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颂党恩传家风2021年运城最美家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m.39.net/news/a_9229355.html
                            

建美丽庭院传红色基因

——永济市张思学家庭

任阳村“李雪峰生平展览馆”是永济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干部、学生来到展馆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在这样一所小小的庭院中,任阳村村民张思学身体力行红色传统,传扬红色精神,为红色文化注入新时代的血液,为永济红色教育发展筑实根基。

一颗红心建场馆,主动担当解难题

年,永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叶国恩到任阳村考察,希望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李雪峰同志的红色精神。但经多次实地调查、村民沟通协调,始终无法确定出适合的场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陷入停滞阶段。此时张思学主动提出,愿意无偿提供自家房屋用来场馆建设,并先后为“李雪峰生平展览厅”和“郑林生平展览厅”各提供四间房屋共约平方米,会议室三间约80平方米,场地约平方米建起“郑林书法展馆”,为“任阳关工委”提供办公室两间约40平方米,最终把自家庭院基本都供给“李雪峰纪念馆”使用。虽然日常大量的游客参观给家里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为了宣传红色文化、让李雪峰同志的红色精神能被大家更广泛地了解、学习、传承,张思学义无反顾、坚定地投入到纪念馆的建设中来。

一心为公倾囊助,红色基因相流传

在建馆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经费支出,张思学把自家原有的桌椅板凳等办公必用物品全部免费供生平馆使用,大大小小有近百余件,价值数万元。除此之外,从年建馆开始到年,纪念馆的用水、用电费用也全部由个人承担。别人说他傻,他笑笑说:“能让更多人了解李雪峰的事迹,知道我党的艰难历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点钱,值!”

张思学家里的平房年久失修,但为了保证纪念厅不漏水,他又自己出钱修盖了平房顶,加建了彩钢瓦屋顶多平方,大约两万余元。其他方面如院落修理、照片版面等均由个人主动负担,竭尽所能地减少馆所支出。

年,随着展馆规模逐渐扩大,各项费用支出不断增加,市关工委领导向市政府申请经费,用以解决生平馆的水电及其他办公开支。可老张还是一如既往地为纪念馆节约经费,减少开支。

用心用情做管理,无私奉献谋发展

展馆建起后,管理工作是由关工委各位七八十岁的老同志承担的。如何才能使展馆达到内容丰富、环境优美、干净卫生、热情周到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常规性工作。这些老同志身兼多职,既是讲解员,又是环卫工人,还是接待员。张思学同家人积极配合关工委的这些老同志打扫卫生、完善展馆资料、接待来人,人多时顾不上吃饭、休息已是常事。展馆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要有人来参观,随到随开。经常晚上张思学已经关门休息了,还有人来敲门,但只要敲门,他就一定会开门开灯热情迎接,不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白跑。他说:“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神圣的,是让参观者来受教育的,决不能因为个人的招待不周让参观者对李雪峰生平展馆留下不良印象。”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张思学用自己热情、朴实、真诚的一言一行向前来参观的游人讲述着多年前的红色故事,他的身上,红色血液在缓缓流淌。在张思学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孙子对李雪峰、郑林的生平故事也耳熟能详,在空余时间他们也会帮忙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去分享红色教育带给他们的真实感受。

感恩之心永不忘,党史教育代代传

党的革命史是一部伟大而深沉的历史。几年来,张思学同关工委的老同志认真学习各类党史文件、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党史知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研究李雪峰、郑林同志的生平经历和革命思想,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悟当年革命者们为了人民甘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用更加准确、生动的语言讲好李雪峰、郑林的革命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

虽然张思学已七十六岁高龄,但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志愿投入到李雪峰纪念馆的建设中来,红色教育的发展也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红色信仰,一个平凡家庭的初心行动

——夏县胡春良家庭

年胡春良全家福

胡春良家庭,是夏县城西社区一个爱党爱国、家风优良、积极向上的家庭。父亲是有十余年军龄的老兵;母亲是一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夏县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弟弟也曾在武警部队服役,参加过一九九八抗洪;妻子王换军、女儿胡心怡,一家人追求进步,热心公益。在革命传统教育家风的影响下,全家人对红色文化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14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