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埂连载53赵匡胤卷第十二章藩镇末日

投稿/段海辉

注:本稿件《大宋三百年之赵匡胤》为长篇连载,简称《赵匡胤卷》每日更新。往期连载请回复关键词「赵匡胤」。

···

三、稍夺其权文官知州朝官知县

大宋行政区划,总体上分为州-县两级,当然,州上面还有路。

宋初,全国分为10几路,近个军州府,00多个州,多个县。

路是大宋创举,太宗初年,废除唐末的道,改成路,把全国分成十五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开创了现代省制的先河。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唐代的道,和宋代的路,合起来就是一个日常词语的来源:道路。

在宋代,路虽然是最高地方行政区,但并不是主要行政区。

北宋有00多个州,州的最高长官为知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与州同级的有府,军,监。府,是政治地位比较尊贵的州级单位,比如东京开封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商丘);西京洛阳府,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军一般设在军事重镇,比如赵匡胤曾担任节度使的归德军,治所在宋州。监一般设在重要物资产区(比如矿区盐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也算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的体现。比如富顺监,就是四川自贡著名的盐井。

军和监,有和州同级的,也有和县同级的。就像现在有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分。

县是基层行政区,最高长官是知县,宋初知县,由中央空降,地位显赫。

唐末五代,节度使除了治所所在的州、军外,还占据附近的州县。这些节度使,治所之外的势力范围,被称为支郡。支郡和治所构成节度使的独立王国。

96年,赵匡胤平定湖南后,把潭州、朗州直属中央,脱离节度使的势力范围,使节度使除了治所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地盘。废除支郡,从地盘上压缩了节度使的势力,把节度使限制在局限的范围内,画地为牢,节度使从几个州的土皇帝,堕落成一个州的名誉最高军事长官。

即便如此,在一个州内,节度使权力被分的七零八落,所剩不多的那点鸡零狗碎的权力,也被层层分割。往日嚣张跋扈的节度使,再也不敢和中央叫板。

赵匡胤把地方官的任免权从节度使手中收归中央。从此,节度使丧失了州县的官员的任免权,再也无法培植私人势力。

赵匡胤任命文臣担任知州。知州,是权知军州事的简称。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多少有点给地方节度使面子的意思,后来,赵匡胤拳头硬了,代理就变成定制。知州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除了级别和头衔外,权力和节度使没有差别。

赵匡胤之所以让文官担任知州,是因为文官和武将存在巨大的区别:文官理性;武将感性。文官做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武官做事情迅速果断,快刀乱麻。

由于文官和武将在性格和风格上的这些区别。所以才有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武将就不一样了。武将要是造反,那是说干就干的。所以赵匡胤会说:个文官的危害也比不上一个武将。文官的危害也就是贪污受贿,武将却有可能发动叛乱,颠覆大宋江山。

即便对于文官知州,赵匡胤也还是不信任,所以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官职通判州事,简称通判。知州和通判,一个执掌军州事务,一个监督军州事务。两人共同执掌州政,所有的公文,通判要签字才能生效。

所以知州一个人,对于政务等于抓瞎,什么也干不了。

通判的地位带相当于副州长,但是通判还有监督知州的职责,使得通判跟党委书记一个等级,所以通判还有一个别称:监州。

对于知州来说,通判是个很讨厌的家伙,不管你干什么都得问他不同意,他要是不同意,你什么都干不了。知州会怀疑到底谁是老大。如果二人出现分歧,通判还会说:我是监州,朝廷派我来监督你的。

所以到底谁的权力大,可以参照一下市长和市委书记。名义上,知州比通判要大,但是实际上,知州处处受制于通判,所以知州很讨厌通判这个物种。

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杭州人钱昆很喜欢吃螃蟹,他要外放做官,别人问他想去哪里。钱昆表示: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吃螃蟹是爱好,有通判是心病。所以在钱昆看来,通判还不如螃蟹招人喜欢。

不但是州,连县赵匡胤也不忘渗透。赵匡胤派了一批朝官去任知县,他们品级虽不高,但是到底是从朝廷空降来的,自然不把地方节度使放在眼里。

宋初的知县,是朝廷特派员。可不是明清那种七品芝麻官。知县是中央来的,不买地方节度使的账。朝官知县的始于我们的老熟人: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

符彦卿长期执掌大名军政,肆意妄为,专断不法,搞得下属永济县的城市治理,非常糟糕,乌烟瘴气。朝廷于是派遣了一个精干的官员,去担任知县,这个人就是右赞善大夫周渭。

符彦卿为了跟新任知县搞好关系,亲自到郊外迎接。但周渭一点面子都不给,面对郊迎的符彦卿,他连马都不下。在马上拱手作揖,算是还礼,然后直接进城。这时,符王的脸应该是铁青的,连皇帝也不会这么摆谱,周渭算个什么东西。

但是让他郁闷的事儿还在后面,永济县里有一个盗贼,被周渭抓了,周县令亲自审理,审查无误后,也不跟符彦卿商量,直接就把人给杀了。

有了周渭为朝廷开辟的隐权力,皇帝很高兴,把朝官知县的做法,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内陆到沿海,全面推广开来。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就彻底抓瞎了,下面的县级干部都是朝廷的卧底,想干点什么,基本不可能。

对于文臣知州,朝官知县的做法,赵匡胤还是不满足。为了防止这些地方官做大做强,赵匡胤规定了类似于军队更戍法的任期制度。

官员三年为一届任期,任期届满,立即调动工作,如此一来,地方官来不及在地上形成强大的实力,就换了地方。自然无法成为地头蛇。

对于任期制度,赵匡胤执行的很严厉。乾德年,年,北海军杨光美三年任满,由于工作比较卖力,很受百姓爱戴。一百多名百姓跑到京城要求杨光美留任。宋廷的做法比较怪异,一般对于万民爱戴的官员,皇帝都会表示爱民之心,准其留任,这是电视剧的基本桥段。

然而,赵匡胤没有做顺水人情,先下诏劝他们赶紧走。但是,这帮人缺心眼。以为自己是百姓代表,皇帝需要照顾民意,就会给面子,所以死活不走。

赵匡胤脾气暴躁,对于这些不听诏令的人,赵匡胤决定用大棒政策。把过来情愿的带头大哥鞭打一顿,杨光美依旧调任。

官、职和差遣

非但如此,赵匡胤发明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官制体系,在这个官制体系里,官员的官名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发工资和上朝排班的标准,实际上只有两三成的人到相应官署办公,一般称为本官,就是唐代三省六部职事官的名称,比如刑部尚书,户部侍郎;

职,特指是馆阁职,职是官员的是荣誉称号(职以待文学之选),证明此人比较被器重。如果带着职上任,又称贴职。

差遣是最重要的,它决定官员的实际岗位。

比如包拯从江宁知府调任开封知府,史书的记载是: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为又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在这里,龙图阁直学士是职,而且是贴职;刑部郎中是官;知江宁府就是差遣;升迁后,龙图阁直学士的还是职,不再是贴职;右司郎中是官,权知开封府是差遣。

在这个复杂的制度设计里,你只有知道自己的差遣是什么,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事儿,是个什么东西。

下期预告:

赵匡胤卷第十二章藩镇末日宰相的椅子

主要讲述:宋初,宰相坐而论道的规矩变了,那么宰相为什么不再坐着上朝了呢?

敬请期待...

精彩回顾

回复关键词「赵匡胤」看完整连载内容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赵匡胤卷第十二章藩镇末日1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卷第十一章杯酒释兵权4杨信:无语十二年

??赵匡胤卷第十一章杯酒释兵权张琼:死于谗言

??赵匡胤卷第十一章杯酒释兵权韩重赟:皈依佛门

??赵匡胤卷第十一章杯酒释兵权1杯酒释兵权









































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
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38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