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西北永济人连载一

黄河岸边这片肥沃的土地,滋润一代代勤劳善良的华夏子民,也滋润一茬茬秋种夏收的优质麦子。麦子是晋南人生活的全部依赖,筋道而馥郁的小麦面,在一代代男人和女人手里,花样翻新地做出了扯面、削面、烙面、拉面、浇面……

用小麦面包的饺子,鲜嫩浓香,堪称一绝。当外面世界经济浪涛翻滚出阵阵浪涛,波及到这黄河岸边这个称之为栲栳的小镇时,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试探着走出家门,靠自己长年累月锻炼出的手艺,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不同城市不同的街道,他们租一间不大的门面,拉一条相同的红底白字条幅,上面是遒劲有力的“永济牛肉饺子”,这无异于一面鲜红的旗帜,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他们身后故乡的影子,宣告着他们日日为之和生命搅合在一起的牛肉饺子。这看似简单的营生,却充满了无限的心酸,整天在烟雾缭绕又清香浓郁有限的厨房中,腾煮着春夏秋冬对家园和儿女的思念,也腾煮着他们生命的年轮。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田村人走出家门,开始了他们的开饭店生涯。我早就听说田村人开饭店前的一段传说。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田村的男人们三五成群,在县城北郊打铁,吃饭在附近的饭馆。饭馆是小饭馆,主要经营扯面饺子一类的家常饭。一次,他们无意中和老板闲聊中得知,一碗扯面饺子的成本,其实只有价格的一半,按照纯收入每天都在三百元以上,相当于他们辛辛苦苦地打半个月的铁,他们原本对自己打铁很满足的行当,和小饭馆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他们超负荷的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入。他们也开始外出开饭店。

田村刚开始出去开饭店的人年底回来,不说自己赚了多少钱,只是从巷头走过来,又走过去,脸上堆着笑,身上衣服新鲜,带着大都市的时髦,手里递过来的烟是阿诗玛、大中华……除夕的鞭炮从夜幕到黎明,带着心底里说不出的愉悦、兴奋和翻身得解放的痛快。过了年,又有不少的人也走出了家门,他们带走了妻子,在外面也开始找饭店,开饭店……不几年,黄河岸边的栲栳镇,十六个村庄一千八百余户人家,就有一千余户在外开起了饭店。这些在外开饭店的村民们,一段艰苦卓越的奋斗后,他们中有的人终于跻身于城市,成为城市中又一代新的市民,他们光荣的奋斗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骄傲,成为那个僻远村庄里,乡亲们前赴后继的楷模。在这些村庄中,田村便是最早的一面旗帜。他们以加工永济牛肉饺子为主要经营项目,几十年过去后,他们中的第二代人已经沿着第一代人的脚步走了出去,有的在村庄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所谓第二次创业,就是第一批外出开饭店有了积蓄后,转型投入到中小型企业中,在这方面田村已经远远走在别的村庄的前面。对他们来说,当初开饭店只是他们创业的初级阶段。

正因为有了田村,才有了当地周围几十个村庄人出去开饭店,田村人走遍了大江南北,让永济市的牛肉饺子几乎成为中国饭食中的一绝。几乎家家有车,在县城中一大半人家有了楼房,有户人家在城里一口气买了六个单元房,成了变相的存款。

走进田村,是在一个正月天。

春节刚过,位于黄河岸边的田村寂静了许多,水泥铺就的巷道没有了人来车往和人们的声声问候,只有鲜红的对联还完好无损地悬挂在大门的两边。门前的粪堆上厚厚的一层炮屑渲染着他们彻夜放炮的狂欢。偶尔,敞开门的人家里,有一串虚张声势的犬吠。田村,似乎刚刚接待了一批久别的游子,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这份相聚的幸福,无情的离别又一次替代了他们所有的狂欢。新起舞台屹立在村庄中间,平坦的广场上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健身器材,周围一面青砖大墙上是红纸写成的捐款人名单,鲜红的纸已经在过往的风雪拍打下,失去了原本的那份鲜艳和感动。这是为村委会建立舞台的捐款,捐款上万元的有十八家,五千元的有二十三家。我抬头看到宽阔敞亮的舞台,看着这些捐款人名单,想象着他们掏出钱时的那份豁达。

村委会设在舞台旁边的几间屋子里,沙发茶几办公桌,还有一张单人床,看来村委会的一切该有的设施已都具备。村委会书记兼主任是四十出头的王高学,他看起来精明能干,在开了几年饭店后,回村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可谓是二次创业的先锋人物,在村里开有铁厂,谈起当初的出走,王高学深有体会。

80年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回村结婚生子,沿着父辈的足迹开始了日出日落的耕耘播种。当时,土地刚刚下放到各家各户,集体制所有的东西都分到了农户,我承包了村里的放映机,从此,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开始了自己的放映生活。不久,摩托车这个带着时代特色的交通工具,开始在村庄的大街小巷里出现。承包放映机,一年下来手里也有了几千块钱积蓄,心里就不安起来,思谋着买辆摩托车,几个同龄人也准备买摩托车,我们一打听就直接去了洛阳的摩托车厂搞批发价。那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劲头,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人骑在摩托车上,春风迎面,花香弥漫,听着呼呼的风从耳边飞过,好像背后长出了一双飞翔的翅膀,那时我感到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有了摩托车,我再也不必用自行车驮着放映机到处搞放映,有了摩托车方便了许多,心也随着摩托车的来来去去快乐起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邻村一户人家,用电锯切割木板很赚钱,自己也想搞这生意,就找上门去,买来了这户人家的电锯,安放在自己的家门口。安放在自己家门口的电锯,却像是人蔫蔫的重病人,躺在家门口一动不动。一天到晚没有一个生意上门,我再到邻村那户人家考察,发现人家又买了一个新的电锯,生意还是从前一样热闹。我恍然大悟,捶打着自己的胸口,一个劲地骂自己猪脑子,我原以为买来了邻村人的电锯,也把那一大把的生意也买了过来,没想到没有一个生意上门。这种生意是靠长年累月积累的,不是一声吆喝,人们就像叭儿狗一样,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和我亲近。我实在没有耐心来侍弄这个电锯,好在本村一位好朋友看上了了它,这位好朋友却没有现成的钱来卖,我只好赊给他。

走上开饭店这条路很偶然,结婚后的这年冬天,我们村庄遭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凌汛,村庄大部分土地不到一个月就让黄河水淹没了。这真是应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法。河水淹没土地的这天晚上,村里不少人都在家里呜呜地哭呢,这些土地我们一代代人用命换来的。以前,我们的先辈们为了土地和邻村人打架械斗,壮怀激烈地拼杀,可谁能想到这些我们用生命征服的土地,却在一瞬间让黄河吞没了。就这样我们开始外出谋生。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几个朋友都是在县城边打铁的,回来后他们不再满足这个抡铁锤的行当,一天到晚才挣十几块钱,他们在附近吃饭的那家饭店,看人家一天轻轻松松净赚好几百。他们说,世界是他们的,当然也是咱们的,我们几个人一合计,也开饭店去。开什么样的饭店,我们这些乡棒子做不出来满汉全席,也做不来特色大菜,几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最终把目光凝聚在饺子上。春节晚会上,包饺子的节目属于大众化,要不怎么会上了春节晚会?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一个人问:全国人民都吃饺子吧?

大家都说,全国人民都吃饺子!

于是大家决定出去开饺子店。

大家一致推选我先出去踩踩路,因为我是高中生,在大家眼里我是见多识广的文化人。就这样我被大伙从背后推了一把,糊里糊涂地上路了。上路这天早晨,全村不少人都来送我,我和大家一一握手,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我带着妻子,带着锅碗瓢盆,上了火车,毫无目的,刚开始不敢跑得太远,就在临汾下车。我想不到下车后,出了火车站,好像整个世界都是黑洞洞的,一辆辆满载着煤的大卡车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

我看着妻子发愁的脸,很快又笑了起来,我思谋着有煤的地方,就有好多挖煤的人,有挖煤的人,就要吃饭,要吃饭,我就能来钱。我伸手去拦车。伸开的胳膊,好像树杈一样,没有一辆车停下来,更没有出租车。

我这才感到老人们说的那句话:好出门不如赖在家。我就这样伸着手,踮着脚跟,站在路边,像一个扎根在黄土地上的树桩。我想这么多的车,总有一个好心人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辆小车在我们身边停了下来。

上来吧。一个老者说。

我那时差点给老者跪下来。嘴里只是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谢谢。

我们的锅碗瓢盆,司机放在了后面的后备箱里。

我和妻子上了车,这才看到车里只有司机和这位看不清面目的老头,朦胧的光线中,我还是看到了他的居高临下,看到他居高临下的慈祥善良,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我大气也不敢出,只觉得脑勺后一阵热烘烘的东西在动,回过头,看到一只大鸟瞪着一双漠然的眼睛,是鹰。我在黄河滩里无数次看到过的鹰,河滩里的鹰高高盘旋在蓝天上,我只能远远地仰望,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到过一只鹰。

老者说,别理它,它是不会伤害你的。

我猜测老者一定去临汾的汾河滩或是去中条山打猎去了,来之前我曾在家里墙上的地图上,细细看了半天,记住了周围的地理环境。有了这样的猜测,我更是压低了呼吸,不让自己的呼吸触及到老者稀疏的头发。

你们到哪里去?

老者终于说话了。

我说:去煤矿。

走亲戚?

我也不知道到煤矿的具体位置,只能说走亲戚。

去哪座煤矿?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记起了一个叫霍县的煤矿,就随便说出口。

哪里人呢?

我说,田村。

老者笑笑。

我又说,黄河边永济县的田村。

老者又笑笑。

我这才知道老者原本是去太原的,他专门让司机送我和妻子来到霍县县城。下了车,我望着消失在黑暗中的小车,高高挥起手臂,直到小车看不到了才放下来,当时我说不出自己心里的感激。

第二天,我们就在一座煤矿附近找到一间不大的门面房,扯起白底红字的招牌:永济牛肉饺子馆。

想不到我们的饺子馆生意兴隆,晚上坐在案板钱数钱时的感觉好极了,我把这个好消息用电话告诉村里人,过了几天,不断有田村人过来,他们先在我的牛肉饺子馆里落脚,在附近找到地方,也开起了同样的饺子馆。

就这样,田村开饭馆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心里窃喜着,有说不出的高兴,亲戚拉着亲戚,朋友拉着朋友,一家接着一家走出田村。这一年大年三十,从我们田村升腾到夜空中的鞭炮,一个接着一个,一串连着一串,一簇接着一簇,响彻云天的声音好像发泄着几代代人心里憋屈的委屈,这鞭炮声直到天亮,才疲倦地停歇下来。

从简单的出走,到衣锦还乡的归来,这中间的艰辛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长按







































一眼瞧出你是什么病
护士工作中最受用的76条临床常用三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18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