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岁月庚子年末再说ldquo平
庚子年末再说“平城”名字的由来李国红
上一篇文章: 沧州市拟命名年度市级文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在年伊始,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黄金档开播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新疆》,我颇感兴趣,认真观看。当听到旁白:在一千多年前,西域、中亚称中原为“桃花石”,而“桃花石”源于“拓跋”的发音。一下触动了我一根非常敏感的神经:平城古称“桃花庄”,平城曾是北魏拓跋宏迁都路过的地方,曾有拓跋氏贵族留住此地,并命名此地为“平城”,和他们的故地“平城(大同)”名称一致,以解思乡之情。这些子虚乌有的传说是不是可以由此得到证实呢?
“桃花石”于“拓跋”于是我开始上网查询,查到如下一篇文章:发信人:cinason(耆那生·琴呐僧),信区:History,标题:拓跋·契丹·桃花石问题。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ThuJun:52:),拓跋·契丹·桃花石问题——《胡羯乱华的终结者》之九(摘录部分内容):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契丹”(Khitan,Cathay)一度成为许多西方外国对中国的称呼,并且至今仍留存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中,比如俄语的“中国”为Kitay,就源自“契丹”,此外还有波斯语、希腊语等文明古国的语言亦然。相比之下,“拓跋”似乎有所逊色。细细考之,其实不然。在中古时代域外对中国的称呼中,除“支那”(China)、“契丹”(Khitan)外,另有一个来历不明的称呼:“桃花石”(Tabghatch),这一名称,很可能正是源自“拓跋”。在汉语史籍中,“桃花石”出现在长春真人西游记的记述里,当时丘处机随西征的蒙古军来到中亚,发现伊犁一带的居民管中国就叫“桃花石”。另外有一篇庆晓筱的文章:桃花石对应的是汉语的拓跋。先讨论拓跋的跋字。拓跋是突厥语,其拉丁字母转写是tabγa?。跋的中古音近似buɑt这个音,后来tabγa?在突厥语中发生音变,b逐渐变成了摩擦音,所以”跋”和桃花石中的“花石”听起来就很接近了。再说拓字。这个对音中,最难理解的是“桃”字如何与“拓”字相对。拓字的中古音是thak,要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拓字还保留有ta这个音。至于为什么在拓thak在突厥语。的对音中k消失了,可能是突厥语中-k或者-g的音变。比如,在维吾尔语中,非元唇音后接的-k就变成了擦音。可以想象,当时突厥人把拓跋thakbuat这个单词借入本族语后,读着读着就按照突厥语的习惯,把k音就彻底吞掉了。另外要注意到是,桃花石这个说法是从西域传过来,研究西域的对音,很多时候要注意得用古代的西音。西音和中原音韵大为不同,这在沙洲和长安的对音资料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通俗点说,可以理解成把-ao韵的汉字发成了-a,-o或者-u。这在唐五代藏汉对音和宋代的夏汉对音中经常见到。桃花石就是西音的拓跋。而刚刚说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则是汉文典籍中首次出现这一名词。这个有意思的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正是北魏皇族的姓氏“拓跋”,突厥人后来用桃花石称呼汉人,就是来源拓跋一词,尽管拓跋家族是鲜卑人,但毕竟也是建立的王朝仍然是以汉文明为主。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外夷在一千多年前即拓跋氏统治中国大北方之前后,开始用“桃花石”——“拓跋”——称呼中国。
再看“平城”的传说一、平城原名桃花庄。《平城镇志》有记,王树庆老师有文《桃花奶奶与平城》讲述了平城及桃花庄的来历,他是这样说的:有一个人叫平程帮助桃花姑娘,将桃花林十几里内河道疏通,山坡劈成良田,打开通往外界的路后,并留在此地结成伉俪。小夫妻恩爱有加,不久便有一男一女。相亲相爱,和和睦睦。平程更是早出晩归,把个桃花林周围收拾得清幽、典雅、干干净净,还整修了住房,并命名此居住地叫“桃花庄”。桃花姑娘死后,平程日夜守墓,后来还修了桃花奶奶庙,以纪念桃花姑娘,后来平程老去,桃花庄人对平程感恩戴德,又把桃花庄叫做“平程”,后因袭至今为“平城”。这种说法就是演义出来的传说故事,由传说演义成故事,而后再当成真的,这个是不可信的。但俗话无风不起浪、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么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二、关于平城说是“平秤”的演变。传说不知在什么年代陵川要立县,城关和平城两地以秤土轻重为准,结果城关人在土里掺了砂,赢了平城,所以把城关定成了“县城”,平城就称为“平秤”了,后平城人自感愚钝,改为“平城”。这种说法应是倒推的传说:即由平城推出平秤,再推到平城。三、“平城”是拓跋人居住地。拓跋氏开疆拓土,收降北方各族建立北魏,以今大同(平城)为都,到拓跋宏时代,拓跋宏雄才大略要迁都洛阳,但遭到拓跋贵族的反对。于是拓跋宏以伐南齐为名,举兵南行。经过长途跋涉,一天行军到一个四周环山,突中一窝,中间地势平坦,道路通达的地方,部分贵族实在不想在往南下太行山了,于是就留下来。此地又和故土“平城(大同)”地势相似,于是也就叫“平城”吧,这样就有了现在的陵川平城。以上有关平城的传说,是老人的祖辈的祖辈传到老人,再有老人传给儿辈孙辈,再传给我们,总之是由来已久。
“平城”名称的真实由来在现存的最早的《陵川县志》(清乾隆五年)有记,近年发掘平城北召后周碑背面“普安乡平城批书靳番”字样,也就说在后周之前已有“平城”,再往之前“平城”名找不到记载,也无从查考。据靳贵平老师的《平城——我想揭开你的神秘面纱》一文的猜想和演义,平城在春秋战国甚至之前就叫“平城”了,他的主要观点有这样几条:一是太行山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平城自古是战略要地。太行山又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尧的都城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舜的都城蒲板(今永济市),禹的都城安邑(今安泽),这些都在山西东南部,距离我们都是很近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平城有人类聚居是很早的。二是周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微子启、比干和东汉刘秀、马武避乱于太行山;刘稹造反领兵逃避于太行山。刘渊、石勒、石虎凭借太行山天堑在这里作战等等。白起在平城指挥了长平之战。平城的战略地位是不可低估的,白起特别懂得这一点。民间早有“宁失河内千倾田,不丢行巅弹丸地”之说,其中这个“弹丸之地”就是指平城。足见平城战略地位之重要性。曹操是历史上对平城战略地位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的第二个战略家。曹操攻打壶关也是从平城首先突破的。抗战时期“石拐会议”上,师师长刘伯承对即将开赴晋东南各地开辟根据地的八路军工作队员说:“晋东南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眼’位,你们一定要尽快把‘眼’做起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长治特委转移到平城,八路军师赵(基梅)涂(锡道)支队也与同一天开赴平城,长治特委和赵涂支队司令部就设在平城三皇阁,意思“平城就是这个眼”。年3月后,国民党挑起事端,把八路军挤出太南,结果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主导思想,丢失平城,堵住这个“眼”,很快丢失了对太行山的控制,让日本帝国主义长驱直入占领了陵川,人民惨遭日寇屠杀,这是血的教训。三是靳贵平老师关于平城的来历,依据以上的分析做一个大胆的、主观的猜想:1、平城既不是桃花庄,也不是“平秤”,平城就是平城,早在夏、商时期,平城就以“城”的雄姿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之巅。2、周初或“三家分晋”后,始有平城。3、因长平之战定名平城。4、东汉时期,得名。5、三国至隋朝统一期间叫平城。6、隋朝陵川置县,平城是陵川的附属城。夏、商或夏前平城就已经是平城,这个判断比较准确,也比较客观,符合事实。四是靳贵平老师根据平城地形的分析说“平城是太行山顶独一无二的平坦的标准之‘城’。”根据靳贵平老师以上的观点,平城周边应该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大墓出现,要是有出土,那该多好,可惜没有。更不要说他说的有很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比如刘秀曾在此屯兵,实际是刘秀以破虏将军身份从洛阳到邯郸,再到征略河北山东,在河北藁城称帝,再到洛阳定都,只不过二年时间,哪有时间在此屯兵筑寨;再说曹操北上太行是经太行陉的羊肠坂上来的,有诗为证“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这是曹操自己说的。所以靳贵平老师是说法不足信,但也可以信。那究竟是怎么样有了“平城”的?“桃花庄”又是怎么回事?前边已经说了,明眼人早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拓跋宏雄才大略要迁都洛阳,拓跋贵族反对,拓跋宏以伐南齐为名强行迁都,一路上有些拓跋贵族牢骚满腹,颇有怨言,到了“平城”这个地方,有一些人就留了下来,并取名此地为“平城”,以解思乡之情,这就是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典型事例。这样平城周边的人就叫为“拓跋”,发音为“桃花石”,“桃花石”不能是一个村落的名称,于是叫“桃花庄”,“桃花庄”不是平城曾有的村名,而是外地人叫的。所以平城与“平秤”没有什么关系,与“桃花姑娘”也没有什么关系,更与“桃花酒”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外夷人对那个“拓跋”的发音闹的。年2月2日投稿邮箱:qq.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1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