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道情概论中

道情——源于道教,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华夏民族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魂宝。

永济道情——始于唐代,极富声韵对偶的音乐形态,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说唱艺术。

道情——道出人间真情。

道教祖师与永济道情

如果我们把永济道情看作是一门对说唱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的学问来研究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道教祖师以及道教的传播者有着一定关系。

永济五老峰位于市区于乡镇中条山脉,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史称东华山——北方道教名山。其风景秀丽宜人,环境自然优美,奇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诸多罕见的奇观。

主峰玉柱峰,海拔.3米,恰似顶天立地的玉柱,直插云端,顶有平方米的坦地,建有庵观、寺院、庙宫64处,碑褐数十通。

左有东锦屏峰,峰中有莲花玉洞、八仙洞、药师洞(洞有明代彩色泥塑人像3尊)、明眼洞、水仙洞、韩疑义洞、仙人洞、莲花台、加官台等。其景观有太祖观书、猿人观魏、三官赐福、金鸡望月、观音渡东海等。

右有西锦屏峰,峰阴有张果洞,亦号韩峰。峰东有韩群洞、罗通微真人洞。峰下有雷公洞(洞里存有南北朝时代石雕人像5尊)。

北为太乙坪峰,峰通至各峰巅、山峪的中枢。其上修建有五老祠、五老殿、三清殿、玉皇殿。

南为棋盘山峰,位于太乙坪峰西侧,南依水帘洞,北靠老铁楼,西临鸿沟,东望新峰。

四峰分布于主峰四隅,像是五位彬彬有礼的老人列座厅堂,侃侃而谈。那里,层峦叠嶂,悬崖峭壁,险峰怪石,星罗棋布。这里,松涛云海,流泉飞瀑,蔚为奇观。整座山峰无处不绿,无处不松。各种奇花异木,红绿相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构成一幅神奇的壮丽画卷。

东晋张僧鉴的《浔阳记》中记载:“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约——),字善长,在他名著的《水经注》里称五老峰:“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得名。在《周易》成书前,五老峰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是道教文化名山,它与晋北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北对峙,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民间有“晋北拜佛五台山,晋南问道五老峰”之说。

八仙之一年岁最大的张果老(隋文帝年间——公元年),本名张果,由于年纪很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了个“老”字,表示对他的尊敬。张果老原是永济张仙(今归临猗)人,五老峰是他的布道之地。他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后来他以年老多病为由,重返五老峰,久隐中条山,常敲着渔鼓,打着简板,唱着道情,云游天下,劝化世人。所以世人把他看作是“道情”的祖师。据光绪《永济县志》记载:

张果,隐居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尝骑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叠之如纸,置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复成驴。……今郡东五老峰有张果洞,石上驴迹宛然,相传为异,见到仙传。

永乐宫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原是蒲州府(今属芮城永乐)人。他从道后,也修道于中条山,常挟渔鼓、简板,游唱各地,传播道义。唐宋以来,他与铁李拐、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吕洞宾在道教里具有重要地位。他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五祖之一,是超越智慧以慈悲为怀的逍遥代表。

光绪《永济县志》和光绪《于乡县志》对唐、宋、元、明时期,永济的道教宫观也有相关记载:

大明观:位于永济于乡镇五老峰山下,隋开皇中名为游仙观,唐贞观中改为大明观,贞元中改为灵峰观,又曰曾公庵,今乃号大名。

文元观:位于永济于乡镇,始建于贞观二年()。

道静观:位于永济于乡镇中条方山南,唐临晋王颜建,旁有朱砂洞,升仙院。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于内。

升仙院:位于永济于乡镇中条方山南,相传道士候道华升仙于此,诏赐名升仙院。咸通间,高元谟刻石于道静观,李商隐有诗于此,现仅碑存。

东岳庙:位于永济于乡镇,始建于武德年间。

山观:位于永济于乡镇中条山,唐太和中,涤肠道士居此,尝一夕登坛,望异光自井中出。久废。

蒲州宫:位于永济境内,始建于北周宣政年间(),已废。

元始天尊造像,无造像年代,依形制判断为唐代,现藏永济博物馆,高31.5厘米,宽18厘米。

通元观:位于永济南九峰山下,观有明万历二十七年赐道书经藏一部,并明神宗皇帝赐敕一道。

龙祥观:位于永济东南王庄里楼岩山下,郡绅王谦建,后并灵应观、冷云庵入焉,在赵伊镇南泓龙潭东偏。

庆云观:位于永济东张华村,元泰定元年建,后并道靖、佑圣、远尘、复真、摩云五观入焉。

廖阳宫:位于永济西南隅明远坊,元至元四年建。其下院在城南十五里韩阳镇,后并元都、丹阳、太虚、广教、楼云五观入焉。

年,永济县博物馆在蒲州境内发现道教始祖老子的一尊石雕。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东周“守藏室史官”。周朝发生内乱后,老子辞官而去,云游天下。一日,函谷关(河南灵宝)关令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又称文始真人,或称“关尹”,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形状犹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自幼究览古藉,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他预测近日将有大圣人从此关路过,便吩咐部下,清扫庭院,迎接贵人。

不几日,老子果然乘青牛车行至函谷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喜出望外,出关相迎,他更知道老子是道教的祖师爷,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于是,无比虔诚,热情招待,诚恳挽留老子在关里讲道。几天后,老子提出要过关西去,尹喜听道入迷,不肯放行。一个要去,一个要留,都不能自己。后来尹喜想出了个两全之策,让老子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一部书留下,作为通关文牒。于是,老子仅用五千字写成了一部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止人律的旷世奇书,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被奉为道教经典的《道德经》五千言,并由尹喜承传推广于世。

蒲津关

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与永济蒲州的“蒲津关”相距数十里,永济蒲州境内能有道教始祖老子的石雕,说明老子在函谷关讲道和攥写《道德经》时常游此地。所以,永济境内很早就知道《道德经》了,很早就传播着道家思想了。秦时,老子的《道德经》被称为《上至经》。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又被尊为《道德经》。唐时,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道德经》可谓是宗教的主要经典著作,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和道教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

通过记载和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时期永济道教宫观数量之多,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日渐哀败,宫廷音乐逐渐走向哀落。唐亡后,宫廷音乐也就不复存在了,宫廷里的乐师和道士也就流落于民间。从此,宫廷音乐便逐在民间得以流传。而永济在这段时期,之所以道教传播之兴旺,道情发展之迅速,可以说是五老峰那秀丽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地质地貌将宗派林立的道教宫观和众多的道士吸引其中之原因。

由此可证,道情源于道教,盛行于唐代。而永济在唐代因受张果老、吕洞宾以及众多的道教宫观和老子《道德经》的影响,也就有了自己地方特色的道情了,并流行于晋南一带黄河两岸及全国各地。因永济道情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渔鼓简板做伴奏,用感悟向善来说唱,故又称“道曲”、“悟声”或“渔鼓道情”。后来,经历代艺人大量吸取、糅合了宫廷音乐的曲调,特别是宋(金)元时期的诸宫调后,对永济道情的成熟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西厢记诸宫调

我们知道,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说唱艺术,是以多种宫调的若干曲调组成而得名。它吸收了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缠令、唱赚等说唱艺术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体制。可以说诸宫调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说唱艺术,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而永济道情在它的影响下,把原来的“道曲”或“悟声”或“渔鼓道情”,从单曲单奏发展到多曲联缀,从体制较小发展到表现宏大,从故事简短发展到情节复杂,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一种能够表述故事情由的说唱艺术了。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

:yjslswhyjzx

.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鍦熸柟娉?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浠锋牸鏄灏戦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6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