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晋善河东,晋美运城
运城简介
运城,古称河东,关公故里,山西省辖地级市。运城地处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河南济源毗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及洛阳相望。
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运城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涌现出了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文武俊秀。
运城文物旅游景点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多万年,西侯度文化遗址是最早的人类用火实证。运城坐落着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祠庙之冠后土祠、道教祖庭永乐宫、山西最大湖泊运城盐湖、河洛文化传播圣地五老峰等名胜古迹。
三晋名人河东半
先轸:兵法祖师,首位元帅。
魏文侯:战国第一霸主
张仪:大忽悠鼻祖。
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策略
廉颇:战国四大将之一
关羽:忠义千秋。
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王勃:流星才子
王维:诗佛
封常清:千古第一悲情将领
张巡:绝世无双的防守天才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裴行俭:大唐十大名将之一
杨玉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裴度:元和中兴名臣
张守珪:缔造开元盛世
裴秀:中国地图学之父
卫玠:四大美男之一。
司马光:开创编年体通史。
薛瑄:明代理学大儒。
盐湖之光
运城九龙山-蚩尤故里
运城解州关帝庙-武庙之冠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
永济之光
永济鹳雀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永济五老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蒲津渡遗址-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新绛之光
绛州三楼(鼓、钟、乐楼)
新绛龙兴寺-会冒烟的奇塔
会冒烟的奇塔—龙兴塔
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当你从县城南关下车,涉过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桥,或者坐车从浮桥上游的汾河大桥通过,一踏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纵目远眺龙兴塔的腾烟。
渐近新绛,在卧牛式的县城,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龙兴塔,它居于县城置高点,又高耸挺拔,显得十分显眼,它仿佛向你招手致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外归来的故人。穿过龙兴大街,拾级而上,循望宝塔,这座建于唐、重修于清乾隆年间、高43米的宝塔,因宋太祖曾寓于此,而以龙兴塔而命名。塔洁白如玉,八面飞檐系铃,风吻铃铛,叮咚作响,宛如优美动听的乐曲。虽论高不如洪洞广胜上寺的飞虹塔,论雄姿不及西安的大雁塔,但龙兴塔自有它的奥妙。塔一侧有碑文记录,塔顶屡冒青烟,为世之奇观,亦为世之谜。对此,一百年前就有明确记载,“光绪已亥(年)间,塔顶腾烟,佥为青云直上”。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又有腾烟之奇事,而最近的一次为年8月,塔上青烟又起,引来三省八县市数万人争睹为快。塔为何腾烟,国内专家曾多次考证,而不得其解。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腾烟,有人断定是蚊虫缭绕,塔下的一居民孤胆攀塔体铁梯而上,他手执沾有蜂蜜的白布,在腾烟之处扑打,后飞身落到塔下,展开一看,无甚蚊虫。年中秋节的那次腾烟,人们借助摄像机,把腾烟从40多米的高空拉为近景,袅袅青烟徐徐升腾,粗一看像蚊虫,细一瞅又似是而非。争论不休,终没有一个定语。
龙兴塔神,大概就在塔顶的铁身葫芦上。纵观天下之塔,千姿百态,但塔顶冠以几百公斤重的铁体葫芦还孤陋寡闻。当初人们在建塔之时,都埋有镇塔之宝,有佛高祖的舍利,有世稀的金银之物。而龙兴塔把宝置于塔顶之上,使它在特定的条件下频频腾烟,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
万荣之光
万荣笑话
一个万荣人和一个武汉人在火车上遇见之后吹开了牛皮,武汉人说:黄鹤楼天下第一,高不见顶呀。万荣人说:我们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那年差点把美国的高空无人侦察机撞下来。武汉人又说:去年我们黄鹤楼上跳下一个人,三十分钟才落地!万荣人说:去年我们飞云楼上也跳下来一个人,可警察却说他跳下来之前就已经死了。武汉人问:那他是怎么死的?万荣人说:他是被饿死的!楼实在太高了!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
这副残缺不全的砖雕阳刻联,重修者别具匠心,给游客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
山西万荣李家大院百善影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所有善字形体古今并茂、风采各有千秋。均出自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书法大家之手笔,图中个善字,是告戒后人,天要天天为善,方能积德。
中式的木雕、砖雕、门楼、匾额与西方"哥特式"风格相融合,形成并彰显了晋南民居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合璧之美。
我的闻喜,我的家
中华宰相村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裴氏家族。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
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
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余人。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多个品种。闻喜花馍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喜煮饼
闻喜煮饼是一种山西省的地方传统名点,正宗闻喜煮饼多产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在山西有着饼点之王的美誉,又有国式糕点绝产之美称。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闻喜煮饼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食品。
康熙赐名说: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巡行路径闻喜时,闻喜官绅为迎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皇上觉得其他肴馔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搜索枯肠,都想取一个吉利的名称来讨皇上高兴,但因皇上猝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无言以对。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说: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燥并流传至今。
细析永济河津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米,南北长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如今寺内的景色无不与这段美丽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救寺也因此被称为“爱情圣地”。
莺莺塔
击蛙台
名人:
薛仁贵
王勃
细析盐湖
盐湖区
运城市盐湖区古为盐贩之泽,曾称"盐氏"、"盐邑"、"苦城"、"潞村"等,是运城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秦、晋、豫三省交接地带,东连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万荣、稷山、闻喜相接。辖区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
关羽
关汉卿
解州关帝庙
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解州关帝庙位于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
来源:山西运城小组
成员:廉乐乐师康宁李佳润
顾问:高忠严
策划:武振宇、王强
图文编辑:温惠敏
山西师大民俗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1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