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行吟地图下唐代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研究
作者信息
章 政,刘纯青
(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
“基于诗词行吟地图研究唐代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火车采集器爬取搜韵诗词门户网中唐代文学编年地图数据,筛选整理出景观地名、景观吟咏次数、诗人行游频次等数据;绘制唐代景观吟咏空间信息表并分类统计;运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景观吟咏时空分布关系,并总结成因。结果表明:①时空分布上,唐代景观吟咏空间分布集聚度高,但分布不均衡,集中于西安洛阳周边区域内;唐中期分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与诗人主要行迹线路方向相同;唐后期空间聚合度下降,分布中心趋向江南地区。②景观类型上,唐代景观吟咏的种类主要为山川、私家宅邸、亭台楼阁等;且随时间推移景观尺度从北方的名川大河、转变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小水”。这一研究对研究唐代风景园林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代景观;诗人行迹;空间分布;GIS
P;TUA-()02--07
”引文格式:章 政,刘纯青.诗词行吟地图下唐代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7(2):94-.
正文
0 引 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为人文地理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人文地理学GIS定性与定量数据处理的进一步成熟、多维度数据统计及制图方式等,都超越了GIS的传统方法。通过提取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空间位置词汇赋予空间定位信息,展现历史人物的行为轨迹,是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使用GIS构建李白、杜甫、韩愈等诗人行吟地图,通过整合诗人一生游历地点、时间与事件,立体地展现唐代诗人行吟事件的时空关系,以及历史景观对诗人成长与作品产生的影响。“搜韵”古诗词数据体系“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截止至今记录了位唐宋著名诗人的生平行迹与其对应的吟咏诗词及相关历史事件,直观可视在某一地点多位诗人所创作的诗词,以及某一诗人一生的迁徙轨迹及相关事件。
对文本的空间解读和分析是当代大数据分析研究的起点和重要方式,然而,当前从诗词视角对历史景观的研究,仅源于古代诗词对景观环境的描述,缺乏对其时间及空间属性的发掘,偏重文字而忽略其包含的时空关系。对历史景观的解读还只停留在文本分析及词频统计等方面,缺乏对景观与空间的认知描述。有幸的是,部分学者开始做破冰工作,如张建立等在古诗词文本空间信息解析中将诗词定位分为明确定位、方位定位、时空推断、近似替代定位4种,并利用GIS技术对古诗词进行空间分析。或以诗词为数据源,提取地名,应用近邻指数、核密度、平均中心、标准差椭圆等点分布模式,研究其时空格局及其成因。
唐代历史景观作为中国历史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诗人行迹与行吟诗词的空间信息研究为历史景观研究引入GIS等新技术和平台提供了新的参考及数据源。本文通过对唐代诗人行迹与景观诗词吟咏的空间分布研究,从时空属性的角度厘清唐代诗人行吟游历与景观时空分布关系,并试图以唐代诗人对景观吟咏的频次来反映唐代景观的演变进程,对研究唐代风景园林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代诗人或因游历,或因仕宦的贬谪升迁,往来于各地。对诗人而言,不同的景观环境为诗人提供了不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对地方而言,诗人的往来流动对当地的景观认知带来不同的影响。唐代景观环境虽已变迁,但诗词所承载的景观信息却传承至今。本文借助当代大数据网络爬取工具,获取唐代文学编年地图中唐代诗人行迹以及景观吟咏诗词数据,整理统计景观吟咏诗词相关信息,统计景观吟咏数量、景观种类;分析唐代诗人主要行游线路、并应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分析唐代诗人对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以唐代诗人对景观吟咏的频次来反映唐代景观的兴衰演变过程,在地理空间上反映唐代景观演变历程。
1 数据来源、预处理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通过谷歌浏览器获取网址信息,使用火车采集器8.6爬取“搜韵”古诗词体系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的诗词地图信息,获得45位唐代著名诗人相关信息,包括诗人行游路径、时间、行吟诗词,以及与诗人信息对应的历史事件等(爬取时间为年7月)。
2)地图及地名整理
本研究涉及的唐代底图均通过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唐代历史地图进行矢量化获得,其中涉及中国地图的底图部分用的是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监制的中国标准地图。
研究中涉及景观所在地名,均采用该地的现代标准名称,古今异名取今名;为提高景观吟咏空间分布的精准度,其中地理空间位置精确的景观所属地名使用县、县级市名称。
3)研究时间
研究唐代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涉及唐代时期划分。本文以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的分期标准,将唐代划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前期自唐高祖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年);中期自天宝元年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年);后期至昭宣帝天祐四年(公元~年)。
4)数据整理提取
整理所爬取的诗词信息表,根据搜韵诗词地图中诗人在不同行吟地的事件、吟咏诗词名称、吟咏诗词注释,整理出诗词所吟咏对象的景观名称及相关信息。以单条李白数据整理为例,见表1。
表1 搜韵诗词地图数据提取、整理(李白,年,当涂)
Tab.1DataprocessingofSoyunPoetryMap(LiBai,,Dangtu)
整理得出景观吟咏的时空信息(城市名称、编号、地理信息、吟咏时间、唐代时期),诗人的相关信息(人名、吟咏年龄段)、景观吟咏信息(景观名称、景观类别、景观种类、相关事件)。通过整理剔除无效数据后,得出了38位有效的唐代诗人景观吟咏信息表。其中诗人往来各地行游频次次;诗人对景观吟咏次数次;相关景观数量个。
5)研究方法
使用QGIS软件将景观吟咏的空间信息统计表数据绘制成景观吟咏的唐代景观行吟地图,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核密度分析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标准差椭圆和平均中心坐标分析景观吟咏中心迁移轨迹,探究诗人行吟游历与景观时空分布关系,进而梳理唐代景观在地理空间上的演化历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与方法
Fig.1Researchideasandmethods
2 唐代景观吟咏分布与诗人行迹线路分析
2.1唐代景观吟咏的统计分析
对上述整理的38个唐代诗人景观吟咏信息表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各地景观吟咏频次、景观数量等,见表2;整理发现唐代诗人吟咏景观的种类主要分为寺观、历史遗迹、皇家园林、私家宅园、亭台楼阁等单体景观建筑、驿站、边塞风光、山川、江河湖泊几大类,结合唐代不同时期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唐代诗人吟咏景观种类统计表,见表3。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特征:
1)从景观数量、类型来看。各地景观数量不均衡,较多为西安、洛阳、登封、南京、灵宝、扬州等。自然景观吟咏较多为西安、登封、九江、华阴、洛阳等;人文景观吟咏较多为西安、洛阳、灵宝、南京、永济等。
2)从景观吟咏频次来看。频次较高为西安、洛阳、登封、九江、华阴、南京、灵宝、武汉、镇江、杭州、扬州等,其中频次最高的地区多数位于唐代人口较多的中原地区,仅九江地处江南以庐山闻名,吸引众多诗人行游于此并留下景观吟咏的诗词,其余均位于江浙地区,吟咏均以人文景观为主要,而唐代人口密集的河南河北等(唐代河北道南部地区),景观吟咏频次、景观数量较高的区域仅登封一处。
3)从诗人吟咏景观种类看。唐代诗人景观吟咏主要为山川、私家宅园、亭台楼阁、寺观、江河湖泊等;其中自然景观(山川、江河湖泊)吟咏次数占总数比在中后期开始降低;中期对于驿站周边景观吟咏占总比重较大;其他景观吟咏占的总数比在唐代前中后3个时期均没有明显变化。从诗人对各类景观吟咏数量看,其中诗人偏向自然景观包括庐山、洞庭湖;人文景观包括慈恩寺、辋川别业、黄鹤楼等。
表2 唐代诗词景观统计表(部分)
Tab.2TangDynastypoetrylandscapestatisticstable
表3 唐代诗人吟咏景观种类统计
Tab.3Thespeciesofthetangdynastypoets
2.2唐代诗人行游线路分析
通过QGIS2.12.1软件对唐代诗人(45人)生平轨迹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诗人往来频次较高的城市为西安()、洛阳()、扬州(56)、杭州(40)、襄阳(38)、苏州(35)、镇江(31)、成都(31)。以上多数为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第二批),具有文化底蕴厚重、文明传承久远、历史意义重大、景观风貌独特等基本特征。
将爬取的唐代诗人地理信息统计表,导入QGIS生成各诗人行吟点,并使用QGISPoints2One插件,将行吟点按时间顺序连线形成诗人行吟轨迹,并叠加图2a的诗人轨迹,进行图2b的行迹线密度分析,最终得出唐代诗人主要行迹路线。并结合唐代交通图,绘制唐代诗人往来行迹线路,见表4。其中重要行迹线路为:以西安为中心,连接洛阳,经开封向南,达江浙一带,与景观吟咏的空间分布方向相同。
图2 唐代38位诗人行迹线及线密度分析
Fig.2Analysisofthetracesandlinedensityof38poetsintheTangDynasty
表4 唐代诗人主要行迹线路
Tab.4ThemainlineofpoetsintheTangDynasty
2.3唐代景观吟咏时空分布
将景观吟咏的所在城市进行核密度分析,如图3a所示,可见诗词景观吟咏频次的空间分布较为广泛,空间集聚度高,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今陕西(82)、河南(73)、江苏(39)、四川(33)、湖南(33)、江西(32)、浙江(30)等省份。唐代政治经济中心为西安、洛阳、扬州,其诗人景观吟咏频次也最高。
将景观吟咏时间分为唐代前、中、后3个时期,分别对景观吟咏地进行核密度分析,如图3b、图3c、图3d所示,并得出以下特征:
1)前期分布集中于西安洛阳周边。唐前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景观吟咏集中分布于西安、洛阳周边,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衡。
2)中期江南地区空间聚合度开始增长。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为衰,版图缩减,对于景观吟咏数量大幅度增加,其空间分布除西安、洛阳周边较为集中分布外,淮南道(今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湖北南部)、江南道(今湖南东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吟咏分布均大幅度增加,其中南京、长沙周边区域增长趋势最为显著;另外陇右道(今甘肃、新疆北部)出现对于边塞地区的景观吟咏。
3)后期中原地区大幅度衰减,集中分布于江南。经历黄巢之乱、藩镇割据以及统治者自身影响,统治疆域大幅度缩减。长期战乱,景观吟咏数量急剧下降,其中包括因帝王的冷落、藩镇的战乱没落的洛阳周边,以及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区景观吟咏分布数量大幅度下滑;而江南道(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景观吟咏较为集中,其中南京、杭州、九江等区域空间聚合度显著增大。
图3 唐代景观吟咏时空分布
Fig.3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ofpoetrylandscapeintheTangDynasty
根据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算法,研究唐代景观吟咏地的分布方向特征,运用ArcGIS10.3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唐代前、中、后三期景观吟咏地总体分布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及其中心坐标,如图4所示。3个时期的中心坐标东西跨度约4°,南北跨度约1.5°。从中心偏移来看,唐代景观吟咏地前、中期集中分布于西安、洛阳,而后期主要分布于江浙地区。从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来看,X、Y轴的标准差分别反映了东西向与南北向的景观吟咏地的分布跨度与方向,将前、中、后三期与总体分布比较,总体情况是沿方向分布及分布向心力较为显著;前期分布方向性弱,且空间分布较为离散;中期主轴X增大,方向分布趋势明显;后期主轴X显著减小,辅轴Y相对减少,表示沿方向分布趋势减弱,但空间分布向心力仍然较为显著,见表5(表中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由椭圆延主轴X、辅轴Y及转角θ构成,其中转角θ是正北方向与椭圆主轴顺时针方向夹角)。
图4 唐代景观吟咏方向标准差椭圆分析
Fig.4EllipseanalysisofstandarddeviationofpoetrylandscapeinTangDynasty
表5 唐代景观吟咏的空间分布中心演变
Tab.5TheevolutionofthespatialdistributioncenterofpoetryintheTangDynasty
总之,景观吟咏中心偏移方向与其政治经济变迁相一致。前期主要分布于政治中心西安、洛阳;中期安史之乱爆发,政治上由盛而衰,诗词景观分布南移,且中期为景观吟咏南移的主要时期;后期诗词景观吟咏的空间聚合度下降,分布趋向均衡,重心趋向江南。
2.4唐代景观吟咏特征总结
综合上述唐代景观吟咏统计、诗人行迹线路、唐代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特征:
1)唐代诗人景观吟咏主要为山川、私家宅邸、亭台楼阁、寺观、江河湖泊等。
2)数量统计上,唐代各个时期吟咏的景观种类比例大致相同,而地理空间统计上,各个时期吟咏的景观种类分布差异较大。
3)唐代景观吟咏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西安洛阳周边区域以及九江、南京、扬州、杭州等地区。
4)各时期景观吟咏分布差异大,前期分布集中于西安洛阳周边,中期江南地区空间聚合度开始增长,后期中原地区大幅度衰减,集中分布于江南。空间分布存在南移迹象,主要时期为唐中期,与诗人主要行游路线一致。
3 唐代景观吟咏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
3.1政令举措对景观吟咏分布的影响
诗人在漫游行吟中接触各异的景观,扩大了视野,增加了景观环境认知,诗词创作从狭窄的官宦生活走向广袤天地需要源源不断的景观资源,如边塞硝烟、祭神牧猎、山水风情、田园风光等。由2.3中看出,唐代诗人对景观吟咏空间分布特征受唐代疆域、战争移民等因素影响。除此之外,政令举措对诗人景观行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1)“斥远游、主近游”的政策:初唐时期唐太宗为防止隋炀帝奢靡的巡游亡国而吸取教训,而采用“斥远游、主近游”的政策。随着政权稳定,帝王封禅、巡幸等活动频繁,逐渐推动两京地区诗人的行游活动,导致唐前期景观吟咏集中分布于西安、洛阳等周边区域。
2)科举取仕、隐逸读书:唐代文人隐逸多有鲜明的功利色彩,而布衣终老者鲜。“以文授官、以诗取仕”的官吏选拔制度促使追求功名的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往来各地,从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找寻创作素材,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阅历,为应举打下扎实基础,也是诗人行游的目的之一。唐前期,诗人在隐与仕之间徘徊,往往选择以仕宦为隐逸目的(如“终南捷径”),主要隐逸地在政治中心西安与洛阳两地附近的终南山与嵩山。中期安史之乱爆发,政局动荡,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成为诗人避乱之地,一些失落的诗人也通过寄情山水来平衡仕途失意。其中庐山、洞庭湖等地处江南腹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成了文人隐逸的首选之地。
3.2景观因素对景观吟咏时空分布的影响
从景观因素分析唐代景观吟咏,2.1中分析得出吟咏的景观数量比值在前、中、后3个时期无较大变化,主要变化在于空间分布上。为深入分析唐代历史景观吟咏分布的时空演进历程,统计唐代各时期诗人的行迹频次、吟咏频次(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吟咏频次)、景观数量以及诗人数量,具体见表6;绘制唐代前、中、后时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结合前文统计数据得出:①唐代诗人对人文景观吟咏较为频繁,且中、后期人文景观吟咏数量占总比显著增大。②唐中期行迹、吟咏、景观等数量均处于较高地位,自然景观南移迹象显著。③唐后期景观吟咏频次数量减少,总体分布趋向南方,自然景观吟咏集中于江南地区。从人文、自然景观变化影响分析如下:
1)人文景观:各时期诗人对于人文景观吟咏均处于稳定且较高地位。唐前期,诗人主要集中于政治中心的西安与洛阳,对于人文景观吟咏也集中于此;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混战,关中河北、河南等地区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乱中,《唐旧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以致经济、文化大规模南移;诗人大量迁移江南避祸,形成较普遍的江南漫游与隐居之风,推动江南地区人文景观的发展。如刘长卿安史之乱前隐居嵩山读书,后从洛阳向南,先至扬州、苏州等地,失官后,隐居常州别业;杜牧、孟郊等也在义兴(今为宜兴)兴建庄园、别业。
2)自然景观:前期唐王朝疆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加上隋唐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诗人漫游风气盛行,名山大川、江河湖泊都在诗人行游观赏的范围内,其中名山大川主要为五岳名山。中期诗人漫游风气盛行,对于名山大川、江河湖泊,甚至部分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小水”也进入了诗人吟咏范围;其中边塞风光成为唐代不可忽视的景观资源。后期,大量中原诗人来到江南,江南优美山水吸引着无数的唐代诗人,如庐山、洞庭湖、北固山、钱塘江等,江南取代西安一带成为景观吟咏的主要区域。
表6 唐代诗词吟咏数量统计
Tab.6ThestatisticsofthepoemsintheTangDynasty
图5 唐代自然与人文景观吟咏时空分布
Fig.5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ofnaturalandculturallandscapesintheTangDynasty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网络数据爬取搜韵诗词地图、整理诗词文本的不同行吟地的事件、吟咏诗词名称、注释,整理诗词吟咏的景观名称等,绘制整理景观吟咏的时空信息及诗人相关历史事件,并以数量化的手段,对景观与诗人行游互动的时空现象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唐代诗人景观吟咏的信息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再通过对诗人行吟轨迹的叠加分析、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诗人轨迹频率与景观吟咏频次的对比等一系列分析,得出唐代景观的南移过程及成因,并得出以下结论:
1)唐代景观吟咏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对景观吟咏的时空分布与方向椭圆分析,得出唐代景观吟咏空间分布集聚度高,但分布不均衡。唐前期“斥远游、主近游”的政策以及两京的政治地位,景观吟咏集中于西安、洛阳周边区域内。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地区破坏严重,江南地区山水资源成为吸引诗人前往避祸、抒发政治不满,景观吟咏的分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且与诗人主要行迹线路方向相同。唐后期长期军阀战乱,经济、文化的南移使得江南人文环境得到空前发展,诗人从功利色彩的隐居到消极避世而寄情于江浙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中,导致景观吟咏的空间聚合度下降,分布中心趋向江南地区。
2)唐代景观变迁:从唐代诗人对景观吟咏的研究反映唐代景观演变发展,其中唐代景观种类主要为山川、私家宅邸、亭台楼阁、寺观、江河湖泊等;各个时期各类型景观数量构成比例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地理空间上随着时间推移唐代景观分布中心逐步向南方移动;景观尺度也从北方的名川大河转变为江南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小水”。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数据来源主要为搜韵诗词地图中收录的诗人行吟轨迹相关信息,数据来源单一且受限制,而且图纸难免有疏漏之处。如与中国古典园林密切相关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未收入搜韵诗词地图中。
2)景观兴衰演变分析停留在景观吟咏频次数量与时空分布方面,未能结合诗词中描写的景观内涵做进一步的景观兴衰演变分析,在后续研究中会针对其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本期回顾
时空大数据与新型城镇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定量研究的时空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基于多元时空数据的新型城镇化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人群流动大数据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对外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城市微博签到数据的人群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及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武汉城市圈城际通勤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的城市垂直空间扩展研究——以武汉为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时空格局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基于百度大数据的城市公共厕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理论研究
·面向无测风区域的复杂地形风场模拟研究
·基于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的NDVI预测方法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一种改进的多边形网格化填充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建筑物阴影提取方法
·基于TOPSIS模型的凉山州空间贫困特征及障碍因素分析
邮箱变更声明
·《地理信息世界》邮箱变更声明
网站开通公告
·关于开通《地理信息世界》网站的公告
诚聘特约审稿专家
·诚聘
《地理信息世界》诚聘特约审稿专家
专题组稿
·约稿函
《地理信息世界》关于开辟“博士综述论坛”专栏的约稿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