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考古人眼中的古河东古河东

年6月13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博物馆承办,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协办的“山西文物巡展工程——古河东?考古进行时”展览在我馆向公众亮相。

7月15日上午9:30,“古河东·考古进行时”展览系列讲座第二场“考古人眼中的古河东”如约而至,主讲人是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王晓毅副研究员。

王晓毅老师是运城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及技术史。著作有《山西通史——远古卷》、《岁月遗珠——20世纪山西重要考古发现的文化解读》两部学术专著,《垣曲上亳》等三部考古报告,先后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简报等50余篇。

考古,是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是可以窥见往昔的一面镜子。而对考古人,考古是一种日常,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运城考古成果斐然,这既源自考古人的一躬一铲,也源自考古人一瓢一饮的淡然。

经过小编的记录和整理,现将“考古人眼中的古河东”讲座内容推送给广大观众,希望可以让更多文博爱好者从运城的考古成果中感受教益和启发。

一、考古是什么

《精绝古城》剧照

这些年影视文学作品《盗墓笔记》、《老九门》、《鬼吹灯》热播,使大家对考古都有一个误解。现实中的考古与影视剧中呈现的神秘光鲜镜头有很大的差别。考古在于信息提取,而不在于单纯挖掘文物、探宝或者盗墓,考古的真谛是对发掘遗址(遗存或遗物)的空间信息做全息记录、科学采样并进行检测分析出土物,努力真实还原当时场景,以复原古代社会。

影视剧中的地宫

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是通过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各类实物资料来复原古代社的一门学科。在中国,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的范畴。我认为考古学是通过一定手段,依据考古地层学提取、借助考古类型学分析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类物质遗存,从而达到呈现古代社会真实的生产生活。

现实中的考古工作

考古学文化是指属于一定时间,分布于一定地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的总称。一般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就以年安特生首次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年吴金鼎发掘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才把仰韶文化细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东庄类型等。

一块石头不具备文化意义,但经过人的加工,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因此,文化是人类作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反映在客体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考古学正是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研究这些被人类改观的客体来研究人类文化进程。

二、文物——人类活动的见证物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

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主要的评选标准:要解决全国或者区域范围重大学术问题、出土精美文物以及工作方法理念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首次在山西地区发现制瓷作坊、四座窑炉等相关制瓷遗迹,填补了山西地区无相关制瓷遗址的空白,完整的制瓷产业链为研究北方地区古代制瓷工艺提供了丰富资料。

入选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则是依托出土的距今(公元年)年至年原始青瓷残片,加之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将中国瓷器烧造史向前推进了年。

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出土的青瓷尊残片

三、考古人眼中的古河东

(一)古河东的缘起

河东的地理范围,历史上多有变迁。“河东”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大河之东”。河东是魏国早期的核心区,范围大概囊括了今天的山西西南运城盆地。秦统一后,设立了河东郡,其治所在安邑,其范围有所扩大,除了包括运城盆地外,还辖有临汾盆地及晋西高原南部。西汉时期,河东郡直属中央,为了扩大中央实力,又将上党郡的一部分划归给河东郡。汉末,地方势力割据,曹魏时期逐渐缩小地方行政区域,河东郡的范围又缩小为原来的运城盆地区域。而在隋一统之后,地方行政区划逐渐扩大,河东就变成了广义上的黄河之东,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全境,如唐代的河东道,宋代的河东路。

秦朝三十六郡(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二)古河东的自然地理特征

河东地区是山西地势最低、无霜期最长和耕地最为密集的区域,涑水横贯运城盆地汇入黄河,流域两岸获得灌溉之利,又多有支流汇入其中,水源较为充足。河东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安邑南边的解池是有名的盐池,中条山地区以产铜为主,此外还有铁、金等。表里山河,利于防御。太原方向的敌人,如果想要进入运城盆地,要么穿过峨眉台地中狭窄的闻喜隘口,但峨眉台地是著名的黄土长塬。要么沿着汾河西行,再沿着黄河南下,绕路进入河东地区。黄河在秦晋大峡谷不具有通航条件,而河津禹门口至三门峡的中流砥柱这一河段不能逆流而上,因此形成了天然防御屏障。

运城地势地貌(图片来源:运城市国土资源局)

(三)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

年的时候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在山西博物院办了一个展览,名字叫做“考古的故事——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我们选择了山西十二五期间余处发掘地点中的19处进行集中展示,这个展览在省城太原举行受到了强烈的反响,前后的参观人数大概达到40万人,在这种效果影响下,山西省文物局决定:不仅让省城的群众分享考古成果,也要让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朋友来分享我们山西考古的成果。

在做年工作重点的时候,“山西文物巡展工程——古河东·考古进行时”被列入了山西省文物局年山西文物巡展工程。考古永远没有完成时,考古永远都是进行时,考古永远在路上。本次展览于6月13日在运城博物馆开展,共选取近年来在运城地区发掘的7处代表性古遗址(墓葬),按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间顺序进行展示。

(四)芮城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地点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益人研究员主持发掘的西侯度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后的“人疙瘩”北坡,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于年发现,和年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的一批动物化石和包括石制品、烧骨、有切痕的鹿角等文化遗物。年由贾兰坡、王建合著的《西侯度——山西早更新世古文化》一书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西侯度文化。

遗址内出土的石制品

在5年4至6月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并且在河流埋藏环境、原料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石制品中大部分是打制石器时形成的碎屑和断块,也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其中不乏磨蚀较轻、打击痕迹十分清楚的精品石器。年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小型剖面清理和观察研究,在E地点附近的文化层中发现石制品、动物化石近10件。

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中国最早的人类是距今万年的云南元谋人,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经过与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以及同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Kuman教授和美国普渡大学R.J.Clarke教授合作,通过对西侯度遗址出土人工石制品微痕分析、古地磁法测年发现西侯度人距今万年。

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夏娃理论”呼声很高。这种理论认为,目前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某一个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这个非洲女性祖先被称为“夏娃”。“夏娃”的后代离开非洲,扩散到欧洲、亚洲等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早期智人。

西侯度遗址的发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针对我国古人类发展过程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提供了考古学支撑。

(五)绛县周家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发明了陶器、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在地势平坦处定居等。

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戴向明先生主持发掘的绛县周家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末段。它地处紫金山之阳,俯瞰涑水河谷地,对岸又有中条山为其屏障。遗址总面积约万平方米,以龙山时代遗存为主是目前发现史前最大的遗址之一。

周家庄陶寺文化墓地

在绛县周家庄发现了陶寺文化的遗址(墓地),该处遗址因战略位置重要,加之觊觎运城境内的铜矿、食盐,可能是陶寺政权在运城盆地设立的桥头堡,但统治者着力经营此处要地之时陶寺政权瞬间垮塌。

绛县周家庄地理位置图

现已初步确认周家庄遗址为一处龙山时代超大型环壕聚落,环壕属于防御设施。壕与墙伴生存在,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陶寺未发现壕,在周家庄未发现墙。结合以往的区域调查资料,可知至少在运城盆地的东部,周家庄应为该区域的最高统辖中心。这个中心聚落以壕代城,并且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文明起源的标准:金属器的使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形成、贫富的分化以及人牲人殉。从此标准来看,周家庄遗址出现了殉人现象,人作为一种私有财产出现;环壕防卫设施的出现;此外周家庄遗址发现山西省史前时期的一片金属器,表明周家庄遗址已具备了早期文明城市的特征。

(六)闻喜千金耙遗址

国家博物馆李刚博士主持发掘的千金耙矿冶遗址位于闻喜县石门乡玉坡村。年9月中旬至11月底,国家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铁器、骨器、陶器,以及与冶炼相关遗物炉壁残块、炼渣等。

千金耙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

在公元前0年前后,中国境内出现了二三十处铜器出土地点,山西有两处六件,一处为陶寺遗址5件,另一处为绛县周家庄遗址。陶寺和周家庄的铜器从何处来,值得去探讨。最有可能是在位于邻近区域的闻喜千金耙矿冶遗址。开矿用的主要工具为亚腰形石凿、亚腰形石锤。

根据出土的器物类型,千金耙遗址是夏商时期的采冶遗址,也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采冶遗址。其发现可将山西冶铜历史追溯到公元前年之前;同时初次为含特殊铅的早期青铜器找到了一处原料产地,使中条山作为夏商早期青铜器原料产地的立论具备了考古学及地球化学的双重证据。

(七)绛县雎村西周墓地

绛县雎村西周墓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王金平站长主持发掘。

雎村墓地及周边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西周时期在政治上施行分封制,经济上推行井田制。根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因地制宜治理国家,雎村墓地可能为戎人的墓地。

绛县雎村西周墓地位于绛县卫庄镇雎村。年3月与年5月两次遭到盗掘,年7月雎村墓地联合考古队开始对墓地进行正式发掘,共清理墓葬座,出土文物1余件。该墓地包括陶器、青铜器、漆器以及海贝、毛蚶等。从现有的材料看,该处墓地人群单纯,应是与天马—曲村相区别的;其与绛县横水墓地相距仅15公里,且在墓葬特征方面,如墓葬形制、头向、葬式、随葬品及墓葬附近的柱洞、斜洞、腰坑、殉人等方面共性明显。

该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使得晋南地区在倗、霸之外又发现了一个区域中心,对探讨西周时期各个区域中心性质及其之间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对西周时期晋南及当时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探讨与争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考古学家判断雎村墓地可能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西周时期小国——翟柤国(被晋国所灭)的墓地。

参考文献:《国语·晋语》献公伐翟柤

献公田,见翟柤之氛,归寝不寐。郤叔虎朝,公语之。对曰:“床笫之不安邪?抑骊姬之不存侧邪?”公辞焉。出遇士蒍,曰:“今夕君寝不寐,必为翟柤也。夫翟柤之君,好专利而不忌,其臣竞谄以求媚,其进者壅塞,其退者拒违。其上贪以忍,其下偷以幸,有纵君而无谏臣,有冒上而无忠下。君臣上下各餍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以是处国,不亦难乎!君若伐之,可克也。吾不言,子必言之。”士蒍以告,公悦,乃伐翟柤。郤叔虎将乘城,其徒曰:“弃政而役,非其任也。”郤叔虎曰:“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被羽先升,遂克之。

知识链接:“曲沃代翼”两年后(公元前年),晋武公的儿子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韩非子·难二》有载:“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经过献公拓土,晋国翦灭了沈、姒、蓐、黄、霍、虞、冀、虢、耿、郇、魏、杨、瑕、黎、贾、芮、韩、翟等17个国家,镇服了周边邻国,晋国由偏居一隅深山小国,一跃而为一等诸侯国。

(八)临猗铁匠营汉墓

临猗铁匠营汉墓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刘岩主任主持发掘。它位于临猗县铁匠营村,距涑水河南岸约米。年2月至5月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多平方米,清理东汉砖室墓葬四座。残留的随葬品有陶器、钱币、铜镜、铁铧等。铁铧的出土表明汉代河东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冶铸业也较为发达。

M14斗拱构件

M14的重要发现,是在甬道内两壁上有以灰砖垒砌的斗拱,这在全国汉代墓葬中极为罕见。立柱上承栌斗,斗上左右出横栱,为“一斗两升”形式,每个横栱的散斗上又支撑一个小的“一斗三升”,整体为重栱。斗拱上承檐枋,再上为斜方格纹和圆角方形纹样的灰砖,其上残留有砖雕的檐椽滴水。甬道内两侧以斗拱为主体的砖雕形式当是象征汉代大型建筑物入口门前两侧的高台建筑——阙。

斗拱的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最早的横栱形式见于战国时期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漆盘上的建筑图案中。汉代斗拱的形象多见于墓葬中陶楼模型明器、画像石、画像砖上,但只是对建筑的形象描绘。铁匠营M14甬道内的斗拱构件是目前北方地区仅见的以建筑材料灰砖垒砌的明确的斗拱实物,它将我省的建筑实物资料提前到汉代,并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尤其是斗拱的形成、演变、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九)绛州衙署遗址

绛州衙署遗址航拍图(局部)

绛州衙署遗址位于新绛县城西北部的一处高崖之上,整体建筑面南背北,现仅存一座具有元代风格的州署大堂和明清时期修建的二堂建筑。年3月至年8月经过考古工作者两年多的发掘,共发现唐、宋、金、元、明清5个时期的建筑遗存,出土了陶瓷器、钱币、金银器、建筑构件等种类丰富的遗物。

根据文献记载,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于柏壁置东雍州,太和十一年()置正平郡。北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为绛州,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再徒稷山县玉壁。隋代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唐武德元年()置绛州总管府。

绛州州治衙署,自唐代设立后,历代皆在原址沿袭使用,其文化面貌较为丰富。衙署内宅后面即为我国最早的园林建筑遗址——隋代居园池,其与南面的绛州州治衙署建筑群,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最早的前庭后院的基本建筑格局。绛州衙署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我们认识各个时期的官式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十)永济蒲州故城遗址

蒲州故城遗址“十二五”考古发掘区域示意图

蒲州故城遗址位于永济市西南17公里处的蒲州镇境内。古蒲州城始建于北朝,唐代曾为中都,升为河中府。作为三省要冲,京畿门户,百府之首,盛极一时。开元年间,与陕、郑、汴、怀、魏并称“六大雄城”,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首先确认蒲州故城的年代,现在的蒲州城不早于宋金时期。唐代蒲州城叠压在现有城址之下,蒲州城的中轴线,大铁牛、铁人、铁山一直位于蒲州城西门外,普救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过北朝佛像,因此千百年来一直未发生变化。

-年的考古工作主要在蒲州故城西城内西北部展开,发现了一段东西走向的城墙遗址,长约米,主体宽8-10米,为了搞清楚它的性质及时代,对其进行了完整的揭露和局部解剖,经过细致的发掘,结合出土遗物分析该城墙始建于北朝,唐代沿用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增筑,宋金时期该段墙体被废弃,改为建筑基址使用。蒲州故城遗址新发现的城墙证实了唐代蒲州城的存在,其年代还可以上溯至北朝时期。

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持续对该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发现了夯土建筑基址、房址、灰坑、路面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及建筑构件。该遗址分为东、西两城,其中东城现存主要为唐代遗迹,西城现存主要为明代遗迹,蒲州故城遗址是国内外研究中国古城垣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此次讲座系统梳理了正在我馆展出的“山西文物巡展工程——古河东·考古进行时”策展思路、展览亮点和七项考古发掘成果的重大意义。王晓毅副所长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虚求实的科研精神,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希望大家继续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脸部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8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