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于黎阳修建漕仓原因探析
隋唐时代,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漕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运输方式,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漕仓是漕运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国家物资的储存、转运、供给等功能,在保障市场供需,稳定物价,救济灾民,以及支持国家政治、军事活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历代王朝对漕仓的选址都非常重视,不仅要考虑其在漕运系统中的作用,还要考虑其在地理区位上的战略意义。
隋初所建的大型漕仓,除了黎阳仓之外,大多位于洛阳、大兴之间的河、渭漕运通道沿岸。那么,隋文帝为什么要选择在远离都城,又在黄河以北的黎阳修建漕仓呢?
本文将从当时的农业政策、漕运制度、粮食储存技术、军事战略,以及黎阳的地理位置、水运条件、粮食积蓄等因素来分析,隋置黎阳仓的主要原因。
解决关中缺粮的现实问题粮食是国家安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
隋都长安,位于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不足的地区,汉代以来就有关中饥民外迁的现象。
隋文帝实行“实关中”政策,大力发展关中地区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关中,导致关中地少人多的矛盾更加突出。隋开皇四年,因为关中饥荒,隋文帝不得不亲自驾幸洛阳,直到次年四月才返回长安。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仅靠关中地区的土地无法满足人口的粮食需求,必须通过漕运将山东等地的粮食、物资运送到京师,才能解决关中的粮食紧缺问题。
为此,隋文帝决定开凿漕渠。隋初主要利用黄河、渭水等天然河流进行漕运。大兴城至潼关间,沿用汉代漕渠,但因年久失修,京城向东只能靠渭河天然河道水运。
由于河宽水浅,泥沙又多,漕舟往来困难,隋文帝任命郭衍为开漕渠大监,开通漕渠,“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余里”。
漕渠的开通,不仅解决了京师粮食的运输问题,又使沿渠两岸百姓得到灌溉的实惠,因此被称为“富民渠”。
但因工期紧张,渠道窄浅,漕运能力有限,“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泛舟之役,人亦劳止”。隋文帝命宇文恺再次开凿漕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
广通渠开通后,漕运能力大大提高。黄河中砥柱造成的漕运不畅是摆在隋文帝面前的又一难题。
为解决黄河中砥柱险阻,调动丁夫运粮积极性,隋朝规定,能将漕米从洛阳顺利运抵砥柱之西常平仓的丁夫,可以获得免除徭役的奖励。
“遣仓部侍郎韦瓒,向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足见运粮的艰险和粮食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漕运解决后,需要解决的便是粮食储存问题。
隋文帝开皇三年,因大兴城物资匮乏,仓廪空虚,难以满足京城需要,“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
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黎阳、河阳、常平、广通等四大转运仓均设置在位置重要的地区,便利运输,“凡经过之处,以丁夫递运。
要害之处,置仓场收贮,次第运之,以至京师运丁得以番休,而不久劳。漕船得以回转而不长运。而所漕之粟,亦得以随宜措注,而或发或留也”。这些漕仓都占据着交通要冲,有着各自相当的吸引范围。
黎阳仓的设置目的就是依靠河北运河吸收仓粮,以河北地区为吸引范围,其虽在卫州境内,但并不归卫州管辖,清嘉庆《浚县志》就说:“黎阳仓与洛口并重,此非一邑之仓,天下之仓也。”
利用水利工程的交通优势古代浚县水源丰富,境内有黄河、淇水、卫河等河流,水路交通发达。
东汉建安九年正月,曹操为北征邺城的袁绍,修建白沟水利工程以兴漕运,建安“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
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的记载可以看出,曹操是利用大枋木筑堰堵水的方法,来增加白沟水量,保证白沟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
淇水被拦截后的水流从白沟下游与清水连接,船舶可循白沟进入洹水,即今天的安阳河,到达邺城。
正是依靠白沟的军粮运输,曹操顺利拿下邺城。在平定北方后,曹操以邺城为根据地,多次通过白沟水行南下,曹丕随父自邺城南征,曾写《于清河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等诗。
在修缮白沟,建造堰枋的同时,曹操还在黄河以北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水利工程,将黄河、海河、滦河连成互为贯通的水路交通网,沟通了睢阳渠与河北诸渠的联系,大量黄河以南的物资得以通过睢阳渠、黄河、淇水、白沟、清河、平虏渠、泉州渠运往北方,以满足邺都消费及军事需求。
曹操使用大枋木筑堰堵水的地方被称为枋头,位于今浚县新镇西枋城村东北一带。在将淇水引入白沟,实现漕运之后,由于枋头在控扼白沟水运上的重要战略地位,随即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和军事重镇,成为黄河北侧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因称枋头城。
此后,围绕枋头城发生了众多战争。如,永嘉六年,后赵石勒与晋朝将领向冰为争夺枋头,发生激烈战争。
石勒夺取枋头后,向北夺取邺城,并最后建立后赵政权。东晋太和四年(年),大司马桓温率领大军北伐前燕,循白沟北上,渡文石津次于枋头。前秦苻坚率师助前燕,大败桓温于枋头。
两晋南北朝时期,白沟—清河一线作为水路要道,屡有修缮,但因北人擅长陆路运输,不喜水上运输,因而北方运河时通时阻,加之战争、水患及政权更迭等原因,隋朝初年已被弃用。
尽管已经湮塞,原来的水道依然存在,只要稍加疏浚便可通航。
隋大业四年,为增大北方漕运能力和北征高句丽,隋炀帝征发广大民众,在曹操所疏白沟故道的基础上开挖永济渠,“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黎阳仓在大伾山北麓,“其(大伾山)北麓为黎阳仓,自隋至唐宋,皆置仓于此,即仓城故址也”。
将其设置于此,毫无疑问与此地具有极为便利的交通及转运条件有关。
兼顾经略河北的战略考虑虽然隋文帝设置黎阳仓主要是为了转运山东粮食进入关中,但也有辅助经略河北的想法,“黎阳仓的选址、建筑、布局都有军事预设的色彩”。
黎阳仓所在的卫州,东魏时为义州,后周改为卫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再改为汲郡。
可知,汉代黎阳县在大伾山东北,东临黄河。此后,黎阳县历属汲郡、卫州、滑州、澶州,其间曾先后为郡、州、军、府治所,北宋政和五年置浚州,辖黎阳县。
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并将黎阳县易名为浚县。此后,浚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隋时,黎阳襟山带河,黄河横贯境内,是黄河南北间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位于黄河折弯下游的黎阳津,更是汉代以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黎阳汉以来尝置兵监,聚六郡校士戍屯于此,入隋唐咸列重镇焉”。
东汉至北齐,围绕黎阳的战事不断,《读史方舆纪要》列举有大量与黎阳津有关的战事。
考古发掘证实,隋代黎阳仓位于今河南省浚县城关镇的大伾山北麓。大伾山,又名东山,“南荫黄河,左覆金城”,“峰巘秀拔,若倚屏障”,是黎阳城的重要屏障,而且漕仓修筑在大伾山上,具有易守难攻的形势,是潜在的军事要塞。
黎阳仓东邻黄河故道,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公里,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公里,并自有巨大的仓城。
考古报告显示,黎阳仓仓城系依山而建,其东、西及北面均留有夯土筑成的仓城城墙遗迹,城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米,南北残长约余米。
综上所述,隋文帝在黎阳修建漕仓,既是为了解决关中缺粮的现实问题,又是利用水利工程的交通优势,兼顾经略河北的战略考虑,是一举多得的举措。黎阳仓在隋代粮食储备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1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