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镇平的三潭美酒文化
河南省西南部的镇平县,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它,但它可是我国著名的“玉雕之乡”,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景色优美,人文气息浓厚,菩提寺、玉雕湾、依帝山、太公湖都值得一观。
镇平玉雕(即玉器)又称镇平玉刻。
据出土文物考证,玉雕生产起源于西汉时代,所用原料主要是南阳独山玉和东北的岫玉。镇平玉雕工艺品以其质地优良,设计新颖,工艺精湛,做工细腻,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最珍贵的瑰宝。
镇平有很多好吃的,最为著名的是“镇平烧鸡”,玉鼎广场的侯记烧鸡,老百货楼东米的刘记烧鸡、锦上花北门对着的高家烧鸡、锦上花西门正对着小巷子里的冯记烧鸡等,各具特色。
另外,察院口的板面、胡辣汤、水煎包,凉粉茶、三中的凉皮、米线……,都是非常不错的民间美食。
浆水面
浆水面源自陕西,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浆水面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具有开胃的功效。
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甘肃定西的浆水面更为清淡,清热解暑,颜色通透、味道较为酸爽,尤以敦煌,天水市甘谷县礼辛镇李坪村浆水面出名。
山西翼城浆水面与陕西、甘肃类似,但山西永济浆水面做法则截然不同,其浆水是用做豆腐剩下的浆水发酵做成,有一种特殊的酸香味,与醋酸(不管是老陈醋,米醋)在口味上有明显的不同,倒与北京的豆汁味道有点相似。
制作浆水的方法很简单,用小缸或坛子,放在温度较高的锅台上。小缸内放入莲花菜或芹菜,之后,倒入不沾油渍的纯净面汤,需在三十度以上的高温中发酵三五日,其味变酸,口感纯正无怪味者,就成浆水。
板面
板面起源于三国名城新野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称张飞板面),后来新野板面逐渐在豫西和鄂北地区流传开来。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有着吃到嘴里浓香辣的美味,更有十里飘香的香味,使品尝者连声叫绝。
“板面”先用茴香、花椒、桂子、桂皮、红辣椒、面酱等炒制卤料,制成了色泽鲜红,味道醇厚的臊子,又以精粉、食盐、水按四季不同比例和成面团,反复揉搓,制成的板面条,手扯有拉力,二两面三根头,折合三次,全长四丈有余,还可以制成圆形、空心形、三棱形、荷叶边……面条下锅,起碗,浇上臊子。
镇平县有个地方名酒叫“三潭酒”,在镇平县有一句很响亮的“名言”—要想玩,喝三潭。这说的就是“三潭酒”。
在镇平县,有个著名的景点叫“北顶--五垛山”,是祖师爷“玄武大帝”修炼的道场,在上面还有一清泉,无论旱涝,常年汩汩的流个不停,据说是个“龙泉”,直通东海。泉水顺着山涧而下,形成一条河流,河流顺着山势走,冲刷出三个“潭”,分别叫大潭、二潭、三潭。因这三个潭与“北顶--五垛山”祖师爷有关,因此,这三个潭都曾留下过许多美丽的传说。
三潭水自古就用来酿制水酒,据史料记载,公元二十二年,汉光武帝刘秀和他外爷王莽争夺天下,兵败,被王莽追逐到镇平五垛山下,人困马乏,正危机时,忽见玉蝉老祖驾五色祥云,飘然而至,说:“陛下请用瑶池玉液!”,遂指地为泉,成为三潭,泉水往外喷涌。
刘秀下马饮后,立即觉得心里润滋滋的。这时,有个老头来敬酒,刘秀接过又喝了,立解鞍马劳困,连声说着:“天助我也……”。
以后,刘秀便在这里安营扎寨,士兵们也用三潭水酒疗伤,喝三潭水酒取暖。经过一段休整,刘秀仗着五垛山的险要,挡住了王莽人马的追杀。再后来,王莽被刘秀彻底打败,刘秀率人马到达南都(今河南省南阳市),宴请功臣。
五垛山百姓献上用三潭水精酿的九坛佳酿,启开坛盖,酒香迎面扑来,刘秀和二十八宿开怀畅饮,连夸三潭美酒为天下第一美酒佳酿。那年秋天,刘秀在洛阳登基,发诏天下,定“三潭酒”为“贡酒”,并在三潭泉池边建祠纪念。
从此以后,当地酿酒作坊皆用三潭泉水酿造美酒,使“三潭酒”的美名远扬。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慕名到五垛山,狂饮三日“三潭酒”,并留下“爱此寒泉清”的千古佳句。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