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一千六百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遂宁历史悠久。根据在射洪县仁和镇马鞍山南山采集到的人类头顶骨化石初测,至少在公元前1万年,遂宁就有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全国划为九州,今遂宁市境属梁州管辖。春秋初年,四川境内出现巴国和蜀国两个奴隶制国家,遂宁市境属蜀国管辖区,秦统一后为蜀郡所辖。东汉末年(年),置德阳县,治所在今城区内,境内置县也由此开始。西晋后期(约年),流民李雄起义建立成汉国,置德阳郡,辖德阳县,郡、县治所仍在今城区内,境内置郡也由此开始。   

历史概况

  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端,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因而在这里设遂宁郡,取平息战乱,达到安宁之意,故名遂宁。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

  遂宁市自建县始,先后为县、郡、州、府、专区、市等行政建置,已经历了一千七百余年,史称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今遂宁为古蜀国地。

  在历史的沧桑演进中,遂宁这个名称或用或改,遂宁的级别或升或降,遂宁的辖区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这就是不论哪个朝代,都以遂宁城为郡、府、州、县的治所,足见古人对遂宁这块土地的厚爱。遂宁也因此成了川中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最早设县在东汉末年(约),时名德阳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温平蜀后,在德阳县东南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从此始。南朝宋泰始五年,分遂宁郡置东遂宁郡,德阳县隶属于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为一地。

  南朝梁时,德阳县更名小溪县,仍隶属于东遂宁郡,郡、县治所同前。北朝魏,小溪县更名方义县,郡县治所未变。

  北周闵帝元年改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统之。州、郡、县治所同为一地。

  隋炀帝大业三年,州改郡,以捃辖县,郡、县治所如前。

现在的遂宁

  唐中宗景龙元年,分遂州青石县增设遂宁县(县以遂宁名自此始),治所在今潼南县下县坝(大佛寺东北面)。方义县乃在原处,州县治所末变。

  唐末,在遂州设的武信军节度使,管辖了遂(遂宁)、昌(大足)、合(合川)、渝(重庆)、泸(泸州)五州。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宋宗讳,改方义县名小溪县。宋微宗政和五年,升遂为遂宁府,领小溪、遂宁、蓬溪、长江、青石等五县,府、县治如前。宋微宗宣和五年升遂宁府为遂宁都督府。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并青石、遂宁二县入小溪县。后改遂宁府为州。

  元末明初玉珍时期(-),并小溪县入遂宁州,州治所乃设原地。

  明太祖洪武九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隶属潼川府(今三台县)治所未变。

  民国24年()年3月,设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区设专员公署,辖遂宁,蓬溪、射洪、乐至、安岳、潼南、三台、中江、盐亭九县。专员公署、遂宁县驻地同为一地。

  年10月,并遂宁专区入绵阳专区,其所辖之县(除安岳、乐至外)并入内江专区,遂宁县亦隶属于绵阳专区。

  年9月,改绵阳专区为绵阳地区,遂宁县隶属于绵阳地区。

  年5月撤消遂宁县,建立省辖遂宁市。辖市中区、射洪县、蓬溪县。市中区驻地设原遂宁县城关镇。

  年12月,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建立大英县,亦隶蓬属于遂宁市。遂宁市辖市中区、射洪县、大英县、蓬溪县。

  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遂宁市市中区行政区划,设船山区、安居区(治所设安居镇)。至此,遂宁所辖为二区三县,即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县。   

遂宁历史事件   大英农民起义

  刘宋元嘉九年(年)七月,许穆之自称晋之宗室,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千余人攻破巴兴县城(今大英长江坝),杀死巴兴县令王贞之。后来,遂宁郡守也弃城逃跑。起义军发展至10万余众,转战岷、沱、涪三江地区,长达八年之久。   

射洪移县之争

  年,射洪的有识之士首次提出了变换治城主张,且欲借助辛亥革命的洪流使之成为现实。此论一出,立刻被那些刚剪下辫子的墨守陈规者视为离经叛道,“金华是风水宝地”、“金华镇的泥巴比太和镇的泥巴重”、“移县不吉祥”等言论四起。县长熊耀章无所适从,此事最终被搁置了下来。

遂宁文化古迹

  年,县中士绅黄毓英、杨溥泉等再倡移县之议,得到各界特别是太和镇各界的广泛响应。次年春,倡导者广泛联络各界人员余人,在太和镇一剧院召开全县士绅代表会议,专题讨论移县问题,并请县长舒锡三就会指导。会议形成了移县的书面报告,呈请县府采纳施行。后因有人坚决反对,加之当时的军阀政府只以催粮派款为要,无心它顾,致使其拖而不决。

  11年后,上级指令将新组建的射洪县银行设在太和镇,只在县城金华设办事处,这直接诱发了第三次也是最激烈的一次移县论争。年3月,主张移县的县参议员利用召开县“临时参议会议”之机提交提案,并请以文笔著称的张友渔执写《移县解说》。《移县解说》大声疾呼:治城应居于中央,而今射洪系古之射洪、光汉、通泉等县合并面成,治城偏于北隅;治城应扼水陆要冲,而县内非太和镇莫属;治城应为经济金融之重心,而金华远不能及;治城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金华镇空间狭小。凡此种种,再不移县,更待何时?

  上述主张皆持之有据,移县提案终获县“参议会议”通过,决定由县府转报专署、省府和内政部审批。

  与此同时,反对移县之声也空前激烈。在《移县解说》被石印成册广为散发的时候,反对者也公推金华人汤开文执写《否认移县理由书》,石印成册广为散发。《理由书》称:金华山川毓秀,代出名贤――根据历史条件不可迁移县治;金华镇地势居高,而太和镇水患为害――根据地理条件不可迁县治;“新县制”贯彻时间已过,眼下当以抗战事务为重――根据政治条件不可以迁县治;迁治耗资数百万元,超过财力许可――根据经济条件不可迁县治。《理由书》另绘一图:同一洪水线上,金华镇只及城脚,而太和镇城墙上已有人划船。

  为达目的,矛盾双方均成立社团,筹集经费,四面串连,八方游说,联名上书,派人请愿,一时文电交驰,各种宣传品雪片般在省、行政院、内政部飘飞,甚至还出现暗杀图谋。

  后来,省府明令批示:“射洪迁治,非短时间所能办理,应以缓议”。更不幸的是,两年后的年,一河大水,太和镇城墙行船果然成真,移县之声从此哑然。   

支援朝鲜战争

  年10月,时任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亲莅遂宁,在船山公园主持了一八一师出国参战誓师大会,遂宁万人空巷,敲锣打鼓夹道欢送。

  会后有1.2万遂州的热血青年报名应征,遂宁有人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英雄的遂州儿女远离家乡,投身异国,为正义战争的胜利奉献青春和生命,其中有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历史文化名人

陈子昂

  陈子昂(~),初唐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射洪县)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他高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大旗,开创了初唐一代诗风,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海内文宗”。唐代师祖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一百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从中受到启迪。陈子昂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他的散文虽仍夹杂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古文,改变了唐初文风。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铿锵四句,掷地有声,大气磅礴,摇撼古今,成为千古绝唱!

邹和尚

  邹和尚,唐朝中期大历年间遂宁僧人,学识渊博,潜心科技,精于制糖工艺,首创了窨制糖霜(冰糖)的技术,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糖霜,遂宁也由此成为当时全国的制霜名郡。遂宁糖霜被列为朝廷贡品。

王灼

  王灼,遂宁人,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对制糖工艺及原理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写成科技著作《糖霜谱》七卷,成为我国第一部总结蔗糖制作的专著。此外,王灼的诗文集《颐堂词》和从音乐方面研究词调的艺术论著《碧鸡漫志》也备受历代学者珍视。

黄峨

  黄峨(~),明代女诗人,文学家杨慎(升庵)之妻。字秀眉,遂宁西眉镇皇榜寺人,博通经史,工书札,善诗文,诗、曲内容丰富,语言晓畅明丽,感情真挚动人。历代评论家对她评价很高:“夫人篇什,云蒸霞烂”,“才情甚高,不让易安(李清照)、淑贞(朱淑贞)”。

席书

  席书(~),明代贤相,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属蓬溪县)人。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左副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死后赠太傅,谥文襄。他为官颇有建树,在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平定叛乱等方面政绩显著。力主改革,上表献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颇为赞许,诏令逐条执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为重臣”。

张鹏翮

  张鹏翮(~),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李实

  李实(--)字如石,号镜庵,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学者。年中进士,即选苏州府长洲县令,后迁升少司农,直至官升朝汉大夫。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洞悉民情,兴利除弊,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有“长洲如镜”之说。清顺治二年()辞官,隐居乡下清江,潜心学术研究,读书、著述、授徒三十年。其著述甚丰,涉及《四书》、《春秋》、《易经》、《礼记》、杜诗的注释;佛学、道学的疏解与邑志、家乘的增订等,大多已散佚,独有《蜀语》流传海外。《蜀语》被认为开创了四川地方方言研究的先河。

李仙根

  李仙根(--)名子钦,字子静,号南津。明末清初著名语言学家李实之子,年中举,1年以榜眼进士及第,授洪文院编修,晋秘书院侍读。年奉诏出使安南(今越南)而不辱使命,族迁内阁侍读学士。其人才能卓越,是当时朝廷中伟略雄辩特出者。年任世祖实录副总裁,协理翰林院事。后升内阁学、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光禄寺少卿等职,任中颇多建树。李仙根工诗善书,其实放形象,富于变化,其书法精行草妍丽多姿,流畅疏朗,逸趣横生,其绘画造诣亦深。著有《游野浮生集》,其奏疏碑文、杂文及多件书画作品传世。

吕潜

  吕潜(--)字孔照,号半隐,晚号石山农耕叟,明末清初遂宁籍书画大家。博学、工诗、善画。年中进士,授太常博士,官行人。次年明亡。奉母寄寓浙江吴兴,后辗转流离于粤、黔之间。年归故里,隐居于遂宁城北,从此倘佯山水,寄情书画。吕潜是诗书画“三绝”奇才,其诗以严谨、工稳见长;其行书被列为“神品”;其画“善花草用笔放纵,神气清朗而不越规矩,可贵山水,别具风格,亦入逸品”。著有《怀归》、《守闲》、《课耕》诸诗集。

张问陶

张船山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清初名相张鹏翮的玄孙。26岁举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官名)、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山东莱州知府。对诗、书、画均造诣精深,诗文奇杰雄劲,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书法险峻劲捷,绘画情趣天然,“墨猴”画技艺尤精。其家里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姝、妻林韵征、弟妹杨古雪均是诗人。这个诗人世家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成为诗歌史上的一大佳话。

孙竹篱

  孙竹篱(~),字守仁,清宣统元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县一个衰落的书香家庭,竹篱幼承庭训,好画喜诗。民国二十八年(),到江苏无锡专员公署任雇员。后转到东北大学任缮写书记。年在三台县三合中学任美术教师。年调乐至中学,年调射洪师校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画近千幅,书法作品多件,题画诗多首,其作品为中国画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川大学、深圳等地博物馆收藏,《中国文学》(英文版)、《四川日报》、《西安日报》等16家报刊先后发表其诗、书、画作品共计80余件,一时名噪画坛。竹篱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省、市政协委员,射洪政协常委。著有《孙竹篱画选》、《竹篱诗文集》存世。   

遂宁名胜古迹 古石刻

  新开寺摩崖造像

新开寺摩崖造像

新开寺位于蓬溪县旌忠乡新开村。造像分布在长8米、高2.4米,距地表0.78米的青砂石石壁上,从左到右共四龛(编号1—4号),大小造像四十三尊。1号龛为长方形平顶龛,宽1.72米,高1.80米,龛内大小造像二十九尊。主像为千手观音,善跏趺坐于莲台上,头戴宝冠,射披帔帛,袒胸。冠顶帔帛直至腰,裹双臂与腕分两侧下垂于两脚,颈戴缨络圈,佩缨络二,从胸前下垂至腹前交结,分饰于双膝。飘带下垂于两腿,下身着裙,赤足分踏于两仰莲莲墩上。衣纹流畅,面容丰满,神态安详。手握各种法器,手腕均戴有宝钏,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极富有质感。龛壁观音头顶部上方一小佛,为阿弥陀佛。左右两侧各五尊小佛,均结跏趺坐于祥云中。再侧,左有三仙伎敲鼓,右二仙伎打锣,均立于彩云中,观音下肢左侧二个、右侧三个供养人,着唐服顶礼朝拜。龛门外两侧各有一个三面六臂力士,皆赤裸上身,腰围战裙,头发竖立,怒目下视,两足成八字形蹬开。龛楣上方、两侧浮雕麻叶卷草,下刻几何图案,刀法娴熟,线条流畅。龛门内壁有题记。此龛始凿于年,历时仅两月。造像富态妩媚,衣饰华丽。4号龛主像为三世佛、二弟子、二菩萨、四天王及两尊道教造像,工毕于年。造像庄重朴实,衣纹对称变化少。两龛造像比例匀称,衣纹流畅,造型精美,富有质感,均为高浮雕,有些局部近于圆雕。

  龙潭寺摩崖造像

  龙潭寺位于市中区琼江乡石佛村,造像分布在长15米、宽4米、距地面1米的崖壁上,共二十二龛,在小造像尊,均为唐开元年间所造。就整体风格而言,造像注重写实,雕刻洗炼乳,佛的庄严、菩萨的慈悲、弟子的善良、伎乐天神的婀娜多姿,以及护法天王和力士的威猛、供养人的恭敬虔诚,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龙潭寺摩崖造像设计新颖,雕刻细腻,造像多变,体态丰腴,多彩多姿,是研究宗教文化、石窟寺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龙居寺石刻及摩崖造像

龙居寺石刻及摩崖造像位于市中区东禅乡白鹤嘴村,始造于唐光化二年(),以佛教密宗造像为主,具有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并存的特点。造像及石刻共十龛尊,分布在长7.5米、宽3.6米、高2.7米的一巨石三面。1号龛最大,长4.4米,宽3.3米,为大如来佛(毗庐遮那佛)说法龛。2号龛系道教造像,为老庄老君并造龛,上层为老君像,下层为老庄像。3号龛刻梵文六字,古朴苍劲,圆润流畅。4号龛为孔雀明王龛。6号龛为地藏菩萨龛,7号龛为西方净土变。

  长年坡摩崖造像

长年坡摩崖造像位于市中区常理乡,距城关不到35公里,西南距著名的安岳卧佛不到40公里。造像分布在长30米、宽3米的崖壁上,计6龛数百尊造像,佛龛的形制主要是平顶敞口长方形或方形龛,深浅不一,大小不等,少数龛楣和门沿作有浮雕。1、2、3号龛保存比较完整,4、5、6号龛风化严重,从风格和造像手法初步分析属晚唐时期作品。整个摩崖造像布局合理,比例适当,刀法细腻。

  鲁班村千佛岩摩崖造像

  位于遂宁市中区三家镇大坡乡鲁班村东南米。从题记上看可断定造像年代在五代之后,整个摩崖造像以宋像为主。凿于长33.8米、宽5.08米、距地1米的崖壁上,东西横向分层排列,计33龛、尊造像、25则题记。33龛造像中有大小龛之分,大龛长、宽、深均在2米以上共7处,其余小龛长、宽、深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之间,就整体造像风格而言,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造像,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具有工细华美、满身缨络的宋代特征,反映了川中地区五代、宋代造像特点。

  大佛岩摩崖造像

  大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市中区步云乡黄盐进村,造像数百尊,最大者高4.7米,是我市现存不多的元代造像中最具特色的一处。全部造像共8龛,均分布在长35米、宽10米的巨岩上。其中4号龛最大,造像共70尊,龛中部造释迦佛,结跏趺坐于领弥座上,头作高肉髻,面形丰润、慈祥,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袒胸,手结契印,头光、背光均作缠枝图案,中刻小佛像。背光两连分别作宝池,池中莲花怒放,枝枝相连,花上或坐、或站、或倒立着52个人像,造像神态各异,表情生动,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的活泼风格。   

古建筑

  广德寺

  始建于唐代,现存规模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全寺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寺园森林余亩。庙寺规建于卧龙山山首,主要建筑有哼哈殿、圣旨坊、天王殿、大雄宝殿、佛顶阁等。从山麓至山顶,依山建寺,中轴线上有殿宇七重,东西配殿独自成院,大小殿阁塔坊共有25座,多为明代建筑,但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宋代建筑布局风格。寺内现存珍贵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质结构圣旨坊,唐代德宗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济塔(俗称舍利塔、肉身塔),及建于宋、明、清几代的石碑。

广德寺

  圣旨坊建在寺院的哼哈殿后,天王殿前,唐、宋原坊均毁,现存为明代木坊。坊高8米,长12米,宽2.5米。四根大圆柱支撑,两侧作五踩斗拱。中作七踩斗拱。

  善济塔位于广德寺大雄宝殿之西,观音殿之后,俗称肉身塔,是唐代高僧克幽瘗骨之所。塔初建于唐贞元三年(),毁于会昌中,重建于天复年间。改建于宋哲宗元佑年间。据碑记载:塔高十三层,通高22米,各层均绘有古典图案,古朴大方,绘制精细;塔身用陶罐造成。顶部有克幽之塔四字,至今仍巍然屹立。

  灵泉寺

  规模略次于广德寺,建筑而已别具一格,寺庙群分上下庙两组,三山环抱,如坐椅中,由麓及顶,依山而建,移步换景,楼阁亭台散落在苍松翠柏之中,惟见飞檐斗拱跃然其上。下庙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建筑群,顺山势而上排列,有大山门、天王殿、大雄殿等;下庙大佛殿为明弘治三年建,结构为重檐歇山式顶,覆以简瓦,无梁殿结构,全系斗拱承重,中央以小巧木件叠涩而成多层的斗八形穹隆,穹隆正中彩绘团龙栩栩如生,反映出别致超群的工艺技巧。上檐斗拱为双抄双下昂七铺作,下檐斗拱为单抄单下昂五铺作,上下檐斗拱的昂头、翘头雕饰成龙头、象鼻形状,整座殿宇从整体结构到局部雕琢均独具特色,人誉之为鲁班殿。由于其设计精美,布局严谨,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在古建筑学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上庙是以观音大殿为主体的建筑群,东西山门前有青狮、白象各一对,依次是五佛殿、地藏殿、观音殿等。现存上庙建筑系仿造。大佛殿有明代壁画十幅,观音殿右栏悬民族英雄林则徐亲题“香林德水”匾,皆为珍贵历史文物。

  天上宫

  天上宫座落于遂宁城区天上街,建于清咸丰元年(),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0平方米。山门木结构建筑,门面三重檐,檐下施斗拱,戏台面为单檐,整个房顶为歇山式,面阔三开间,进深三开间。正殿宽敞高朗,现阔五开间,两侧书楼相连,面阔九开间,宽33米,卷棚顶两层,上层为木栏杆,有万字花纹。

  天上宫富丽堂皇,以雕刻精美著称。以木雕为主,并兼有石雕、砖雕。山门前的二十五幅戏剧故事,造型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山门后檐枋上雕四龙两凤图,刻技精妙,匠心独运。正殿的两边稍间石壁上,也有戏文故事浮雕。正殿稍间正梁上题“大清咸丰元年辛亥年二月二十六日闽省建立”字样。从题记看,天上宫是福建人来遂宁后修建的会馆类建筑。

  三新石牌坊

  位于遂宁城南25公里的三新乡花园村涪江西岸,建造于同治十三年(),称节孝牌坊。

  牌坊座西向东,为四柱三门,重檐牌式仿木结构石质建筑,山峡石(青石)垒砌而成,通高10米,宽7.25米,石柱方形边长0.57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坊顶盖中脊为一整石雕龙,顶为歇山式坊顶,脊中用石雕成宝珠式脊顶,两边镂空龙护顶,脊两侧雕有卷屋鸱吻,与坊顶盖四翘角相对应,由宝珠顶、鸱吻、活跃如飞的翘角组成坊顶盖。正面坊盖下石梁刻有线雕卷草花纹,石梁下正中镶有“圣旨”二字的竖匾,竖匾边框刻有“五龙捧圣”,两侧上大下小的梯形石柱上刻有花卉祥云、莲花等图案,中部石梁上刻有三幅二十四孝中的《杀狗正妻》,至今百余年,仍纹理清楚明晰未有丝毫风化。石壁中刻有“人瑞”二字,楷书,两侧对坊上刻有古装人物图案,两边石柱刻有潼川府正堂官衔姓名,四周用浅刻雕技纹案装饰,石横梁下造有石质镂空花。左右次间,背面刻有各种图案及题记。整座石坊形体巨大,垒砌牢固,造型壮观,雄伟庄重。刻有近百幅浮雕图案,有楷书、行书、隶书雕刻十八处,集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为一体,是精美的艺术佳品,也是研究清末民俗文化的实物。

  分水白塔

  位于遂宁市中区分水镇东端,为字库塔,清同治十三年()借文星之名而建,用意在于振兴文风,祈求当地学子文运昌盛。白塔的结构,内为砖砌,外抹石灰,呈六边形,下用条石砌成正方形塔基。第一层有地门洞,高0.4米,两侧书有对联:千篇勿弃文昌字,一库尽藏仓颉书。二至四层为实心,西面造有壁龛,大小不等,均供有神像一尊。每层六棱皆饰有翘角,翘角上挂风铃,微风吹拂,铜铃摆动,响声铿锵悦耳。每层檐下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塔刹为相轮宝珠式,全塔高15米。

  宝梵寺

  蓬溪宝梵寺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大雄殿气宇轩昂,外形精美,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顶,三间四架椽抬梁式营造,占地纵横约为15.3米,通高8.5米,檐下置斗拱18朵,前后施补间铺作2朵,两山墙各一朵,斗拱作为七铺作单抄双下昂,出昂作批竹状,昂嘴伸出很长,昂尾直抵下平栏,屋面覆碧瓦,砖雕龙脊、仙台、卫士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卦象,四角飞薨系铁马。建国后各地古建筑学者称此殿营造科学、壮观,结论十六字:设计精细,结构严谨,形式美观,基础牢固。誉为明代中期建筑的佳作。

  高峰寺

  位于蓬溪县文井乡高峰山巅,据《四川通志》记载,始建于唐,重建于清末,扩建于民国。该寺座西面东,木结构迷宫式建筑,山门、正殿、厢房合为一体,计余间,上下三层。其间回廊连贯,楼阁勾连,曲径通幽。殿堂多依山就势靠山门、正殿。楼阁环绕,结构谨严。山门为重檐三滴水歇山寺顶,穿斗式梁架,面阔十一间44米,进深三间八米,通高10米,垂带式踏道12级。门前石狮一对,山门上镌刻人物花卉浮雕。正殿为单檐悬山式顶,抬梁式梁架,居寺中,位置稍高。其它殿堂均依山就势紧靠山门正殿。多设暗室、暗道、隔壁墙、天桥、楼梯、有若迷宫。观内有匾额三百余块,其中民国时军政首脑人物林森、于右任、何应钦等的题赠现存有四十多块。山上还建有清末道人王源清、民国道人范明清碑亭,亭内多刻戏剧人物浮雕,另有水墨画六幅,系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穿斗式梁架,面阔十五间64.3米,进深六间10.5米,通高6.5米。

  蓬溪奎阁

  奎阁在蓬溪县城奎阁坝内,建于清嘉庆上()。阁高26米,开窗道,悬铃40响,为重檐盔顶井干式结构,按五行八卦六十四爻建造,祀奎星、仓颉二神故得名奎星阁。奎阁建筑精巧,阁内立八根内柱,直通阁顶承驭诸角,又以柱群为主,采用穿逗抬梁结构造型,全阁共五层,造型雄建。阁顶砌玉栏莲座接宝瓶冠以为脊峰,呈八角攒尖与盔顶结合造型。奎阁外观典雅气势巍峨,堪称川中木阁建筑之上品。现以奎阁为中心,建有奎阁公园。

蓬溪奎阁

  蓬溪鹫峰寺及白塔蓬溪县鹫峰寺(近称白塔寺)是塔、寺结合的古刹丛林。建于鹫峰山阿,座落灵鹫之首,山形拱秀,草木郁葱,宛若灵鹫。寺左有古塔一座,为十三级,楼阁式方砖塔,宋嘉泰年建,重建于宋庆元年间(—1),此后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寺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全部建筑集宋、元、明、清四代特色,集殿、堂、楼、阁、园林于一体。荣载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

  白塔名

  鹫峰寺禅院佛顶舍利宝塔。于南宋嘉泰四年()由县彦李白琳创建于蓬溪县鹫峰山。塔为四方形仿楼阁式砖塔,高13层及塔高36米。各层仿木结构为四柱三间,柱有明显侧足。撩檐枋上棱砌砖二层,再叠涩五层,使塔檐深远厚实,一至六层头,补间施装饰性斗拱,每层2.4米,为一斗三升,拱间篆花形,底层塔门向西开设,余为三方设假门。各层每边置拱门三个,中有方形心轴,缘石砌梯道盘旋至顶,每层塔心壁施斗拱三升承托穹隆顶形为得龛,穹壁彩绘壁画,前塑佛像为一佛二弟子,共十三身。底层四柱镌缠龙四条,塔刹为宝瓶顶,施五级球形葫芦攒尘收结,有诗曰:直凌汉宵三千尺,阁尽沧叠八百年。

  蓬溪寂光寺

  位于蓬溪县古柏乡,因寺内有古井一口,水如甘露,常年不枯,故又名古井寺。寺始建于隋大业三年(),明清两代曾作重建,增修,现为明清两代古建筑群。寺位于龙归山下,座西向南,占地25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沿中轴线上循山势递升,向前向后揭殿四重,依次为魁星楼、弥勒殿、大雄殿、转轮殿,并与配殿、经楼、僧房组成三进院落。大雄殿前、右、左置钟、鼓两楼,每进置垂带、拜台,拾级而上,气势宏伟。

  魁星楼(山门)

  建于年,重檐歇山式筒瓦顶,进山门左侧有清代古柏、银杏,至今枝叶繁茂,与山门相映增辉。

  寺内有明碑两块,寺后龙归山上有清同治十二年()所筑长米、宽1.5米、高3米石砌墙,墙内环境优美,果树成林。

  射洪饶益寺

座落于射洪柳树镇西南二里的通济山中,建于明永乐九年()。清光绪六年()进行较大培修扩建。

  该寺座西向东,寺前20山门,次第为弥勒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右有厢房,左有戒堂,呈四合院布置。大雄宝殿建于明永乐九年(),为明代木结构建筑,抬梁式梁架,脊为镂空花砖建造,二龙缠绕,龙身镶嵌瓷片。藏经楼主楼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右楼为清光绪七年()建,现有清代壁画31幅,水墨淡彩,绘佛经故事及少量民间故事。人物传神,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该寺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线条明快,斗拱古朴大方,脊饰壮观。

  射洪楞严阁

  楞严阁位于射洪洋溪镇西侧山上,始建于唐开元五年(),重建于清嘉庆六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培修。寺院雄伟,风景绝佳,为射洪县著名古刹及风景区。阁西可远眺涪江,阁东可俯瞰洋溪全景。主要建筑有老君殿,东岳殿,文昌殿,藏经楼,建筑装饰富丽,雕刻工艺精湛,东岳殿内有两个柱础用竹根制成,直径0.36米,在古建筑中极为罕见。藏经楼古朴大方,重檐攒尘顶,脊饰宏壮,飞檐腾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镇兜率寺

位于金华镇水洞街,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清康熙十六年()重修,座西向东,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由山门、弥勒殿、大雄殿、千手观音殿、药师殿、厢房等组成复合式四合院落,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檐柱收刹较大,殿内多用圆木。千手观音殿梁架简炼,殿内用减柱造法,空间颇为宽敞。为县级文物单位。

  射洪太和镇古城墙

射洪县太和镇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涪江江畔,为川中水陆交通要冲,商贾云集,曾是四川四大镇之一。太和镇古城筑于雍、乾之间,现存石城始筑于清嘉庆六年()。太和古城墙周长约2.5公里,距涪江边约米,高出江面5—8米,周围开七门,城门上各建城楼,南门、水西门至今保存完好,迎春门、朝阳门、德胜门、大水西门、北门均已拆除改建。古城墙具有防御和防洪两大功能,南端呈鱼尾形,可减少洪水的冲击力。城墙实测高约4米,足以抵御当地百年一遇的洪水。城墙石料采用质量较好的芦溪口红砂岩石,城门拱形顶均用长1.5米、宽0.3米、高0.3米的条石叠砌而成,采用糯米汁石灰浆作粘合,浆平直而均匀,缝宽约0.5厘米,砌筑严谨,体现了筑城工匠的高超技艺。

  大英卓筒井

  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井始创于北宋庆历年间(1—8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中国发明筒井凿井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被誉为“世界近代中国石油钻井之父”,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荣载《中国井盐科技史》。

  四川是中国井盐的主要产区。民国时期,川北多布有卓筒进,大英拥有灶进,年产量达0余吨。现仅在大英境内存有9灶41口为样的盐井,分布在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英家桥、青和等六个村方圆6公里范围内,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盐业专家的高度赞誉。   

古陵墓

  西门垭东汉崖墓群

  西门垭东汉崖墓群位于蓬溪县赤城镇连珠村。崖墓共11座,分布于长米,宽10米范围内,仅一墓被掘开。该墓为穹隆顶,顶下仿木建筑刻石一斗三升,单门、双室、空室长9.7米,宽2.5米,高1.9米,墓室内设有榻、案、灶等石质器物,有序放置。墓壁镌浮雕图案,计有房屋、车辆、日用品、苍穹、人物、云纹等,构图繁缛,线条简炼,实是极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

  陈子昂墓

  陈子昂墓在今射洪县龙宝乡龙宝山东麓,龙宝山唐时名独龙山。陈子昂墓面对梓水,右傍涪江,四周青山蔚起,层峦叠翠,平川广陆,流水映带。唐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之立旌德之碑于墓前,后因字迹磨灭,宋开宝年间郭延谓重建此碑。明成化时,郭堂及扬澄曾先后立诗碑于墓前。清嘉庆时,墓侧有祠,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李瑞建,旁有古柏五十八株,犹蔚然翠。现址为后来砌石恢复土冢原貌。

  席书墓

  席书(—)字文同,谥文襄,蓬溪县吉祥乡人,明弘治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著有《大礼集仪》一书,殁后归葬故乡,择地红江镇文武村。

  席书墓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墓基占地平方米,为蓬溪历代显贵中大型墓莹。墓内合葬席书及妻妾、奴仆十余人,故冢大如丘。墓经皇帝敕名牛眠佳城,地面配建旌表坊、碑、亭,设翁仲、祭牲、鼎炉、拜台、幢柱、御马,并建有文襄公祠。现仍可见墓莹圆丘形封土。   

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是当年旷继勋同志为筹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而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旧址位于遂宁市中区永济场(原名射洪嘴)的丁字路口,原为文武庙,建于清代中叶,座北向南,南面临街。年春旷继勋率二十八路军第七混成旅从广安移驻遂宁县射洪嘴一带,司令部设在文武庙内,下属各团分别驻扎在十教寺、莆家祠堂等地,年6月29日,旷在大石桥乡牛角沟举行了震惊全川的遂蓬边界武装起义,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第一路军,竖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总指挥部的大旗,攻下蓬溪城,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从而在四川现代革命史上填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共遂南中心县委旧址—河沙一品轩位于遂宁市河沙场镇的丁字路口。原系遂南中心县委书记王子度家开设的茶社,年开始成为一下党活动场所,由王子度等人在此设立了工委的秘密机构开展活动,发展农村党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年遂南中心县委成立,县委机关仍设在一品轩。该遗址为一楼一底中式建筑,座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茶社后为一长方形四合院,上石阶数级进月洞门即是正房三间,正房楼下为平时待客之所,楼上三间为寝室,房后有门可通后山,正房面阔9.6米,进深8米,通高8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蓬南场烈士陵园

  蓬南场烈士陵园位于蓬溪县蓬南场镇的林家山顶,建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三年修复。是为缅怀在一九五○年平定反动武装九路军的反革命暴乱中牺牲的烈士而建。陵园由青砖构造,座北向南,建有纪念碑、烈士墓、挡土墙等。碑为四方柱形,高8米。烈士墓呈圆形,直径5米。墓碑由主壁四柱嵌镶而成,中壁镌刻烈士英名,左右壁镌刻赞诗十首。挡土墙平面呈椭圆形。梯道循山势安置,小径曲折,竹柏掩映。陵园屹立山巅,丰碑高竖,象征着烈士的浩然正气。 

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

  陈子昂读书台

  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

  宝梵镇冬笋沟程孟宗故里

宝梵镇冬笋沟程孟宗故里

  距蓬溪县西15公里的宝梵镇冬笋沟,相传为五代后蜀孝子程孟宗故里。《蓬溪县志·孝行·古迹》、《四川通志·节孝》、《蜀梼杌》等文献均记载: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忽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亟待归以进。母食毕,即愈。蜀主孟昶于广政二十年()十二月旌其门,于冬笋沟筑“孝义台”以彰。故里存有:教孝台、故里碑、泣竹林、孟宗墓等,景物古幽具地方典型特色。教孝台中设孟宗祠,塑孟宗像。台内环壁镌刻各代治官和名人题赞诗文。清?潼川知府吴树臣、清?安岳知县朱云骏、清?太守张松孙、清?道光贡生何中权、清·宋家蒸和涂卿云等题有《冬笋沟》、《教孝台》、《故里碑》。朱德到宝梵后,迳往入遂官道催程,约十余里,即见教孝台置于官道左侧,故又瞻仰孝子故里。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54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