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的前半生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   原来在元代以前,虽说朝廷极为重视盐业的管理,但盐务管理机构和州府衙门却设在安邑、解县两个人口众多,发展完善的城池,统称“两池榷盐司”。所以说当时的安邑和解州那可是河东人民人人向往的“大城市”,而反观当时的运城却是一个小村镇,虽然运城盐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运城的建城问题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朝廷只是派驻了监盐官来驻扎,类似于现今的开发区主任。其地位并不高,也不显要。当时这个小村镇就被称作潞村,是因为路姓人家住在此地,而又濒临盐池水域而得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潞村街

到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四年(),解盐池则由元蒙统治。元太宗五年(),朝廷命令“都转运使”姚行简(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将损坏的盐池重新修理好,至太宗八年()盐池修理完善。姚行简将修好的盐池绘制成图形献给朝廷,朝廷览后大喜过望,为了让“盐运使”能够独立办事,不受州、府官吏的干涉,遂命令“盐司”迁至盐池之北浒——潞村(也就是今黄河大厦,市粮食局之地)。当时此处是一片沼泽湿地,所以后来人们就将“路”字的左边加了三点水,称之为“潞村”,“潞盐”也由此而来。

运城盐湖

明王朝建立后,以“盐运使司”所居之处——潞村,改名为“运司城”,约定俗成,把“运司城”就叫运城,运城之名始于此。清张鹏翮在《重修运城碑记》中说:“河东御史台与盐法使者所驻之地,曰运城,专城也。”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亦叫潞村,亦叫运城。

年前后的运城盐池2、运城的这里为何要被称为“圣惠”?不少运城的小伙伴都知道在运城的西部有一片以“圣惠”为名的地点,比如圣惠路,圣惠桥,圣惠公园,圣惠小区等等。那肯定就有个疑问了,为啥这一片区域都喜欢以“圣惠”来命名呢?“圣惠”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头吗?

运城圣惠公园

原来,在元代的时候,虽然运城盐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那时的运城还只是一片小村镇,并没有建立城池,被称为“潞村”。朝廷只是派驻了监盐官来驻扎,其地位并不高,也不显要。年的运城驿站到了元仁宗延祐年间(~),由于连日大雨,阴雨连绵,雨水冲毁了盐池,盐池水位升高,导致盐都溶解在了水里,产盐能力大大降低。于是盐商破产、盐工失业、商民劳工生活困难。为此,朝廷下令赦免盐民课税十之六七,也就是少了一多半的税收。商民感激皇帝的恩惠,就把潞村更名为“圣惠镇”。

运城盐池

从此这个荒僻的小村庄,就由“村”变成了“镇”,镇容日渐扩大,人口骤增至余户,分为南、北、中三社,并建立了池神庙、学宫、三皇庙、谯楼、馆驿、钟楼、鼓楼、府库等,“隶属之所,靡不备具”,“万商辐辏,室家联翩,楼阁辉映”——一派繁荣景象。

圣惠公园夜景

明王朝建立后,即不承认元朝皇帝的“圣惠”,亦取消了“凤凰城”的名字,以“盐运使司”所居之处——潞村,改名为“运司城”,约定俗成,把“运司城”就叫运城,运城之名始于此。

虽说“圣惠镇”已经取消,但现在在城西新开一条大道,北起蓝海学校,南至圣惠公园,北面的叫圣惠北路,南面的叫圣惠南路,并有圣惠桥、圣惠广场、圣惠幼儿园等名称,圣惠之名亦永远留在了运城的地图上。

3、运城市中心的一条河,竟有这么大的来历在运城市中心的禹都大道旁,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杨柳依依,景色美不胜收。不少住在河边小区的小伙伴们一听肯定就知道我在说哪条河了,但这条人尽皆知的河却有一个比较难念的名字——姚暹(xian)渠。以至于有的人在这附近生活了半辈子,都不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那可就太遗憾了。接下来便为大家讲讲这姚暹渠的故事吧。

姚暹渠

姚暹渠,原名永丰渠,为北魏宣武帝正始二二年(公元年)由都水校尉元清开凿,主要是用于运输我们运城盐池的食盐。到了隋大业间,隋炀帝为了获取盐利,充实国库,又派都水尉姚暹重新开凿旧永丰渠。据《安邑县志》载:“姚暹渠,古名永丰渠。源自夏县白沙河,经过安邑、运城,又西至解州,由虞乡西北入五姓湖。周齐间废。及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渠复浚渠以刷诸水,俾不浸池坏盐,亦利灌溉。民赖其利,故以其名名之....统计渠长一百二十里。”经过姚暹的重新开凿,渠道更宽,渠身更厚,桥梁更多(有32座),流水更畅,从夏县源头白沙河直通到了永济伍姓湖,最终抵达黄河渡口。这样不仅使河东盐池的食盐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河南、陕西等地,而且使渠水两岸人民可以引水灌溉农田,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盐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人们出于对姚暹开凿的感恩戴德,便把这条人工河渠命名为“姚暹渠”。这便有了后来,从唐、宋、元、明、清历代“运盐不劳民”的说法。乾隆十年(公元年),秋雨连绵,河水暴涨,涑水河与姚暹渠同时泛滥,淹没了许多农田和村庄,也冲毁了河东盐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使用姚暹渠来运输食盐,而将它作为防洪、排洪和保护盐池的人工河渠来使用。多功能的姚暹渠,对保护运城盐湖的沿渠文化,发挥了很好作用。人因渠而传世,渠也因人而出名。秦国因有郑国渠而强大,运城也因姚暹渠而富饶。然而近代以来,先贤们留下的这份遗产,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人们不注意保护,以致曾经给河东人民带来安宁和繁荣的古渠,越来越严重地遭受着污染,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次的洪水灾害。直到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年10月姚暹渠改造工程竣工。在两边渠堤下各设一条暗涵,北涵排污,南涵回水,雨水、洪水入明渠,形成地上河。没有洪水时放入清水,形成景观。这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姚暹渠的形象。渠里流的是清清的水,水面微波荡漾。渠上装着白色的石栏,石栏外是铺着彩色地砖的人行道。人行道上栽着一棵棵碧绿的柳树。走在人行道上,眼前的美景真令人赏心悦目。姚暹渠,这条流经了一千五百年历史的河流,如今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1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