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这位抗日英雄,你知道吗
原题/抗日英雄杨法震文/刘公明
杨法震(——),兴平庄头仪空北庄人,中国革命烈士、抗日英雄。年7月与日寇血战永济中壮烈牺牲。这里,简明扼要介绍一下血战永济,七七事变后,杨虎城的西北军孙蔚如将军向蒋介石请战,率三万陕军赴中条山抗击日寇,中条山由东北向西南走向,连绵多里,是黄河的一道天然屏障,中条山抗击日寇历时三载,先后共粉碎日寇大规模扫荡11次,伤亡2万1千多人。陕军英勇顽强,誓与日寇血战到底,最终保住黄河古渡旁的永济城,终没能使日寇越过黄河,侵入西北陕西,其中血战永济最为惨烈,杨法震便是保卫永济城、保卫黄河、血战永济的抗日英雄之一。杨法震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在西安上中学时就阅读五四以来宣传的新文化书刊,年考入中华武昌大学理科,本是一介书生,应有锦绣前程,但他却有雄心壮志,远大抱负,拯救灾难深重的国家,救民于水火,毅然投笔从戎,报考军校。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先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位。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杨法震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密秘兵运工作。
年杨法震被调任西北军17师团任副团长,驻防韩城,同年四月,率所部部分官兵与韩城保安团组成的游击队东渡黄河,开赴山西中条山抗日前线,在荣城一带经常出其不意夜袭日军,敌人伤亡惨重,逼迫弃城,我军收复荣城,荣城大捷后,有力的鼓舞了我方军民的抗日斗志。连吃败仗的日军,死不甘心、更加变本加厉、疯狂猖獗,集结重兵,卷土重来,妄图消灭我抗日武装,突破黄河防线,侵入陕西,杨法震再次请缨杀敌。7月上旬,日军牛岛师团三千多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由运城方向,来势汹汹,直扑永济,位于中条山西端的永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黄河古渡风陵渡相邻成一条直线,因此永济城便成为守卫风陵渡的前沿要塞,守住永济,敌人就休想渡过黄河,其战略位置便不言而喻。
我46旅孔从洲部镇守永济。敌人飞机大炮向永济城外东原防线狂轰滥炸,东原防线异常吃紧,孔从洲了解杨法震是游击战专家,急调17师团杨法震到指挥所,指着地图对他说道:“敌人正面火力太猛,你率一营官兵冲出去,绕到敌人后面栲栳镇去搞偷袭,打他个措手不及”。杨法震领命而去,率一营兵力,冲向敌阵。这时,只见他一身铁灰色军服,腰束皮带,肩身斜挎双枪,脚穿草鞋,背部背把大刀,柄环上面系一截红绫彩绸,随风飘动。杨法震面目英俊,高大威武,看起来精神抖数、威风凛凛,他亲自冲锋陷阵,带领五名机枪手,形成一个扇面火力网穿插敌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敌人阵脚大乱,军心涣散、无心恋战,这样以来,减轻了我军正面战场的压力,使部队得以缓解补充,再组织力量实施反击,而后杨法震在虞乡、寒水村、董家营、北古城一带侧击敌人,乘着夜色的掩护,端岗哨、炸粮库、摧毁敌弹药库、炸毁敌运输汽车队等一系列游击战术,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惊惶失措。全营官兵在他的带领下,同仇敌忾,痛杀日寇,日军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纠集重兵寻他发难。
7月15日,日军多人,兵分三路杀向杨法震部经常活动的虞乡、寒水村、董家营、北古城一带活动的区域,杨法震派侦察排引诱敌于北城古,在敌一部必经之地预先埋伏下来,该地面临一条蜿蜒山路,正好设伏。我军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全部隐藏在掩体战壕中,四周围山林茂密,便于隐蔽。他胸有成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沉着应战,传令官兵,待敌人靠近再打,战士们枪弹上膛,凝神屏气,描准了一路走过来的鬼子兵。
此时,鬼子越来越近,三十米、二十米,敌人靠近,一字长蛇阵,大部进入我方阵地前沿,战士们己能清楚的看见鬼子兵的模样容貌和膏药旗,杨法震挥舞双枪,口中喊道:“打”,同时左右手中的驳壳枪弹无虚发,接连打死几个鬼子。与此同时,我军阵地枪声大作,机枪吼叫着扫向敌群、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在敌群中开花,战士们不停的推弹上膛,仇恨的子弹雨点般射向鬼子兵,敌人鬼哭狼嚎,丢下大片尸体向来路溃退,很快,杨法震部吸引了附近大批敌人蜂拥而来,敌人实施反扑,先用火炮向我方阵地猛轰,我军伤亡较重,杨法震头部被弹片击伤,血流不止,简单包扎后,大伙劝他撤离阵地,杨法震说道:“与诸君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此时正是吾辈报效国家的时候,惟有一战,岂能后退”。
敌人再次冲了上来,战士们枪弹齐发,直至最后弹尽粮绝,杨法震果断抽出大刀,跃出战壕,率领战士们,喊叫着:“杀啊——杀——”杀入敌群,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肉博战,终因寡不敌众,杨法震和三百勇士官兵血战永济,全部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此役,杨法震吸引牵制日军一千多人,为大部队歼灭其他日军赢来了战机,确保了这次战役的全面胜利,挫败了日寇妄想越过黄河,侵占陕西的阴谋。
杨法震牺牲后,夫人方向知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烈士遗志,用政府发放的抚恤金和各界人士的捐款兴教办学,在仪空草堂寺创办一所小学,名曰“法震学校”,表示纪念,杨法震夫人方向知自任校长。学校远近闻名,周围四邻八村的孩子在此就读,方校长教书育人、造福桑梓,法震学校昌盛不衰、绵延几代。如今,学校四周遍布农田村庄,校舍一圈围墙封堵,约有几十亩地大。前面一幢楼房为新建教学楼,左右后面均保留青砖瓦房校舍原貌。学校后面地势陡坡,拾级而上,长满了青松翠柏,绿树掩映处建有一座杨法震纪念馆,为兴平一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墙壁辟栏文字介绍杨法震生前的革命事迹。
年,党和政府将杨法震遗骨,从中条山迁回安葬在西安南郊革命烈士陵园,让英雄魂归他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以示纪念。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杨法震烈士抗日的英雄事迹,将永垂不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光耀千秋,千古流芳。
年3月24日于温州乐清
关于作者作者档案:刘公明,兴平庄头人。热爱文学,酷爱写作,擅长用笔记录生活。作品散见兴平各文学平台,现长年在外务工,工地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和写作。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