之下。而居住在东方的东夷族首领蚩尤活动区域里,盐的供给是困难的。蚩尤为了得到大量食盐,便向黄帝对运城盐池的控制权提出挑战,从而发生黄帝与蚩尤之战。黄帝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不仅控制了运城盐池,巩固了“帝位”,更为重要的是使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蚩尤部族得以融合,从而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而各部族的融合,才把黄帝推到“华夏人文始祖”的崇高地位,成为后来国家雏形的“助推器”。运城盐池在中国原始部落的大融合和华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其文化功绩不可估量,甚或是难以磨灭的。

争夺盐源的阪泉之战

三代定都控盐立国

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三代贤王无不围绕运城盐池而立国建邦。远古时期,物质极为贫乏,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运城盐池日晒成盐,人们食盐皆仰仗于此。于是,哪个部族占有了盐池,哪个部族就可能繁衍生息的较快,人口众多,势力强大。不仅可以促进本部族的发展,而且可以用食盐作为部族间的交换手段,从而起到吸引其他部族,甚至导致其前来依附的积极作用。所以,尧、舜、禹先后定都于此,控盐立国,并走上部族盟主地位。华夏文明与运城盐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盐池

重用伯益舜歌《南风》

虞舜时期的伯益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贤人,深知火与盐的用途,并率领他的氏族部落由游牧区域迁徙到运城盐池周围,依附结盟虞舜部落。虞舜非常欣赏伯益,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伯益,还任命伯益为掌管山林湖泽的大臣,管理开发运城盐池。

伯益对盐池管理开发很用心,且很有成绩,舜帝部落财富不断增加。于是,舜帝就经常到盐池实地考察,并站在盐池北岸的卧云岗上,手抚五弦之琴,吟唱出流传千古的我国历史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体现“民本”思想的歌谣之一——《南风歌》。其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短短26个字的歌谣,传递给人们多方面的信息:一是感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这样一个获得财富的宝地;二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南风与池盐的生成密切相关的粗浅的科学认识和判断;三是体现了舜帝“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宋人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西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生,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盐花得此,一夕成盐。”就是古人对“盐南风”的赞誉之词。

舜歌南风雕塑

垦畦晒盐盐利飙涨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运城盐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早起一直采用日晒成盐的生产方式,到唐代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垦畦晒盐法的出现,是河东盐池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使河东盐池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唐王朝又改革盐法,鼓励盐业生产,运城盐池盐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行销区域“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供华夏20余州。柳宗元称之为“国之大宝”。据记载,在唐代宗大历初年,全国盐利收入占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而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占唐代全年盐利收入的1/4。明中叶在运城盐场注册登记的河东盐商就有多家。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晋商就是由经营河东盐池起家的。

池神庙

河东盐池始终是历代封建国家的财政支柱,盐的开采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上至秦汉、下至明清时期共39位帝王都亲临河东视察过盐池。唐大历十二年(),赐盐池名为“宝应灵庆池”,封盐池之神为“灵庆公”,并在盐池内的卧云岗上修建了池神庙。从此,历代王朝都对盐池之神封赐有加,而且不断壮大池神庙的规模,使池神庙成为一个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落。现存的池神庙内主体建筑多为明嘉靖十二年()时遗构。

池神庙碑

  

运城肇始运学创立

运城在战国时期名为盐氏,到了汉代叫司盐城。名虽为城,并没有城池建筑,不过是个小村落。到元代时,叫潞村,直到元代末期,才由盐运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筑了城池,故称“盐运使司城”,简称为“运司城”,后再简称为“运城”。“运城”之名,从此肇始。运城建城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河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中心。它是因盐务而建筑起来的城市,因此,运城被世人称为“盐务专城”。

元大德三年(),盐运使奥屯茂创建了一所盐务学府,名为“运学”。是专门接纳盐商、盐丁子弟入学的一个学府,这在全国产盐区是一个创举。运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商人子弟学校的诞生,同时也反映出元代河东盐商人数之众、地位之重要。元、明、清之际,兴办书院之风很盛,运城前后创办了3所书院,5所社学,都是由盐务官吏所创办,在经费上有盐商资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明代两百余年间,运学共考取进士24人;清代一百余年间,运学共考取进士33人。以运城盐池为依托兴办起来的学府、书院、社学,为后世运城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变色后的盐池

禁墙护盐堤堰防水

为了保护运城盐池安全生产,维护丰硕的赋税,历代官府都在盐池修筑一些安全防范设施。唐代就在运城盐池一周修筑了“壕篱”,到宋代,又在“壕篱”的基础上扩建为“拦马短墙”。到了明代,两次大规模征调民夫,环池一周修筑禁垣,禁垣全长58.07公里,高6.6米,厚4.8米,是一个将盐池全部环绕、封闭起来的城堡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盐地区绝无仅有的宏伟工程。禁垣建成后,维持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历经沧桑,到清末民国初年时由于维护乏力,便毁败不堪了,现在仅剩一些残垣断壁。

盐池禁墙遗址

治水,历来是运城盐池的重大事业。运城盐池治水有治主水和客水之分。主水,就是池内的咸水,是制盐的原料。治理主水就是将咸水经过风吹日晒操练成饱和卤水,再搭配淡水晒盐。客水就是运城盐池外面四周的洪水。治理客水就是千方百计防止洪水侵犯盐池。所以,运城盐池自古就有“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和“治水即治盐”的治水理论。治客水的实践就是修建多种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包括在盐池一周修筑的堤堰72条,防堵客水进入盐池;利用盐池周围地势低洼的地方,建立护卫盐池的滩池20多处;修筑人工渠,将洪水导流远去,如姚暹渠。运城盐池的水利工程,将疏导与堤堵结合,滩蓄与堵拦结合,防洪与利用结合,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典型意义。

姚暹渠市区段新貌

 

盐池之图石刻珍品

在运城市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块珍贵的石刻《河东盐池之图》,高1.03米,宽1.07米,下有基座,为明万历二十五年()出任河东巡盐御史的吴楷主持镌刻。石刻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地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河东盐池的全貌。至今虽已历经近年的风剥雨蚀,图文仍清晰可辨,是研究明代河东盐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河东盐池之图》碑刻

《河东盐池之图》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它是迄今发现、收存的唯一完整全面反映明代河东盐业面貌的地形图。它包罗万象,有关盐池的地理环境、建筑群体、盐政设施均绘入图中,而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人物逼真,表现出极高的绘图、镌刻水平,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画面浑然一体,布局合理,将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面积只有1.平方米的石刻上,堪称神工鬼斧般的艺术杰作,它是历史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为我们研究盐池史和石刻艺术提供了双重价值的宝贵资料。

《河东盐池之图》(拓片)局部

不同光照下的运城盐池“硝凇”景观:

责编:彦利

赞赏

长按







































有关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7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