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段维略论词的整体章法

                          

图片来自网络

略论词的整体章法

段维

我们都知道诗的章法乃通常说的“起承转合”,那么词的章法是什么呢?其实,词的章法从根本上讲也就是起承转合,尽管很少有人这么提。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给诗友们创作提供一点借鉴。

一、词的起承转合

其实,不仅诗有起承转合,词也有。尽管从来没人这么提过。也许因为词的结构方式千变万化,难以用诗的起承转合来套用。

1﹒词到底如何“起”

大致有三种常见的方法:

一是设势。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起句就是:“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二是设境。由景切入,引出主题如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之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是设思。先设置问题,发人思索,继而铺陈。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之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词到底如何“转合”

就“转合”来看,我们无法具体地讲“如何转”,因为“转”有明转也有暗转,并且难以确定在什么地方该“转”,什么地方不能“转”,一切都要根据词意或情意的流程情况来自主设定。那么,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合”上,也就是如何“煞尾”的问题。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bēn)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一是“词意俱尽”,点明主题。

“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也即是情理并未绝。例如:

玉楼春·戏林推

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林推:姓林的推官,词人的同乡。呼卢:赌博。卢、雉,乃古赌具之两彩色,故称赌博为“呼卢喝雉”。锦妇机中字:化用前秦窦涛之妻苏氏织锦为回文诗以寄其夫的典故。

这阙词共八句,单看前六句,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

二是“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

“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外露,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例如: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全词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入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三是“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

“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例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造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六十里。赣江由此流入鄱阳湖。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内。清江:赣江和袁江合流处称清江。

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又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就中也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四是“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例如:

调笑令·河汉

韦应物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词的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

还有贺铸的《青玉案》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耐人寻味;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

3﹒词到底如何“承”

至于如何“承”,在词中要比诗的“承”复杂得多。其不仅仅是句与句之间的“承”,还有上下片之间的“承”。所以下面我们要重点讲一讲词的上下片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会涉及到很重要的“过片”问题。

二、词的上下片逻辑关系的处理

这里还是以两片词或叫两叠词为例。按常理来说,词的上下片之间肯定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转折,或反串。但如何处理这些逻辑关系,确实是五花八门的。我们还是进行实例分析。

1﹒上下片各自独立地吟咏两种事或物

上片咏某事某物,下片则另咏他事他物。那么,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呢?我们先看苏轼的一阕词:

贺新郎·夏景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芳心句:形容榴花重瓣,也指佳人心事重重。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

词的上片咏美人,下片另咏石榴。那么这二者有无关系呢?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细究起来,也许东坡把石榴当作美人来看待,美人与石榴融为一体了。下片的“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把花与人勾连一处。上片实写,下片虚写,都是围绕闺怨春愁来展开的。

比苏东坡走得更远的的是辛稼轩。我们再看例词:

感皇恩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这是一首悼念大理学家朱熹的词。上片所写的陈列着几本老子或庄子的书斋是辛也是朱的,借环境刻划人的精神,一石二鸟,迥异拙笔。“会说忘言始知道”中“忘言”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稼轩说朱熹就是会说“忘言”而知大道的思想家。按庄子原意,前说“得鱼忘荃(诱饵),得兔忘蹄(捉兔下的套)”;后说“得意忘言”。大概是指抛弃事物的形式和功利世俗的机心。因之辛词才有“不自能忘堪笑”之句,要能自忘方可望对“大道”有所了解,肯定朱熹和自己都属勘破了事物形式和突破了小我恩怨得失之人。到此辛酸会心处,忽一笔宕开,“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乐境写哀,增其一倍之哀也。下片直接转到写朱熹,“一壑一丘,轻衫短帽”写朱熹晦庵云谷的幽居和衣着简朴的形象。“子云”是西汉末哲学家扬雄的字,《太玄》是其著作,这里将朱比扬,谓朱熹思想将如江河行地,万古不废。

从表面看,上片写读庄子、老子著作的感受,下片写朱熹其人其德。两片之间似乎毫不相关。但如果细加推演,还是能找出上下片之间的逻辑联系的。上片写读书之感受时,其实心游天地之间,思想已经暗中与朱熹相同,这种相通的媒介就是老庄的思想。于是下片直接转到写朱熹本身上去。这也有点类似于吴文英的“空际转身”。只不过梦窗是句与句之间“潜转”,而稼轩则在上下片之间“潜转”。这种方式,初学者不宜提倡,弄不好会显得没有章法。

2﹒上片结句引出过片,下片则围绕过片之意展开

通常情况下,词的上片结句也称“前结”引出“过片”(下片起首句);反过来说,过片是承接上片结句来写的,下片自然是紧跟着过片来铺展的。

但有些时候,过片可位移至“前结”处,与前结重合。我们看例词: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片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联想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

过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为下片专门叙写“孤鸿”做铺垫。

下片则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前结同时也是过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片则由此“怅”和“问”引出“谁主沉浮”的“谁”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百侣”也正是“指点江山”、“风华正茂”的“恰同学少年”们。

过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过片起着“承接”或“转换”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虚实情景关系的转换。这分三种情况,分别是指词的各片之间先景后情、由实入虚的转换;或者先情后景、由虚入实的转换;或者情景兼具、虚实相融的转换。前两种情况比较好理解,下面就第三种情况举例说明: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词的上片情中有景,下片景中寓情,两片都是情景虚实交融。而其过片处则不甚一目了然。仔细斟酌权衡后可知,过片宜落在前结句“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上。因为他上承上片“重阳”,下启下片“胜似春光”。

第二,风格情调关系的承接或转换。词风有“舒徐斗健”(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之说。一般来说,豪放词过片斗健激越,婉约词过片舒徐婉转。如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其过片为“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由此牵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这就给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当然,也有在一首词中“舒徐斗健”相互转换的,这时,过片就起着“转”的作用。

第三,章法结构关系的承接或转换。从章法结构上来审视,有转折、对比、层递或反串等表现形式。这时,过片就要做好铺垫准备。这里只举不太常见的“反串”词例。反串本是戏曲名词,指男女角色颠倒扮演。这里是指词中角色的转换。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词中从“恨君不似江楼月”转换到“恨君却似江楼月”,而且“恨君却似江楼月”就起到了过片的“反串”作用。

3﹒下片进一步申说上片未尽之事物

上片所咏事物意犹未尽,下片接着抒写。这与上片结句引出过片、下片围绕过片之意展开是有区别的。看例词:

玉楼春

辛弃疾

——乐令谓卫玠:人未尝梦捣荠、餐铁杵、乘车入鼠穴,以谓世无是事故也。余谓世无是事而有是理,乐所谓无,犹之有也。戏作数语以明之。

有无一理谁差别?乐令区区浑未达。事言无处未尝无,试把所无凭理说。

伯夷饥采西山蕨。何异捣齑餐杵铁。仲尼去卫又之陈,此是北车入鼠穴。

乐令:指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仲尼去卫又之陈:指孔子周游列国事。因为孔子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春秋时期,各国都想拥有更多的土地,战争难以避免,所以各国的国君根本不可能听他的。

词的上片提出一种论题(理论),如果就此打住则不像是填词,故下片举例进一步叙说,也可看做用具体事例来证明其立论。这种下片接着叙写上片未尽之意的手法也许并不少见,但辛词的这种上片说理,下片例证的手法却极其少见。

4﹒上下片文义并列

上下两片的意思是平行并列的,或者是相反并列的。看例词: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又称"元夕",指农历正月十五夜,也称上元节。自唐代元夜张灯,故又称"灯节"。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可指代年轻时的自己。上下两片的意思是平行并列的。

5﹒上片设问下片作答

前句设问,后句答之的例子很多;但上片设问,下片作答的例子并不常见。

满江红

李孝光

烟雨孤帆,又过钱塘江口。舟人道、官侬缘底,驱驰奔走?富贵何须囊底智,功名无若杯中酒。掩篷窗、何处雨声来,高眠后。

官有语,侬听取。官此意,侬知否。叹果哉忘世,于吾何有。百万苍生正辛苦,到头苏息悬吾手。而今归去又重来,沙头柳。

李孝光是元代词人。官:自然指在各级官僚机构任职的人。侬:方言为“你”,这里应当指代普通人。苏息:休养生息。这首词的上片以“舟人道、官侬缘底,驱驰奔走?”设问,过片以“官有语,侬听取”引出下片的回答之语。全词表现出词人的爱君忧民之正统儒家思想。

6﹒打破上下分片定格

这种方式完全打破了上下片的分工界限,随着意脉或情脉的流动成篇。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茂嘉十二弟:稼轩族弟,《词选》云:“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鹈鴂(tíjué):常解释为杜鹃。也有主张鹈鴂与杜鹃实两种鸟:据《禽经》曰:“隽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马上琵琶关塞黑:暗用汉王昭君出塞事。石崇乐府《王明君辞序》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长门:冷宫。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燕燕:《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小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将军:将军,指李陵。李陵多次与匈奴交战而终降于匈奴,因此身败名裂。用此典有勉励忠义气节之意。河梁: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著何之?”易水:用荆轲事,见于《史记·荆轲传》。还:作“如果”讲。

词中从“马上琵琶关塞黑”到“正壮士、悲歌未彻”一共十句,平列了五件离别故事。过片不作变化,完全打破了过片的成法。

词的上片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未抵”二字领句,承上之啼鸟而启下之别恨五事,上片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片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宋四家词选》以为:“前半阙北都旧恨,后半阙南渡新恨。”词意迭宕,“沉郁顿挫,姿态绝世,换头处起势崚嶒。”(陈亦峰《云韶集》)结韵简练而情境幽远。词中用典“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策如意。”(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

以上所述,综合了很多研究者的观点,加上本人的思考心得,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转自《诗苑》年第3期)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
白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4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