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风伯峪村位于虞乡镇东南约3公里处,这个小山村被由南向北的山涧分为东涧和西涧,从中条山深处汇聚而来的山泉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流淌在这条山涧里,滋养着风伯峪的百姓,浇灌着山涧两边的土地。风伯峪背靠中条山,北临太风公路,东邻王官峪瀑布,西接五老峰森林公园,村后的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柏树林,郁郁葱葱,依山傍水,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游山玩水,观赏原生态山水风景的好去处。风伯峪最早在明朝时叫桃花涧,后叫龙泉观,那时村民为求神灵庇佑百姓风调雨顺,就在东涧一侧修建了风伯庙,风伯庙坐北朝南,大殿长约三十米,宽约十米,高约七八米,宏伟壮观,大殿里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四尊神像,神像高及房梁,形态栩栩如生。因风伯庙坐落峪口,后来就有了富有诗意的村名——风伯峪。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村周围寺庙星罗棋布,香火旺盛,有风伯庙、祖师洞、榆哨坡爷爷庙、松林寺、赵爷庙、雷公庙、马王庙、龙王庙、老母洞等,这些寺庙当时都供奉着神态逼真、形态各异的神像,有些寺庙还有非常漂亮的壁画。每年的正月十五天不亮村民们在这些寺庙里都抢着上头一柱香,以求佛祖保佑平安好运,这个传统习俗延续了好多年。解放后这些寺庙历经风霜雪雨,现在仅存村东的老母洞和村西的松林寺。今天要介绍的风伯峪松林寺就隐藏在四季常绿的柏树林之中,古老的松林寺据传当有几百年的历史,松林寺原来是万善寺,寺庙始建于明初,历经岁月流转,松林寺曾有碑文描述清朝官员李松山削发为僧,住持万善寺的事务,在寺中载种了二株白皮松,不久之后,李松山见寺庙内的两棵白皮松长得亭亭玉立,枝繁叶茂,于是把万善寺改名为松林寺。松林寺原大门内东墙上曾有两首诗,第一首署名为陈梧凤的诗句:暮入松林寺,群僧礼法王,灯摇花影动,风引钵音长,浩月衔东岭,银河接上方,与师清不寐,闲坐论金刚。另一首署名为陈汉臣的诗句为:再入松林寺,逾年近七旬,山烟迷倦鸟,石径困游人,松柏年年壮,年迈精力尽,折竹将扶老,到此厌红尘。两首诗词的作者陈汉臣和陈梧凤其实是一人两名,此人是清朝末期举人,两次游历松林寺留下了两首经典诗句。松林寺是由两座庭院组成,东院是正殿,供奉有佛像,供善男信女们吟诵佛经,烧香拜佛,祈祷佛祖保佑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意兴隆,多子多福。西院也叫西花园,院内南侧临山坡建有几面窑洞,主要是外地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衣食住行的居所。两座院落用鹅卵石铺就,干静整洁,院里花团锦簇,特别是那颗白皮大松树,雄壮挺拔,枝繁叶茂,威风凛凛,树高二三十米,树冠的白色犹如扑洒了一层面粉,洁白光滑,树皮白里透青,白色的树身绿色的针叶充满了生机勃勃。每到秋冬季节,松树周围便会落下拳头大的松塔,松塔里夹着芳香诱人的饱满松籽,据说这是华北地区年代最长独一无二的白皮松,周围朋友也经常走南闯北旅游全国,却没见过这样粗壮挺拔的白皮松,可以说现存的这棵白皮松非常珍贵,应该申请国家文物。西院,也就是西花园,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建筑,面积有三四百平米,原有很多杜仲树梧桐树等名贵花木,两丈多高的梧桐树亭亭玉立苗条秀气,绿树成荫,花满庭院,特别是几颗约三米高的痒痒树,用手指轻轻在树皮上挠动,整个树叶儿就会纷纷合拢摇动,煞是好看,原来有些植物也有触觉神经。可惜现在的西花园历经沧桑变化已经面目全非,仅留下不多的几棵树依然在那里坚守着过去的传说。风伯峪这个小山村,历史上也发生过大动荡。年8月17日风伯峪村经历了一场抗日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当天国民党第四集团军师下辖的辎重营在风伯峪东涧和西涧摆开战场,与日军驻运城的牛岛师团一部展开了一场阻击战,东涧是辎重营一连的防守阵地,西涧也就是松林寺周围是二连守卫,营指挥部设在东涧靠山根的祖师洞,可以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国军第四集团军是由当时杨虎城将军麾下的西北军组成,部队中还有中共党员,集团军总司令是孙蔚如,辎重营营长是李锦锋,官兵大多是陕西人,他们被称为“陕西愣娃”,意思就是性格倔强,敢拼命不怕死。当时村里的寺庙和很多村民家里都驻扎了国军官兵,松林寺也是住满了官兵,村周围布满战壕。当天日军架设在清华村的大炮首先轰击东涧的一连阵地,之后日军绕到西涧松林寺一带攻击二连,国军将士奋勇杀敌,在松林寺周围展开殊死的白刃战,双方伤亡惨重。后因武器装备差距大,国军沿山沟向山后撤退,经过一天多激战,辎重营阵亡了三百多名官兵,他们全部埋葬在祖师洞下面的土地里,这些誓死抵抗日寇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灵永远留在了风伯峪的山脚下,四季常绿的松柏默默地守护着英烈们的在天之灵。风伯峪、松林寺、祖师洞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也见证了国军官兵英勇杀敌视死如归之气概。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从小就听说松林寺住持是金和尚,之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来了印宏和印信和尚,因板依佛门就姓了释,也就是释印宏和释印信,之后又来了释庙善和尚,释庙善比释印信年龄还大十几岁,他来时还带着自己的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夏天男孩还经常与村里的孩子在山涧水里洗澡玩耍。后来还来了三个无家可归的人,杨振山、卫香亭、李福堂。释印信和释庙善他们除了在松林寺诵经拜佛之外,还与信佛的村民相互走动,吃斋杨善,关系融洽,他们一直到五十年代都在松林寺里住持。解放前的民国政府在距离风伯峪村南十几里的山上东寨子给松林寺划有土地,地里还有粗壮的核桃树,还在现在的虞乡镇政府旁边划有莲菜池,租种土地的佃户每年给松林寺交来不少粮食和核桃。解放前因松林寺在方圆一带是名气很大的寺庙,经常有南来北往的善男信女们诵经磕头,烧香拜佛,信徒们来到松林寺就自己蒸馍做饭。解放后在土改运动中把松林寺的五个人的成分划为中农,原有的土地也不复存在,五十年代国家开展三反五反以及镇压反革命运动,村里经常组织贫下中农开会、游行、号召破除迷信和扫除牛鬼蛇神,政治风气紧张,所以烧香拜佛之风慢慢烟消云散偃旗息鼓。松林寺其中一人卫香亭是从张家口银部(当时的银行)来的,也许是无家可归,他就住在了松林寺参加村里的集体劳动,他因为来自银部,算盘打得非常流利,土改时分田地,夏秋粮食收获的季节,主要由他用算盘统计数量,当时因为读书人很少,算盘打得很流利就非常了不起了,名气慢慢传到周围的仁里村屯里村等,这些村里算盘打的好的人还不服气,几个村就组织了打算盘比赛,因为卫香亭人很聪明,脑算速度很快,报出三五个数他先是脑算,然后不紧不慢在算盘上拨几下,结果卫香亭出手就赢,更是传为佳话。六十年代村里搞起卫生所,当时叫保健站,保健站就设在松林寺,保健站的大夫选的是本村的赤脚医生赵养正,赵大夫因为祖传秘方治疗蛇咬伤和小儿口疮,在方圆一带很有名气,就被选去了松林寺保健站当医生,村民遇到头疼脑热就到保健站开药打针输液,有时他也背着药箱上门为病人服务,六十年代后期村里又选了刘百泉去保健站学医看病。松林寺的北房是中药房,一进去满屋都是芬芳的中药味,东厢房是打针输液的地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松林寺保健站一直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松林寺保健站被撤销。风伯峪村不大,但历史上经历的大事件却不少,年前后,北京新华社要在永济建一座五七干校,几百名新华社的笔杆子们要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五七干校设在孙常村,时任新华社社长朱穆之也是放下了手中的笔,推着平车在孙常村的马路上捡粪,现在想想这些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也不知道是改造他们的思想还是在浪费他们的青春。永济的新华社五七干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石灰,他们就派了二十多名记者前来风伯峪烧石灰,因为山涧里大量的青石(石灰石)是烧石灰的原材料,他们就地取材垒起一个石灰窑,还在村里聘请了村民韩长月做技术指导,烧石灰的新华社记者就住在松林寺。每天早上这些曾经手握笔杆子的记者们就扛起铁榔头,拿起铁撬杠,挑起扁担,推着平车,戴着安全帽,面部还挂着面纱,以防在砸石头时碎石子溅到脸上。他们到距离松林寺几百米的山涧里砸青石并搬运到石灰窑里面,那时全凭肩挑、小平车搬运沉重的石头,劳动强度之大可以想象。遇到埋在地下较大的青石,就要用炸药炸开,每每遇到放炮炸石头时,就听到新华社的记者手敲大铜锣“咣、咣、咣”的声音,并高喊:放炮喽,放炮喽,小心喽!现在想想也真是太幽默了。距离石灰窑不远就是风伯峪的学校,学校旁边有一条水渠,山涧水几乎常年四季流经这里,每天收工以后,新华社记者们就在水渠里洗衣服,并洗去每天繁重体力劳作的汗水,从南到北几十米的水渠旁石头上坐着很多记者们,此情此景几十年后还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松林寺的南殿是沿山坡而建,殿里有三面窑洞,每到炎热的夏天,村民就来到窑洞里面避暑纳凉,三面窑洞坐满了村民。记得在年前后的夏天,当时的虞乡公社组织批斗牛鬼蛇神,把各村阴阳先生、算卦的神婆等集中起来在各村批判,记得其中有个老太太是申家营人,大家都传说她能掐会算而且很准,在风伯峪批判时把这些人就集中在松林寺,大家都很好奇前往观看。松林寺是个很奇特的寺庙,既有信徒的烧香拜佛,也有对牛鬼蛇神的批判。时代不一样故事也不同。年在落实林业产权政策时,当时的永济县政府与风伯峪大队经历了一场松林寺和柏树林的产权之争,永济县政府认为山坡上的柏树林和松林寺应收归国有,他们认为国家有政策,寺庙全部收归国有。而时任风伯峪大队主任程妙祥和副主任卫宏法等干部却认为柏树林和松林寺应该归风伯峪大队所有,特别是副主任卫宏法从当时村里保存的档案中,花费三天时间找到了土改时松林寺的房窑证、林权证、土地证等档案资料(相关资料的照片附后)。从资料看,土改时政府就把松林寺居住的五个人划为中农成分,他们属于风伯峪村社员,松林寺是他们的居所,他们有松林寺的房窑证、林权证、土地证,中央的相关文件规定年之前的林业产权所有人之后不变。后来二人多次去县政府与相关部门交涉,县政府委派了信访局、林业局、文化局、民政局等四部门领导来到风伯峪协商解决产权问题。林业局提出的产权要求被大队拿出的证据驳回,文化局提出松林寺属于文物古迹应该收回,但大队据理以争不答应,协商无果。之后大队出告示柏树林的柏树一颗三元出售,卖出一些后县里知道了情况,就派了县检察院和县公安局四人来村里,以查案的形式要求大队干部去县里说明情况,卫宏法等干部又拿出相关证据说明柏树林与松林寺属风伯峪大队所有,他们才离开。后来山西日报社刊登一篇文章,意思是风伯峪柏树林遭砍伐,程妙祥和卫宏法就带上相关证据去山西日报社交涉,让他们纠正事实真相并予以道歉,其实山西日报记者也是听了县政府的一面之词写的文章。之后卫宏法和程妙祥又多次去运城地区信访办反映此事,要求永济县政府明确产权。后经时任地区行署付专员唐树辰协调县林业局等部门,提出把柏树林产权退还给风伯峪大队的意见,并给时任永济县委主任王创元去公函,要求予以解决。但在拖延几年之后永济县还是没有明确答复产权归风伯峪,但县林业局之前派来的护林员也撤回了,县里也不再提出对柏树林和松林寺的产权要求,此事不了了之。此事经过卫宏法同志介绍后,感觉那时候的大队干部真不简单,敢于据理以争维护风伯峪村的权益,实属不易。松林寺和柏树林是前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现在已经成为风伯峪村的名片,特别在今天中央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下,柏树林更显得价值珍贵。所以风伯峪村有理由保护好这片绿色的海洋,杜绝滥砍滥伐,造福后人!年前后从外村来了释演贤住持,她在民间化缘筹资重建松林寺,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并在南北殿里请来了神像供人们烧香朝拜,现在只要到了松林寺,除了鸟语花香、气味芳香外,远远就能听见钵鱼和诵经的声音,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声音中,虔诚之心令人动容。走近松林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两人才能和抱的大皂角树,它就像亲切和蔼的迎客松,迎来送往各地的游客们。皂角树树冠圆润硕大,苍翠欲滴,吸人眼球。
中条山脚下的松林寺,环抱在漫山的翠柏之中,四季常绿,风景独特,舒适宜人。
这颗白皮松树历经几百年的成长,见证风伯峪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民族英雄抗击日寇的英勇不屈。说明一下,松林寺里原有东西两颗白皮松树,间距约两米,现在的这颗是东边的一颗,西边一颗七十年代还存活着,树冠略比现在这颗稍细,估计是距离太近的缘故,西边的一颗最终凋谢了,甚为可惜。据说,这颗白皮松在华北是独一无二的,朋友们有走南闯北旅游全国,但却没见到这种白皮松,可以说这棵白皮松不论是品种还是生长历史都是非常珍贵的。
松林寺的白皮松树直径两人合抱
南殿大雄宝殿北殿天王殿
年10月的时候,正在修建北殿天王殿。
修建天王殿时,工匠在给檩条上雕花。
松林寺庭院的花坛是一半埋在地下,位于松林寺院子的东北角,以前是两个
花坛,东西各一个,花坛里种植了牡丹花,每到春季牡丹花竞相绽放,非常漂亮。松林寺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花坛,另一个花坛不知去向,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一花一草一物都应保持原状,保护文物利国利民。
这是解放初土改时发给松林寺五个居住人的房窑证。
年当时的虞乡县农业税土地登记表,证明松林寺和尚石印信(应该是释印信)等三人属于风伯峪人。
人名单最后一个印信,当时参与了村集体给中农分的谷、油、酒。
年永济县政府发的林权证,证明柏树林是风伯峪村的。
年运城地区行署信访局给时任永济县委主任王创元的公函,要求其研究解决松林寺和柏树林产权归属问题。
松林寺有个邻居--永济地震台。它坐落在松林寺东侧不到百米处,现在为一座无人值守地震观测台,观测手段有测震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年左右,本人曾参与过地震台建设时的挖土方劳动,当时地震台的工作人员有七八个,地震监测仪放置在地震台后面中条山中的一个山洞里。地震台建成后购置了风伯峪村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全村老少很多人去看电视节目,地震台的工作人员也很热情,晚上把电视机放在院子里供大家观看。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对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还是保密的,清楚记得有天晚上去看电视的时候,地震台领导说:今晚的电视迟开一会儿,给大家讲一讲唐山大地震的一些情况,他说出了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多达24万,当时大家都非常震惊。40多年过去了,这一情景还在脑子里难以忘怀。
这里就是地震台的院子,地震台建好后的好几年时间,全村人就在这里看电视。
这是地震台刚进门左手边的一座小楼,小楼的地下室里摆放着一些指针式打印仪器,就像心电图机一样实时打印着来自上山洞里地震检测仪检测到的地震信号,工作人员然后把这些打印的图纸从虞乡还是永济发到太原,以供科技人员分析数据,这是地震台建成的几年时间里几个值班人员的日常工作。后来山洞里地震仪检测的信号直接用专线传输到太原,这座小楼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值班人员也撤离了生活和交通不便的地震台,只留下老夫妻两个看门人与松林寺为邻,享受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守候在四季常绿的柏树林里。。。。。。
途经松林寺、地震台继续往南走不远就开始进山了,这就是常年四季奔流不息的风伯峪山涧水,秋天雨季水会更大。上山的这条路就是年日寇强行征调虞乡各村民工修建的从风伯峪至芮城的虞芮汽路,当时的汪伪政府称为坦荡汽路,现在路旁的山崖上还留有当时爆破时的炸药洞,修建这条汽路时留下的“磨洋工”,“给日本人干活”,“马力干活”等词语,现在还在民间流传,这也是当地村民血泪史的写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年日寇在强迫民工修建虞芮汽路时,山崖上留下炸药洞。
修建虞芮汽路(汪伪政府称为坦荡汽路)时,汪伪政府留下的修路纪念品水
壶和酒盅。
风伯峪的松林寺,寺庙不算大,但其独特的魅力却很吸引人,它南枕中条,
北俯涑水,东涧携春,西山含翠,松柏苍郁,山灵钟秀,竹松相映,晨钟暮鼓,敬香拜佛,普渡四面善男信女,祈祷八方百姓平安。
风伯峪的那山,那水,那路,那寺庙都饱含着历史的沧桑,雄伟壮观的原生态景色也是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版权声明: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
:yjslswhyjz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