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村名来历面面观下

村名是人们赋予居住之地的专有名称,千百年来,村名所赋予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底蕴,在代代相袭、生生不息的血脉继承中,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感到亲切,让在外的游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备感温暖和疼惜。永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许多村名拥有了厚重的文化韵味,成为反映蒲坂文化的一条重要线索。下面我按自己的理解将永济村庄命名大概分为以下十类。

七、方位

方位在我市的村名中也非常普遍,如过去的首阳乡就是因为地处条山之首、大河之阳所以叫首阳。但是更为普遍的像东西、上下、南北,都是因为一个村子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四而命名的。如上高市、下高市;南赵官、北赵官;南扶窑、北扶窑;东吴阎、西吴阎;东阳朝,西阳朝;南梯村、北梯村;东信昌、西信昌;东安头、西安头;东文学、西文学、南文学、北文学等,都是按照村子的方位来命名的。

在我市,还有几个村的村名,距离比较远,因为重名闹了不少笑话,最后也按方位改了名字。最为典型的是开张镇的东陈村和韩阳镇的陈村,东陈村原来属于临晋县,年划归永济,从此永济就有了两个陈村,外来信件经常被送错地方,这个开张公社陈村的信送到韩阳公社的陈村,韩阳的又被送到开张,很误事很烦恼,于是在年撤县设市时,开张的陈村申请改名,根据自己的位置在东,在村名前加个方位性的前缀,是为东陈村。这样的命名还不止一处,栲栳镇有个长杆村,卿头镇也有个长杆村,并不在一起,最后为了好区分,只好按方位把卿头镇的长杆村,更名为东长杆村。

八、寓意

寓意

寓意

寓意

除了实在的东西,美好的寓意一直是人民群众给村庄起名的重要原因,自古至今,祈求安居乐业、美满幸福一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追求,在给自己居住地取名的时候,他们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村庄名字上。如荣盛庄:取繁荣昌盛之意;长宁:传说原该村村北有一宁国寺,后来迁来几户农民居住,起名长宁村,取长久安宁之意;长城:相传村名的由来是仿万里长城,意思是企望该村万古流传永世不灭;丰乐庄:原名封家卓,因开始建村的人姓封。清代光绪年间,姓封的人家迁走了,人们为了改变原村名封字的含义,把“封”改为丰收的“丰”,丰收了必然高兴快乐,故改封家庄为丰乐庄等等。

开张镇三义村的来历也是如此,年国家在三门峡修水库,韩阳、辛店、中王三个村被安置移到开张,挪过来以后,不知道该用哪个村庄来命名,干脆取“桃园三结义”的美好寓意命名为“三义村”,希望三个村庄的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共同发展。城西街道太宁村,原名叫六社庙、道士庄,后来传说打出一眼温泉,井水流至太宁村而终,于是这里土地肥沃,瓜果飘香,人民和谐安宁,遂名为“太宁”。张营尊村,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的故乡,过去村名叫宗村,因为坡下八村经常为了滩地打架,有一个乡绅就做主把自己的地分给了穷人耕种,后来不再有纷争后,叫成了“均村”、“君村”。再后来为了传承这种美好的传统更名为“尊村”,意思让人们永远铭记祖先与人为善的好传统。

栲栳镇尚信村的来历也颇有意思,民国年间本名叫姚柯村,因为永济县山南也有个同名的“姚柯”村,没有交公粮而冒名,结果连累了已经交了公粮的山北姚柯村,事件发生后,山北姚柯村便以村中的大姓“尚”和大家心中的“信”重新命名了村庄。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城西街道桃李村,过去叫南窑头村,也是因为抗日战争期间和另一个叫北窑头的村子因为宣传抗日差点酿成大祸,才取“桃代李僵”之意改名为“桃李”村。而首阳长旺村,过去叫“尚王”村,方言叫“伤亡”,因为慈禧太后经过时嫌不吉利,遂改名为“长旺”村,取长久兴旺之意。栲栳略芝村,略是占领的意思,芝是芳草的意思,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先祖们来到这片肥美的土地,想安定下来的意思。开张镇田营村有个永盛村,现已完全并入田营村,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山东逃难的村民,现在还顽强地保持着山东人吃苦耐劳和许多老家的习俗,是我市少有的保持“一村两俗”的村庄,当时起名叫永盛,就是希望村民落户后能够永远昌盛的美好寓意吧。

九、事件

永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五千年来,这片土地发生了许多著名的事件,不管是传说还是史实,造就了我市的许多村名和历史事件都有关系.

城东街道马铺头村,一说是因该村地处古东西交通要道,村民开店铺营业,以及来往旅客休息,便改名为“马铺头”;还有一说是有个将军带兵打仗,大军行至此地时,将军的坐骑突然大叫一声转身向后,将军认为不是好兆头,便令人安营扎寨,一打探果真前方有埋伏,后来当地人就把这里叫做了马回头或马拨头,以后又叫马铺头。皇甫营:传说明末有一皇甫将军因血洗南王村,率兵在这里安营扎寨,故名皇甫营;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北周建德年间建寺,隋、唐时寺况极盛,于山巅、山腰、山下分置上中下三寺。唐高宗、唐玄宗过去经常来这里避暑,围绕皇帝出行就产生了“候驾庄”、“撤驾庄”、“下寺”等村名。城东街道四冯村据说最早叫“红村”,也是因为一次事件,导致杀身之祸仅有一人逃出,被灭口血流成河后染红了河流,叫成了“红村”,后来演变成“冯村”。“七社十八村,没有七社村”,是指过去闹社火祭神灵的时候,附近的十八个村分成七个社团组织,轮流作东,主持管理祭祀仪式。南宋末年发了大火,冲毁了七社十八村村庄,幸存的人们纷纷来三皇庙前避难,搭建房屋,形成了村庄,因涉及七个社的人,便得名七社村。

十、误读

村名最有意思的一种是误读,卿头镇白坊村最初是叫裴坊村,是因为这里是隋末唐初名臣裴寂的故里,因为助李渊起义有功,皇帝特别在村里建了九道牌坊嘉奖他,所以叫裴坊村,后来人们居然因为方言上“裴、白”相近,糊里糊涂写成了白坊村,就流传到了现在。城北街道晓朝村,相传很久以前伍姓湖涨潮时,潮水到此较小,故名“小潮”村,结果以后误写成了晓朝村。开张镇寒暑村,最早是因为这里的水比较咸,当地方言叫”hanshui”,演变成了寒暑村。普乐头最早叫坡脑头,后因方言叫蒲落头,意思不好,想改为“普乐村”,几乎快成功时,被一名粗心的干部刻章时又刻成了普乐头村,就又这样叫了下来。城西街道的许多村庄都有别名,取得是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简化而成,如任阳叫“rang”村,小张叫“xiang”村,张志叫"zhuo"村,时间长了,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读。永济地名中也有许多地名是这种情况。例如:扶窑,该村有一个佛洞,原名佛窑,方言佛、扶音近,转佛为扶,故称扶窑。清华,原名为“古清华市”,为周围十里村民定期集贸的集市。后人简化名称,取头尾两字,更名为“古市”。日寇侵占期间,因“古市”与“故死”字音谐同,改为清华;东开张,相传汉高祖二年,汉将曹叁率兵与魏将以红眼沟为界,经常开仗。战争平息后,沟东边住了居民,取名东开仗;沟西边也住了居民,取名西开仗,因“仗”与“张”基本同音,后来演变为开张。

综上所述,地名是一种特殊文化,它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又真实地反应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心态、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特征。进入21世纪,许多村庄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村名却以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顽强地记录着村庄的历史,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因此,分析研究地名来历,不但可以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弘扬中华文明,发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

:yjslswhyjzx

.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77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