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行中国桥黄河第一桥没有了,为什么还是

黄河之水天上来

当我用手触摸到大铁牛的身躯时,内心无比的激动。我何曾想到,这是要穿越到开元年间,与年前的大铁牛和铸造铁牛的工匠对话。那一刻,我仿佛感受着犹存的体温,触摸着大唐的脉搏。

倘若回到大唐,那是开元十二年,公元年。在滚滚的黄河岸边定然有一日锣鼓喧天,蒲津桥建成了。自此,津蒲桥告别了战国以来“过河就拆桥”的历史。

这是一座耗费国用的大桥。唐玄宗李隆基倾全国之力,用吨铁打造的牢固蒲津浮桥的地锚,耗用了当时年产铁量的80%(一说25%)。

从开元九年至十二年(-年),燕国公张说一定频繁往来于长安和蒲州之间。作为帝国的重臣,张说先后担任兵部尚书、朔方军节度使、中书令等职,曾经陪同唐玄宗李隆基通过蒲津桥,巡视晋阳、上党等地,并到紧邻蒲州的汾阴祭祀后土。

我们的寰行中国路线正好相反,西安是我们的目的地,此前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滔滔黄河水,驱车蒲津渡,虽然此地黄河已经改道,但是经历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自然觉得架桥黄河之上的不易。

蒲津渡是黄河著名的古渡口,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年)。《辞海》称:“天下河桥有其三,此有一也。”它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一边是都城长安,一边是六大雄城之一的蒲州,自然成了连接晋陕两省的要冲。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门外,东面是“一望蒲城路,关河气象雄”的蒲州城。

年7月7日,迎着烈日,寰行中国车队一路疾驰,抵达永济。没想到,遗址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邻,不远处则是重建的四大名楼之鹳雀楼。

在蒲津渡遗址,解说员提醒说:我们即将看到的铁人、铁牛,比原来抬高了12米。毫无疑问,这是从地里面挖掘出来的。

寻牛的人是永济市博物馆原馆长樊旺林。

年初,黄河东岸边上总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在滩涂上不停地探查,寻找传说中的黄河浮桥和铁牛。

此时,铁牛已经沉没地底将近百年,已经被神话为镇河妖的掌故,“铁牛降服了水妖,才保得一方平安”,但是铁牛是上天派来的神牛,来无踪去无影。

有一日,樊旺林来到郊区渔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割草,看到一只拉盐的船在黄河上进水下沉,船撞到了铁牛的犄角。另有老者说“小时候看到过铁牛的犄角,有时被河沙埋住,有时又被水冲刷着露了出来”。

老人们的说法与史料记载呼应,具体位置却没有人说得出来。第二天,樊旺林出现在了永济县政府会议室,县政府决定组成勘探小组寻找黄河大铁牛。

同年春,据说有上百名工人在黄河东岸、蒲州西门外,手持探杆打孔一个多月,一无所获。樊旺林担心被遗漏,以每平方米4个探孔的高密度寻找,在半年内打了多个孔,仍然无获。

樊旺林背负着压力,几乎绝望。终于,探杆“碰上硬东西了!”,探杆头上都沾满了铁销,铁牛找到了!

年7月31日中午,第一尊铁人从泥沙中逐渐显露出来,盛唐的肥美身躯重见天日。接着,四尊铁牛、三尊铁人发掘出土。铁人和铁牛神态各异,但都做牢牢地盘踞状。铁牛的身长从3米到3.3米不等,身高从1.5米到1.66米不等。一号铁牛为牡牛,也称公牛,重约55吨,是四尊牛中体重较轻的;二号铁牛黄毛黑嘴,强健有力,重55吨;三号铁牛为犍牛,即阉割过的公牛,重75吨;四号铁牛是小牛犊,但它却是最重的,达78吨。

在每个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的铁人。铁人身高1.9米左右,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民族:一号铁人体健个高,鼻翼较大,头戴小帽,身着衣袍,是维吾尔族人;二号铁人昂首挺胸,头戴束帽,体格彪悍,为蒙古人;三号铁人梳着小辫,盘于头部,为藏族人;四号铁人为汉人,曲肱双手握拳,头戴相公帽,他的衣服最有趣,大翻领的设计很像现在的西服,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第一件西服。

这些铁牛、铁人既不是镇水的,也不是是降妖的,而是浮桥的桥头地锚。因为,在每尊铁牛的牛尾下都有一根粗大的铁轴,且将铁牛铸于铁板之上。每块铁板下又有6根大铁柱,向前斜插,入地下有10多尺深,非常坚固。在四个鼎立的铁牛之间,有横向排列的两座铁山,帮助铁牛、铁人增加地锚的重量。

在铁牛后面,竖立着七根高3米、直径0.4米的铁柱,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是用来拴船的桩子。古人讲究天地阴阳,牛代表地,七星柱依照北斗七星布局所铸,代表天。第一个铁柱代表北斗七星,第二个代表金牛星,其余五个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星。

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伫立于古代蒲津的渡口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临近黄河,空气潮湿,地下渗水不断,导致出土后的铁牛等腐蚀严重,锈迹斑斑。

庆幸的是,文物部门对铁牛的保护非常重视,逐步实施了投资千万的“蒲津渡遗址文物重点保护工程”,研究铁牛的防腐技术。经过把铁牛及铁器群在发掘原址上提升12.2米,再对它们进行科学防腐处理后,年大铁牛终于又恢复了刚出土时的雄姿。

据专家介绍,作为浮桥地锚的铁牛,河东有四尊,就是现在看到的,河西也会有四尊,应该在黄河对面米左右的地方,深埋在地面以下十几米处。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这座横跨黄河、连通东西两岸的铁索木船浮桥,就如同今天的高速公路,车马相随,也正是两岸的铁牛作为坚固的桥头地锚,才使得唐代的浮桥能够稳如泰山。

不仅如此,《易经》中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物:山西临汾也叫卧牛城,城墙里就埋有一尊镇水铁牛;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卧着一只青铜牛;四川都江堰也刻有三头牛,为的都是“石犀镇水”,“犀”就是牛。

这些铁牛是在现场铸造的,当时的黄河岸边,上千人进驻铸造铁牛的蒲津渡工场。开元铁牛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历经战火、洪水等的破坏,直到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于年代湮灭在了泥土中。

如今,蒲津渡遗址上已经建成了一座博物馆,在绿树掩映下,3米高的平台上4尊唐代铁牛及铁器群坐落在平台上,游人可以亲手触摸。除了游人触摸防锈之外,每隔一两年涂抹一次缓蚀剂,便能控制住腐蚀。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

请输入标题bcdef

捞铁牛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河中府城外,河中便是蒲州;浮桥便是蒲津渡浮桥。只是,河对面的四只大铁牛仍是一无发现。也许它们早在黄河河道不断的摇摆中消失在水底,也有可能,他们就待在原来位置的地下,等待合适露面的时机。

在即将开着昂科威继续寰行中国的路途时,我回头看了一眼四尊铁牛和它们的牧牛人——两牛一组,前后排列,面朝西,像当年在桥头排列一样,但见铁牛膘肥体壮,前腿蹬地,后腿蹲卧,昂首,瞋目,遥望远方。









































白癜风信息
盖博士白癜风遮盖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86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