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0周年看看我们陕西楞娃是

三秦儿女奋勇抗战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年,三秦儿女谱写出一部卷轶宏鼎的英雄史诗。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陕西,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策源地、抗战政治指导中心、红军改编八路军的出发地、大本营和总后方。为了破坏陕西抗日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日军飞机、火炮先后万余次轰炸和炮击陕西城镇、村落、渡口及军民目标。

然,雄关峙立,秦人刚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陕西楞娃”众志成城,奋勇抵抗,汇成抗战洪流。除陕北府谷沦陷数小时外,日军未能越雷池一步,陕西寸土未失,成为抗战期间全国未被日军占领的6个省份之一。

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陕西辖1个市92个县,人口万,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全省分为两个区域,有国民陕西省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据史料记载,自1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机于同年11月7日,首先轰炸潼关县城,六天之后开始轰炸西安,至年1月4日最后轰炸安康止,延续的时间为7年零34天。在长达7年多的时间里,日军轰炸陕西共出动飞机架次、轰炸次,投炸弹枚,炸死炸伤人,其中死亡人、伤人,炸毁房屋间。西安遭受一次性伤亡百人以上的轰炸6次。

日军轰炸西安遗址

抗日战争的胜利,陕西军民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史料记载,八年全面抗战中,仅陕甘宁边区就有3万多青年参加八路军;陕西人民年负担军粮万担,纳粮数及人均负担均超过全国其他省(全国纳粮各省平均每人负担0.担,而陕西省为1.担);支前万多人次,组织多万匹牲畜运送物资。

据统计,抗战时期迁入陕西的难民、流民达万以上,陕西地方士绅、宗教团体发动民众,以传统的开设粥场施粥的方式进行救济。仅东府4县所设粥场半年内哺食难民近47万。陕西地方当局开设多个垦区进行安置。截至年9月,陕西省政府用于居陕难民的救济费达万。-年,陕西救治伤病难民10万人以上。

陕西是抗日战争的策源地、西安事变发在陕西,才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出征都在陕西。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三支由陕西籍的将领统帅——第74军的张灵甫、第18军的胡琏和第5军的杜聿明。而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陕西籍的将领统帅着军队,在陕西之外与日寇作战。在西安,蒲城人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联合抗日。在淞沪,米脂人杜聿明,华县人胡琏等挫败了日军速灭中国的野心;在台儿庄,户县人关麟征、临潼人张耀明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西安人孙蔚如、户县人赵寿山、死守陕西门户,不让日寇越雷池一步;在中条山守备战和之后的中条山会战中,亦有失去抵抗力的军民被迫涌入黄河,誓死不当俘虏,二十七师副师长铜川人梁希贤跳河殉国……

不畏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是杨虎城将军创建的一支陕西地方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成为陕军抗日主力。十七路军先后改称三十一军团,第四集团军,在孙蔚如、赵寿山、李兴中、孔从洲等将军率领下,3万多指挥员奔赴抗日第一线,先后经历华北抗战,守备中条山,守卫郑洛河防,喋血豫西几个阶段,胜利完成了八年抗战的使命。为保卫陕西,拒日本法西斯于陕境之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队在东郊集会

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华北大量增兵,肆意侵略。十七路军事变后第二天即请缨杀敌,于7月下旬、8月底、9月初陆续派出十七师、五二九旅、教导团2万余人,奔赴华北前线。

该军17师师长赵寿山外孙杨新铁回忆说,走上战场的时候,没有钢盔,更没有毒气防护设施,甚至连枪都不够。实际上就是拿着命上去夯去了。当时赵寿山给友人有一封信,就说我们是抱着必死的信心。

河防游击队

年7月至年10月,由四万多名“陕西楞娃”组成的第四集团军主力立马中条山,与日军殊死战斗。在中条山保卫战的第一场战役,第38军本想与汤恩伯的部队联合将敌军“包饺子”,可谁料汤恩伯部队却先被敌军袭击,面对孤立无援的局面,陕军一名炊事员身绑手榴弹,背插大刺刀,只身冲进敌军,与坦克同归于尽。“也就是在中条山,打响了陕西楞娃一词。”多年致力于十七路军军史研究的学者张君祥说。

不弃

“拼搏到死、永不放弃,是陕西楞娃的精神要义,也是陕军之魂。”张君祥说。

年3月2日,日军派余兵力,由府谷城川下游偷渡黄河,以大炮、机枪掩护,向八十六师阵地进犯。张子英团长因火力劣势不支,遂退至兴堡一带。府谷成为抗战期间陕西省唯一短时间失陷于日军的县城。驻守榆林的第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获悉,立即支援。4日拂晓前,张子英指挥部队乘雪夜向敌反攻,先占领了城关附近据点,遂发动了3次围攻。敌寇孤立无援,只好在飞机掩护下狼狈逃回黄河东岸。第二十二军收复府谷县城。又一鼓作气,渡河收复了山西保德县城,控制了东岸制高点。

油画《东渡黄河》

从年7月,到年10月底,第四集团军坚守中条山地区近3年之久,坚持了敌后抗战,保卫了华北,也保卫了陕西。全军3万多爱国官兵以伤亡两万多人的巨大代价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打退了敌人大规模进攻11次、中小规模进攻数百次,在抗战相持阶段又立新功。

和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节节抵抗、节节败退”局面有所不同的是,杨虎城的爱将孙蔚如率领的第四集团军,竟然在日军气焰嚣张的时期,坚守中条山近三年之久。创造了正面战场坚持抵抗时间最长的战例。

永济血战中,一封封写给家人的绝笔书,是名陕军誓与永济共存亡的决心;被放弃的中条山上,是近三年之久的苦苦坚守;二虎守长安,守城8个月,弹尽粮绝到吃战马也绝不投降;虎牢关以一敌二的7天坚守逆袭,都诉说着陕军的坚守执着。

步三村碉堡,是当年陕西抗战最前线唯一留下的战争遗存

“八年抗战中,仅十七军,老兵几乎损失殆尽,承受了6万多官兵的巨大伤亡,充分彰显了三秦儿女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壮烈情怀。”陕西省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雷学军说。

丰碑

如今,走访山西、河南那些红色旧址,周边的村民无不赞扬陕军的英勇。研究陕西抗战史多年的学者陈瑞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寻访陕军足迹的时,车辆偶遇故障,在河南某地修车时无意间谈起出行目的后,维修的老板硬是不肯收钱,激动地说到:“你们陕军当年为我们做了那么多贡献,这钱不能收!”在山西永济,提及陕军,村民们泪花闪闪,黄河上飘浮的陕军尸体历历在目,都是保家卫国的牺牲写照。

陈瑞华说,“陕军在抗战史中留下了五座丰碑,记录着它的突出贡献和精神。一个在陕西灞桥,一个是山西的六·六战役纪念碑,一个是郑州的保国亭,还有一个就是湖北武汉的受降纪念碑。”

抗日战争中的陕西黄河防务

而论及陕西对当时抗日的主要贡献,陕西省档案局的一位干部说了这三点:一是大后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陕西是战时战略物资重要供应来源。二是大联合,国共合作的新局面率先在陕西兴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红军被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三是大进军,三秦军民在黄河两岸吹响了保卫黄河、保卫陕西、保卫全中国的战斗号角,国共联手守卫千里黄河防线,历经上百次战役,确保大西北安然无恙。在陕甘宁边区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正是陕西楞娃这种不怕牺牲的“楞”劲,数万陕军出关东渡、效命疆场,誓雪国耻,血沃他乡异国。前方灭日寇,后方忙支前。搏击潮头,毁家纾难,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大西北的长城,有力支持了全国持久抗战,也在抗战史上留下了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赫赫名声。

(坊)

热文精选

?重磅!我省脱贫攻坚再出大招

?全新体验!只有10道题,测下自己

小编那么拼,赞一个再撤!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8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