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治生不求

在山西运城永济市虞乡镇楼上村,有一座不事雕琢、自然质朴的庭院,是晚清重臣阎敬铭及其后人的居所。来到这里,如果没人介绍,单从表面上看,很少有人会把这座宅院与宰相故居联系起来,因为无论从规模大小还是豪华程度,这座宅院都与同为清朝宰相的陈廷敬的故居相去甚远。

  与简洁朴素的建筑风格相应和,宅院正院门楼上题刻着由阎敬铭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

“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这副楹联,包含着不怕吃亏、甘于俭朴的人生态度,包含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功名利禄所困的旷达情怀,既是阎敬铭一生治学、为官、做人的深刻体会,也蕴涵着其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多年来,阎氏子孙坚持和传承这些家训,勤奋努力、不怕吃苦、不斤斤计较,在各自岗位、各自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阎敬铭,字丹初,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是清末著名的能臣、廉吏、理财家,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阎敬铭一生崇尚简朴,无论是生活还是公务,都秉持着勤俭、廉洁的态度。

讲究吃穿的人怎能成事

做地方官时,不管到哪里任职,阎敬铭都要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一架纺机。他在堂前会见下属、处理公务,他的夫人就在后面纺线织布,纺机的吱呀声时断时续地传到堂前。为此有人暗中嘲笑他,他不仅不以为意,反而总在会见下属时,指着自己的棉袍骄傲地说:“此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之所以诸事坚持勤俭,是因为在他看来,“必廉乃能勤,必俭乃能廉。吾以此相士,百不失一。”意思是说,勤俭生廉,廉洁才能成事,他以此规律对照过许多官员,百人无一例外。咸丰八年(年),有人向其推荐了位“能人”。阎敬铭请他吃饭,发现此人不仅穿着过分讲究,还嫌饭菜简朴不肯下筷。阎敬铭观此情景叹息道,像这样讲究吃穿的人,怎能与之共事?怎能成事?坚决辞退这位“能人”。其后,这位所谓的“能人”果然终其一生无所建树。

吃亏吃苦,淡泊守志

在阎敬铭的言传身教下,阎氏家风在其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阎敬铭有三个儿子。长子以举人入仕,官声清廉;次子不仕,务农守业;三子阎乃竹考中进士,官至山西河东道道员,是维新变法的有力支持者。阎敬铭所立的“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的家风,也为其后辈所继承。作为阎敬铭的孙辈之一,阎孝损一共有九个孩子,其中阎悌律等三人在永济老家,阎悌徐等六人生活在北京。文革后落实政策,政府归还了阎家的一些房产。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那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富,但九兄妹视之淡然,简单商量后决定由生活比较艰难的兄妹继承,其他人分文不取。时至今日,阎敬铭所倡导的家风,依然对阎氏子孙有深刻的影响。出生在山西永济的阎悌徽,今年已81岁,是阎孝损的女儿,阎敬铭的重孙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阎悌徽和医院工作。两人都是主治医生,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而且每逢出诊,阎悌徽和丈夫常要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跑几十公里路。“忙完以后,还能吃一顿四毛钱的补助餐,很美味。”在阎悌徽老人的记忆中,工作虽然累但并不辛苦,“看着病人脱离危险,心里满是快乐和欣慰。”在阎悌徽和爱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子范涛也选择了从医,并通过刻苦努力、勤学不辍,成为了国内知名的脊髓脊柱疾病专家。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46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