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沁水,沁水人必须要知道的

此稿是王老师近几年来研究探索沁河历史文化搜集的部分资料。顺便便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

沁水县位于山西晋东南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全县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全县22万人口。沁水有着几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壮丽河山。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沁水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诸如下川文化,舜耕历山,周文王封原,穆天子巡行乌岭,晋君黑壤盟会诸侯,孔门端木赐宗姓移居端氏聚,三家分晋晋君于古端氏,;长平之战白起屯兵沁水,燕丹离秦避难固县,秦末王离筑垒王壁;汉初刘忠建端氏侯国,光武帝击铜马兵过沁水;隋末建制沁水城,唐初尉迟恭隐居沁水,唐中叶石雄兵出乌岭,晚唐崔府君审虎雕黄岭,五代荆浩隐居洪谷;宋帝纳妃端氏窦女,梁山好汉兵过沁水,宋末王载道隐居鹿台,金初太行忠义筑砦丹坪,岳家军梁兴南阳大败金军,金代李俊民出任沁水县令;元代元好问游赏沁水,明代柳氏移居西文兴,于谦巡视沁水深山,李翰编撰沁水志,常伦曲唱文笔峰,李贽做客沁河边,张铨辽东成忠烈等等,无数的名人盛事,构成了沁水的历史文化,印证了沁水历史的辉煌。在坐的都是沁水人,作为沁水人,我们都应该去   A、舜的生平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获泽(阳城)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夏县)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B、舜耕历山   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关于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传说流传很广:舜父瞽叟更娶继母壬女后,尽管舜挨打受骂,却是十分地孝顺。当后母生下象,又生下妹妹婐手后,舜带弟弟妹妹,放牛羊,打猪菜,拔草,煮饭,刷锅,洗碗,能干的活都干,不能干的活学着干。尽管舜把瞽叟和壬女侍候得周到细微,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舜在疾恨打骂中长大,依然孝顺父母,继母壬女却还是想方设法赶舜走。当策划的兄弟种豆事件由于象的嘴馋和贪婪失败后,又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后挑动瞽叟发怒,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   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了历山妫水边搭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开始阶段,舜以野果子充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就出现了象耕鸟耘的奇事。传说舜一日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抬头看时,只见一只大象从对面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历山,一直走到舜垦荒的地方,用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开始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象力大无穷,一个时辰不到就刨了一大片地。尔后象天天到历山帮舜刨地,久而久之,舜就与象建立了感情,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   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舜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   C、舜设官分职   舜即位后,将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改革为贵族议事机构。尧议事会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彼此之间无具体分工。舜根据各人所长,分别委以不同职务:禹担任司空,主平水土;后稷主持农业,播种百谷;契为司徙,掌管教化;皋陶为司法官,掌刑;倕为共工,主管手工业;益为虞官,掌山林原隰的草木鸟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夔为曲乐,负责教育贵族子弟;龙为纳言,专门传达舜的命令和转达下情。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有成绩者加以提拔,不称职者予以撤换。舜设官分职,使官员职守分明,办事效率提高,百业由此兴旺。   这正是:中华五千年,舜帝是圣贤,万事皆敬仰,美名后人传。2、沁河文化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内长363公里,流域面积9315平方公里。沁河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沁河经沁水境内长达华里,源远流长的历史,使沁水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在这里,人文景观极有特性,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古迹名胜星罗棋布,乡风民俗淳朴厚重,前贤先哲英才辈出。可以说沁河是中华民族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之一。穿越历史文化时空,至今我们依稀可见她推动历史前行的脚步。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村落、每一处遗址,无不诉说着人类历史的沧远与神秘,无不迸发出古代文明的智慧与火花。还可以说,这里是华夏文明之嫡脉、是民族文化之源头。钟灵毓秀的沁河,曾经为人类起源提供赖以生存的条件。内涵丰富的下川遗址证明,两万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此劳动生息,也是中国北方粟作农业的起源,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沿沁河的神腰遗址、东大遗址及八里遗址,印证了先民们依山傍水,凿穴而居,以其勤劳和睿智创造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更使沁水成为孕育华夏民族童年的一方热土。(1)古堡文化A窦庄——现存较早的古堡沁河流域现存较早的古堡,是修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古城窦庄,窦庄素有“小北京”之称,也有“夫人城”的美誉。窦庄是一座九门九关式的古城堡,是明代户部尚书张五典修建的。这位在家闲居的京官也许比常人更早地感觉到了明朝的危机。在窦庄建成2年之后,崇祯四年就遭受了农民军的围困。张五典之子,兵部尚书张铨的夫人霍氏率女眷童仆奋起抗击,三天三夜坚守不破,故被世人称颂为“夫人城”。也许是窦庄抗拒流寇的成功启发了周围的村庄,在以后的几年内,依次有了屯城、上庄、皇城、郭峪、砥洎城等一座座城堡式建筑。人们或以村筑、或以户建,纷纷以此躲避灾难。B、为抗击流寇建造古城堡古人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城堡?是谁主持修建的?据军事科学院专家钟少异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城堡,建这个城堡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寇盗。在明清两代,兵荒马乱时期,居民要求自保。山西省当时是发达地区,当时有很多官宦之家。在经济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如果社会动荡,就特别强调自保。这些城堡是由地方官民集资的方式建造的,起地方联防的作用。”几千年来,迁徙不定的西北游牧民族,始终把平原大河流域作为他们争夺的一个目标。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沁河流域作为从西北进入中原的一条关隘要道,不断受到侵袭。尤其是明朝末年,官吏腐败,流寇作乱。沁河流域由于商贾云集,更成为农民起义军与当地流寇劫掠的重地。崇祯五年,仅郭峪一村,就几次被劫,房屋被毁,村民死伤惨重。于是,家家户户谋求自保。最好的保护手段,莫过于“城廓”。于是就有了这些城墙,留下了这些古堡。据钟少异老师介绍,这里最富特色的还是藏兵洞的设计。因为明代藏兵洞和以往的地道不同。它是一种在城墙内部挖出的藏兵洞,平时士兵可以藏在底下,一旦敌人进攻时,他们就可以立刻上到城堡里作战。一个洞大概可以容纳一个排的人,平时驻守城时在此居住,既可以遮风避雨,又可以迅速增加战斗力。据说,因城墙和城门防卫森严,敌人多次攻击古城堡都徒劳而返。城墙内外两侧全用青砖砌成令人惊叹的是,历经年的风风雨雨,沁河古堡依然能够保存完好,高高耸立。据当地考古专家介绍,这些城墙内外侧都用青砖砌成,中间层是厚实的夯土,这样建造的城墙更坚实,风吹雨淋都不会坍塌,有较好的防御作用,当然这一切都要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从事多年军事建筑研究的钟老师说,“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防御主要依靠高大坚实的城墙,而其他设施都是作为附属支持的。比如城墙前建造的壕沟,内侧的藏兵洞,地下甬道,城墙上的各色邸楼、炮台等。古城堡防御的主要是冷兵器,随着火器时代的来临,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古城堡就进入了衰落时期。这时候,城墙的作用显然不再够用,只能扩大防御范围,依靠多道外围防御。不过这仍然是古代军事文明的一种结晶。”C、古城堡不仅有突出的军事防御特色,而且还有不同的建筑美学个性沁河古堡的建筑大都是“四大八小”的棋盘式院落,院院相接,明断暗连。四平八稳的风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原则。也许是古堡主人多在江南为官经商的缘故,古堡建筑都或多或少带有些江南风格。湘峪村高达5层的镜面式住宅,是目前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高层民居建筑,这种统一的门窗外檐口垂柱饰纹砖雕,构成了孙氏家族建筑的标识。这种耳房高出正房一层的“双插花院”吸取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明代以前的中国建筑中都很少见到。上庄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极富个性,是阎锡山的秘书樊次枫的故居。这样的风格在沁河流域也极为罕见。这些城堡建筑还倾注着很多人文情感。城堡内,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或用过街楼串联,或有地下甬道连接。楼上楼下,房里屋外铺就了一张网络迷宫。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可防可守,可居可游的理性思维,甚至是易于沟通,长于人气的心态。据国内建筑专家考证,与山西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相比,沁河古堡封闭的建筑风格更显高官的胸襟气度,大开大合,是当时山西沁河流域富庶人家的独特历史见证。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省土楼相比,虽然建筑风格有所不同,但其用于军事防御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特点可谓异曲同工。考察过程中,有专家提议,能否将6座古城堡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在保护的同时,吸引游客参观,“相信神秘的‘古城堡探险’对游客会有相当吸引力。(2)名村古镇A、古端氏正是有了沁河的水,有了沁河带来的灵气,也才有了沁河两岸的生机与繁荣。沁水物华天宝,缫丝业长盛不衰,煤铁资源丰厚,早在北齐就在武安村设置过官冶。由来以久的经商之风、沁河古道在古代商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先民们择水而居的传统习惯,使得一个个历经繁华的古镇崛起于沁河之滨,古镇周边,则散落着灿若群星的古村落。今天的端氏只是沁水的一个镇,但它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这里就是端氏封地,韩、赵、魏三家分晋,迁晋君于此。源远流长的历史,使端氏古镇自古以来就成了沁水城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建筑精美、文韵丰厚的坪上张家大院,古朴沧桑、风格别具的阁楼古寨,以及镇内众多的文物古建遗迹,无不显示着它的厚重。如何在发展中珍惜它、保护它、使古建的美和人类同存,也是我们当今值得研究的思考的问题。有资料记载,端氏镇从唐开始,就调集大批民工修筑城墙,改修河道,从东部的南寨到西边的沁河岸,形成了周长二华里多的宏伟县城。城内开通了南、北大街,和隋末修建的东街连为一体。并在城的东、西、南修有三座城门。而唯有城北的寨上耸立高岗,独成格局。城镇的发展,使端氏的手工业、商贸业逐步兴盛起来,其中养蚕和缫丝历史最为悠久,据说早在唐代,在古老的东街就集中着众多的缫丝、织绢等手工业作坊。后来,那些和人们生活、生产有关的粮店、日杂店、骡马店也陆续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端氏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连,出现了“复兴楼”、“源顺祥”、“同兴和”、“育合昌”等较大的商号,成为沁河流域远近闻名的繁华古镇。B、金郭壁由端氏沿沁河南下的坪上、曲堤、郭壁、窦庄、嘉峰等村,都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郭壁古镇民居以家庭为纽带而建筑,以阁楼宗庙加以城墙相连为寨堡或城,寨与堡或城与山水相融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建筑群体。郭壁古镇,现存明、清民宅3余间、窑洞数百孔、庙宇7座、阁楼10座,有进士宅院13处,行宫建筑1处,祠堂2处,古井18眼。整体建筑素有“三城”、“三寨”之说,南北长约米,一条古商贸街贯穿其中。郭壁古镇、集居住、商贸、文化、防御、祭祀等建筑于一体,建筑种类繁多,是一处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是研究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处典型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金郭壁”之称的郭壁村,现分为郭壁北、郭壁南两个自然村。但它从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人们仍习惯称郭壁。也许是沁水滋养的缘故,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明清以来,读书风甚兴。步入村前村后,仅悬有“进士第”额匾的高门大院就有7、8个。其中,尤以韩范为著。韩范,明万历14年进士,官至政通史右通政,后因不愿与朝中奸党为伍,还乡著书立书,晚年在家训碑中写到:“为人要正,为官要廉,为民则勤耕,为仕则苦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其刚直不诃,胸襟磊落的高贵品德。走入韩范的院落,一种肃敬之感在领略古建中油然而生。在郭壁南仅存的大型建筑为崔府君庙。此庙为北宋元丰八年所建,是为纪念历史上一位称作崔钰的清官而修的。其内一座三面舞台被专家称为中国现存较早的古舞台,可以想象出当年此地较为繁荣的经济盛况和文化演艺水准。金郭壁之所以称谓“金”,是指它的富有和慧气。富有,是由地理条件和人之勤劳形成。而慧气则指它倍出的人材和古建中所透射出的那种智慧和灵气。昔日的郭壁村街道上,曾有5道石牌坊。这些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权威象征已人为地荡然而去,街旁那尚可见到的长短石条便是这曾几辉煌建筑的骨架。郭壁北村的“王家大院”,用这里的方言说是:王家圪洞。村中有村的王家圪洞,独处村中西侧,有高大的墙体、门楼、街道、全部居住着王氏后裔。残留的王家宗祠门面上,由青瓦拼成的“忠”“孝”二字,巧妙地隐藏在图案之中。街分南北,南有“天罗地网”院,北有极顶三层楼。无论是“广心苑”的古书堂,后宫庭的“乐善居”、“三宣四德”,还是“宁远坊”或官至陕西、山东按察史兵备道王纪的“进士第”,迎面而来的是不尽的郁郁古风。C、银窦庄站在郭北村头,便可看到豆庄,沿沁河岸北上2里,就进入了村内。豆庄也称窦庄,它的地形与郭壁相似,背山面河。北宋时候,左屯卫大将军窦由陕西迁居至此,窦庄因此而得名。传说豆庄人张烈功在京为官,其母亲非常想亲眼看一看北京城,张烈功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就在家乡按北京城样,修筑城池、街景、院落,这便是“小北京”豆庄。张烈功其人史无可考,他有可能参与过豆庄的修建或修缮,但豆庄真正的建设者是明万历时的南京大理寺正卿张五典。崇祯初年,陕西农民军王自用所部屡犯山西,张五典正是在此时构筑了豆庄城。豆庄城建城不久,张五典去世。崇祯四年,流寇入沁,张五典的儿媳霍氏率族人及入城避难的乡民坚守四昼夜,直至流寇退去,豆庄因此被地方官员命名为“夫人城”。如今的豆庄,保护程度远逊于郭壁,城墙尽失,“小北京”的九座城门只剩下了四座。登上残破的角楼环视,可见布满青苔黄斑的黑瓦青砖。但残存的“天恩世锡”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书府”、“进士第”完全可以让我们想像出当年的规模与鼎盛,追寻张氏祖孙三代的功业成败。张氏家族众多的砖、石、木雕品,在“文革”中被人用泥巴严严地封遮起来,才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D、名尉迟位于嘉峰镇的尉迟村,顾名思义自然与唐代大将尉迟恭有着很深的渊源。此外,它还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   尉迟村,原名吕窑村,这里的村民早先都姓吕,而且世代都居住在土窑里,故名吕窑。这里曾是古代重要的商业通道,村民自古就以憨厚仁慈而闻名,对过往行人,他们从来都是以礼相待。相传,唐武德三年(年),尉迟恭被秦王李世民收服。贞观八年(年),尉迟恭为了给百姓除害,一怒之下,亲手杀了一个鱼肉百姓的大贪官,之后逃出京城。尉迟恭一行来到吕窑后,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招待。尉迟恭对吕窑村颇有好感,于是决定在此永久居住。村民视他为亲人,同食同作。为了回报村民,尉迟恭把自己在做官前“编簸箕”的手艺传授给了吕窑村民。“尉迟簸箕”便由此而来,吕窑村也曾因此被称作“簸箕村”。唐太宗得知尉迟恭杀贪官逃匿后,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更加思念这个忠义之臣。他下诏寻找尉迟恭。经过探访,朝廷终于在吕窑村找到了尉迟恭,群臣设坛恭请尉迟恭返京。尉迟恭表示愿还乡为民,不再复出。之后,尉迟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吕窑村,返回了老家朔县(今朔州)。尉迟恭走后,吕窑村村民非常怀念他。为了纪念他,村民们把吕窑村改名为尉迟村。在前往尉迟村的路上,随行的向导谢女士讲述的一个个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故事,让我们思绪万千,更增添了我们对尉迟村的向往之情。穿过几条小街,一脚踏进一处宅院,我正不知该往哪里走时,后面有人说道:“到了,就是这里。”我抬头张望,一股蓝烟扑面而来,使得近在眼前的房屋楼阁形影模糊,看不真切。这个院,被当地人称作“赵树理故居西院”,是赵树理先祖赵钟恩于乾隆十年(年)修建的,赵树理就出生在这里。眼前,北房二楼的过道刚刚经过修葺,还未上色,散发着原木的香味。东西两房的二楼过道仅剩廊柱,风雨的侵蚀已使残存的木桩变得“皱纹”丛生,生锈的铁钉还在坚定地守护着它们。幸运的是,北房内至今还保存着赵树理的手稿、书籍和生活用品。赵树理故居东院,与西院隔街相望,此院是赵树理先祖赵济甫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年)建造的。东院的正北房为三层窑式楼房,二楼过道的木刻雕花清晰可辨,风韵犹存。前门上题刻有“天水望族”,据说该院的赵钟勋是武举人,曾做到五品官。这说明,赵树理的远祖在清乾隆年间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只是到了赵树理爷爷和父亲辈才逐渐衰落,降为贫困农民。尉迟村的古建筑保留至今的还有敬德庙、敬德阁和赵树理学堂。敬德庙为一进两院,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钟鼓楼。据说,尉迟村现在还有8个身怀绝技的老人,保存着各式手编器具40余套,每套有30多种,这可算是珍贵的文物了。听说,赵树理的父亲当年也是村里有名的“编制把式”。沁河两岸从端氏镇到尉迟方圆不过三、四十里的范围内,从保存较为完整的古端氏、窦庄、郭壁、湘峪,到名胜古迹尚存的坪上、李庄、半峪、武安等古村落的密集程度完全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粗略地统计一下,沁河两岸古镇名村的数量竟然有十几个之多。

点击查看王老师新浪博客原文》》》》》》









































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41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