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济亘古蒲州夏

——王畿甸服

禹,是夏王朝的建立者,史称夏禹,号称帝禹。

时定都安邑(今夏县禹王乡),以安邑为中心,划定“五服”界域。“古代王畿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其名称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见《书·禹贡》。”(《辞海·五服》)

除了标准的“五服”区域外,另有行政区域的划分,即分天下为九州,分别是:

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青州(山东半岛)

徐州(河淮平原)

豫州(中原)

雍州(关中与陇西)

梁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扬州(长江下游)

荆州(长江中游)

这是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也是行政区划正式称为“州”的开始。我们常常称中国为“九州”,即源于此时。至今,其中的一些州仍还沿用,只是辖境范围和概念已大有差别。

——禹贡九州图本地属冀州,为“王畿甸服”之地,即直属于天子的疆域。“夏都安邑,在今夏县,去蒲(今永济市蒲州镇)不及三百里。蒲于夏时,在畿内西面五百里正中之地,正其供纳秸而服王事之役者也。”(《书·禹贡》)“古时城郭之外称郊,郊外则称甸。贾公彦疏:‘郊外曰甸,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辞海·甸》)据古文献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定九州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物产和人口分布情况,来规定各地应该交纳的贡赋数额及其它相关义务,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因此,史学界有关人士认为,夏朝时就已出现了人口统计的萌芽。当时,国家已设有“筹司”,具体职责大体上就是负责管理应征各地的贡赋。应该说,“筹司”当是直接掌控当时九州疆域内人口分布情况的权威机构。但是,由于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加之年代的久远,“筹司”所开展的具体工作诸如人口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已无法向后世完美呈现。后世史学家包括今人亦只能从传说的角度,对其进行考究和论断。最早记载并有精确数字显示夏朝人口情况的古籍是《帝王世纪》,说夏朝的总人口已达到万。当今业界人士认为,《帝王世纪》记载的这个数字,并非虚妄之词,应该比较切合实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西汉统计的人口情况进行合理推算,今史学界得出的夏朝的人口数约为万。两者比较,差异并不太大。关于当时人口的分布情况,史学界则认为黄河中下游人口甚众,其它区域相对稀疏。作为夏王朝的“王畿”之地,应是当时天下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禹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治水的全面胜利。相传,唐尧时代,天下洪荒,民不聊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帝尧心系天下,就举用姒鲧治理水患。姒鲧采取堵塞的办法,经营了九年都没能成功,结果导致洪水更加泛滥。有虞部落(今永济市)酋长姚重华(即后来受帝尧禅让的帝舜),强烈抨击姒鲧治水的弊病,并建议帝尧将其处决。姒鲧,就是禹的父亲,是夏部落(今河南禹州市)的酋长,而夏部落是当时惟一拥有水利工程技术的部落,姒鲧当然就是当时最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了。姒鲧被杀后,治水仍要继续,重任自然就落在了禹的肩上。禹和他父亲治水的方法恰恰相反,父亲采用的是“堵”,而他采用的是“疏”,这样以来,再大的水势就都流向低洼的地方。可以说,在技术上禹比父亲高明了许多。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正是其父的失败才为禹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说,洪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始终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忧患。虽然,我们的先祖一代一代地进行着治水接力赛,但始终都无法将其彻底根除。远古时代就更不用说了,时代的原因,特殊条件的限制,治理水患的曲折和失败自然在所难免。所以,从古到今治水尤其是治理黄河,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摸索着前行。有人这样说: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史!这是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一路摇曳而来,伟大和不平凡的高度概括!禹治理洪水,亲临一线,栉风沐雨,历经十三年之久,“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踏遍九州,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据传,禹除了筑堤,同时还开凿山脉,以打开水势宣泄的通道。最令世人瞩目亦是其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开山工程,当是凿通了龙门(介于今河津市与陕西韩城市之间)峡谷,导开了滔滔黄河进入下游最终归入大海的通道。“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吕氏春秋》开春论第一)这是人类治水史上最伟大的壮举。历史上,“禹凿龙门”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民间传说也就分外迷人。广为流传的诸如“错开河”的故事,奈人寻味,令人浮想联翩。——相传,禹带领三万三千人开凿龙门山。在勘察山势地形后,禹命令人们沿西南山谷开凿。正当人们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只黑色的巨雕盘旋于龙门山上空,向着人们发出尖利的鸣叫:“错开河,错开河,往西不胜往东挪!”常人当然不知其意,而禹则是神灵附体,自然善辩鸟语,于是果断作出决定改向东凿,这才顺利地打开了龙门峡谷,使黄河畅通无阻地奔向大海。——帝禹像东汉著名学者高诱,建安年间曾任职于河东郡,赴任时途径龙门,记曰:“龙门,河之厄,在左冯翊夏阳之北。”左冯翊夏阳,当是今韩城市的夏阳渡,对面就是今河津市。“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水经注·河水》)禹打开了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的巨大水流东去入海的通道,龙门峡谷从此便有了新的名称——禹门口。我们常说的黄河小北干流的起点,指的就是今河津市的禹门口。禹门口,风景旖旎,峡谷幽深,巨壑攒立,河水在这里就好像被襟束得太紧了,肆意地倾泻奔涌,犹似万马疾驰,奔腾咆哮。“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就是对禹门口最形象的写照。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得甚是浪漫: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那位曾来山西策动反清复明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康熙四年()途径龙门时更是别有一番感受,心境犹如河水一样澎湃,不由脱口而出: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其实,龙门最神秘的当是“鱼跃龙门”曼妙无比的神话传说。“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鲤鱼果真跃过龙门就能化为龙吗?还真让人难以去科学考证。但是,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把铁砚磨穿,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鱼跃龙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一旦科考成功,便可进入官场,即而飞黄腾达,身价倍增。因此,古人将科考称之为“跃龙门”。然而,自汉建立临时科考体例至隋唐以来形成的科考规制,有多少人真正通过科考而“鱼跃龙门”了呢?当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问题,这里无须细究,但“鱼跃龙门”所体现出来的艰难,往往使人望尘莫及。尽管如此,科考仍然是古代读书人永不放弃的向往,“跃龙门”更是他们人生最高的理想和追求。这就使得龙门在神秘中多了些神圣,那些心怀远大志向的读书人,不免会长途跋涉来到河津龙门,欲借地脉之灵气,为自己能够一举成名顺利步入仕途,作一番美好的寄托。传说归传说,但禹的丰功伟绩是不朽的,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和行动,使其成为了帝舜的继承人,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王朝的存在。帝禹在位仅只八年,一百岁时卒于出巡途中,葬于会稽(今河南伊川县)。帝禹死后,其子姒启继位,随即废除尧、舜二帝所创立的“禅让制”。从此,中国历史重新恢复“世袭制”并进入长期的“家天下”时代。夏启生活极其奢华,整日不是饮酒作乐,便是外出打猎。极度腐败的生活方式,很快就结束了他的生命历程。夏启死后,他的长子姒太康继位。也许是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姒太康的兴致更高,在饮酒、打猎释放欲望的同时,索性将国事全然丢开,常常快乐得竟忘了回家。姒太康的极度奢好,也注定了他不会有太长的政治生命。终有一次当他打猎打到黄河以南的时候,遭到了已作了充分准备的有穷部落(今河南洛阳市南)的伏击。有穷部落的酋长,即神话传说中的神射手——后羿,姒太康哪是他的对手。被后羿切断了归路的姒太康,只好携带着残兵败卒逃往斟寻(今河南登封市)。于是,后羿就乘着百姓对姒太康的愤怒,率军攻克王畿安邑(今夏县禹王乡),立姒太康的弟弟姒仲康继位。姒仲康其实是个傀儡,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后羿手中,不久就郁闷而死。姒仲康死后,儿子姒相继位。后羿终于作出决定,从幕后走向前台,登上了王位的宝座。姒相只得逃亡,投奔于黄河以南的斟灌部落(今河南清丰县)。史实证明,后羿并非革命性的政治人物。他手下并不缺精明强干的正直之臣,然而他却偏偏看中了一个他自认为最忠心的大将——寒浞,让他掌握兵权。寒浞掌握兵权后,即刻背信弃义,杀主自立,并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和后羿相比,寒浞算是个颇有机心的人。若干年后,寒浞派遣他和后羿妻子生的两个儿子,攻伐当年姒太康和姒相分别逃亡的斟寻、斟灌部落。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以绝后患,稳固自己的统治势力。这时候,逃到斟寻的姒太康早已去世,而逃到斟灌的姒相则被俘杀。可怜的姒相妻子,此时正怀孕在身,东躲西藏才从墙洞中逃脱。“昔有过氏(寒浞长子的封地,今属山东省)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帝(姒)相。帝相之妃后缗方娠,逃于有仍(今山东济南市),而生少康。少康为有仍牧正。”(《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这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报了姑苏之耻后,准备答应与越王勾践议和,吴国大夫伍子胥劝谏中所引用的一个例证。姒相妻子幸免遇难,便投奔于有仍部落。有仍部落,是她的娘家,在这里她生下了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姒少康幼时就很聪慧,长大后即被有仍部落任为牧正,就是具体管理畜牧的职官。姒相看儿子很有出息,就把往事经历告知于姒少康。于是,姒少康便暗下决心,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并立下复国大志。有过氏得知姒少康是姒相之子,就发兵攻打有仍氏。为了不连累有仍部落,姒少康选择出逃以避敌锋芒。“有过又欲杀少康,少康奔有虞(今永济市蒲州镇)。”(《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有虞氏,是当年帝舜的根据地,民风淳朴,后羿、寒浞篡国,他们当然不服,姒少康前来投奔,就很愿意接受。有虞部落的酋长姚思见姒少康精明强干,颇有帝禹的风范,加上族人都追念夏德,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并“邑之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这样,姒少康在有虞部落的支持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为实施复国大计奠定了前提基础。“后遂收夏众,抚其官职。使人诱之,遂灭有过氏,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姒少康在势力得到巩固后,即率领人马直逼王畿安邑(今夏县禹王乡)。有虞就是后世所称的蒲坂(今永济市蒲州镇),距安邑不过一百公里。那时,应该还没有坚固的城防工事,因而当姒少康从根据地“蒲坂”出发奇袭安邑时,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杀进宫室诛杀了寒浞,夺回他祖父、父亲当年失去的宝座。继而,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历史学家将其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当一个政府受到严重打击,失去大量疆土,岌岌可危时,一定会强调这个故事,用以鼓舞士气和增加信心。”我们说,司马迁写《史记》之所以没在《夏本纪》中书写这个故事,而把它重笔写在了后面的《吴太伯世家》中,正是出于这方面的目的,是有意识的着重强调。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太有名了,司马迁把“少康复国”的故事穿插在其中,意义自然就更大了。

杨孟冬,山西永济人。年开始写作,有作品发表于《山西日报》《前进》《黄河》《艺术家》《映像》《中国作家网》等报纸杂志和网络平台。出版有《郡县源流》《亘古蒲州》《蒲津渡黄河大铁牛》《档案文化研究文集》《唐诗咏蒲州》等著作。

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委员、永济市文联主席。

版权声明: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

:yjslswhyjz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0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