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永济蒲津桥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
永济,古称蒲坂,后为蒲州,上古唐虞时代为虞舜建都之地。据《说文解字》:“津,水渡也,从水,聿声。”河道上的渡口合称“津渡”。位于古蒲州城西门外的蒲津渡曾是黄河上最主要的渡口,自古以来就有带齐梁、分秦晋、扼幽燕的地理重要性。
初次来到山西永济,友人盛情相邀参观“黄河大铁牛”。当来到那重达几十吨却制作精美的四个庞然大物面前时就被震撼到了。参观铁牛所在的蒲津渡博物馆后,了解到这四只铁牛并非普通的镇水之物,而是将近一千三百年前唐开元年间建造的一座巨型黄河铁索浮桥——蒲津桥的地锚。
站在现在铁牛所处的位置,基本上是看不见黄河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还紧贴古城流过的黄河今天已经远在三公里外的地方流淌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描述的正是这个地方。
蒲津桥地锚的铁质构件包括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柱七根、铁山两座,这些部件不仅有其工程上作为桥锚的实用功能,同时还组成了气势恢宏的唐代铁质雕塑群。它们传达的既不是石窟寺庙造像的宗教情怀,也不是陵墓仪卫雕塑的崇奉心理,而是泱泱大国跨山越河、征服天堑的盛世豪情与人生精神,包蕴了盛唐艺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审美意识。
以铁牛做桥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一是按五德相克学说而置。“夫牛之为物,于《易》象坤,坤为土,土以胜水”;二是仿秦朝李冰“导江刻石为三牛于岸侧”的先例,认为“牛足以胜水怪”。即除了稳定河桥增加拉拽力之外,还有镇抚黄河水患之意。四尊铁牛的外型相似,但形体尺寸略有不同,“为牡(公牛)、为犉(母牛)、为犍(阉牛)、为犊(小牛)”,每头牛的尾部都有一根横轴,用于拴连桥索。四尊铁牛都两眼圆睁,双耳后掣,牛身极力后倾,呈驾车下坡时的姿势。牛身肌肉的紧张感和勃发的生命力得到强烈的张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铁牛身旁还同时铸造了四个高大威武的牵牛人——铁人,“或作先牵,或作回叱。面目异色,宛然肖发”。铁人身高都在1.90米以上,每尊重约2吨。经考证四尊铁人分别是回纥(维吾尔)、突厥(蒙古)、吐蕃(藏)、汉四大民族的形象与装扮,盛唐时期民族融合的和谐景象,可见一斑。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那尊汉铁人,他的头上戴着前低后高的“相公帽”,而衣服的领子是西装领,下摆后面还是燕尾。没想到唐朝汉人的服饰竟然如此之国际化,难怪讲解员不知半开玩笑般正经地说,这尊雕塑证明,现代西服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看到的这些铁牛,正是当年要牵拉住整个横跨黄河的铁索桥的地锚,轻者45吨、重者75吨的铁牛,身下还连着厚铁板(每一个重40吨),铁板下还铸着齿状的斜插入泥土的长达两米的铁柱(每一个也是40吨),也就是说,每个地锚都重达一百多吨,二十多万斤。根据现存遗物估算,当时建造蒲津桥的用铁量在吨左右。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数看上去并不大么,可是要知道,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开元年间,全国一年的总产铁量也就只有吨左右,也就是说,蒲津桥的修建用掉了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
现在我们看到的黄河东岸蒲津桥铁牛到民国时期已彻底湮没于地下,直到年才被找到,并重新挖掘出土,使今人得以目睹中国古代桥梁史、冶金史和艺术史上的杰作。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能看到那另外四尊铁牛重新矗立在黄河的西岸。
回望历史,蒲津桥从公元前年到北魏,这多年,是不固定性的舟桥。从北魏到唐开元十二年,这多年,是以竹缆连舟的固定式浮桥。从唐开元十二年到金末,这年,是铁索连舟的固定式浮桥,地锚是铁牛、铁人、铁山、铁柱。铁牛负铁索履行使命共多年。金元光元年(公元年),元兵烧毁浮桥,此后桥废渡绝,但铁牛仍在。到明洪武二年(年)临时又借这个地锚造桥。随着明万历年间西岸铁牛崩入河中,蒲津桥才彻底消失。总计蒲津桥的历史沿革,起起伏伏延续了一千九百多年。
据《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元前年(距今年前)的鲁昭公元年,秦公子针在蒲津建造了迄今所知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带着一千辆车出逃晋国。而西方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座浮桥——博斯普鲁斯浮桥,则是在第一座蒲津桥建造四十八年之后(公元前年)波斯王大流士进军希腊时所建,足足晚了将近半个世纪。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年),秦国为进攻韩、赵、魏诸国,在此建造了黄河上第一座由国家正式出资修建的浮桥。自此之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这座桥一直采用木桩竹缆连舟的方式建造。由于河流、材料和战争的原因,蒲津浮桥修了毁,毁了修。
到了将近一千年之后的唐开元九年(公元年),兵部尚书张说把蒲津桥年年破败的情况向唐玄宗李隆基上疏。由于蒲津桥位于三省通衢的要害部位,又是通往唐王朝心脏部位——长安的门户,还连接着古河东的丰富资源,所以唐明皇当即表态:“嘻!我其虑哉!”于是张说便奉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蒲津桥改造工程:一是在黄河两岸建造石堤,首先使河岸坚固;二是疏通河道,减小浮桥受力;三是在两岸共铸造八尊铁牛,并改用铁索来牵系桥梁,为了使桥梁稳定,又铸铁人、铁山、七星柱。经过四年的时间,到唐开元十二年(公元年),才建成了这座壮观的黄河大浮桥。
唐开元十二年铁索浮桥修建完毕后,还在桥东岸东北米处,特建一“铁牛村”,住杨、李两姓,共多口人,不种田,不纳粮,专职护桥看铁牛。直到明朝隆庆四年(公元年),河涨村没。宋、金时也对桥不断进行维修保护,曾在桥两端设东西门,专设管桥官员,经常有兵役护桥,并在桥头近处植榆栽柳。
中国桥梁泰斗茅以升在撰写《中国古桥技术史》时曾断言:“浮桥地锚中,以蒲津桥的铁牛锚最为有名。”但在没有高炉、起重机、龙门吊、载重汽车的唐代,这么大的铁牛(我国现存最重的铸铁文物)是怎么铸造并运到河边的呢?相关专家经查阅《天工开物·冶炼》和茅以升先生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并结合出土铁牛脊梁上留有当年铸造时铁水流入的缺口的证据,认为包括铁牛在内的这些蒲津桥的大型铁构件应该都是在现场铸成的,即在现场架设多座熔铁炉和鼓风机,依次不间断地出铁水浇注。张说在《蒲津桥赞》中所记述的“于是大匠蒇事,百工献艺,赋晋国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齐。飞廉煽炭,祝融理炉。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熔而为伏牛。”生动地表现了当时铸造铁牛的盛况,侧面反映了唐代冶铁业的生产水平。
中国现代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这不同于扬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伽舍利,也不同于讲五行、为厌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惟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作者:苏州小来
(今潮社)
中药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是什么样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