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362天

潞村社区里值得追忆的,除了运城的建城全过程,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比如黄河大厦。

当年运城最高楼

在运城的老字号中,黄河大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这个年落成开业的大厦,一度是运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黄河大厦原本是原运城地区粮食系统的下属单位,因为当时存在13个县市粮食单位的招待需求,地区粮食系统就决定兴建一个用于内部招待的招待所。就这样,黄河大厦便应运而生。

建设时,黄河大厦的定位就是高端酒店,因此从内部装潢、设施到外部设计,在当时的运城地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其楼层共有13层,是当时运城最高的楼宇建筑。之所以设置13层,是因为当时黄河大厦主要承担运城地区各县市粮食系统工作人员的接待工作,这13层正好供每个县市各用一层。

因为楼层高,黄河大厦在酒店内安装了当时运城的第一部酒店电梯。相信不少“老运城”在当时都曾专门慕名前往黄河大厦,就为了亲眼看一看、亲自坐一坐电梯这个时髦“玩意儿”。因为自身的设施先进、高端,黄河大厦还成为运城的第一家星级酒店……

不可否认,老字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在传承过程中,黄河大厦与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记忆已经融为一体,已经给予运城人几分乡愁意味。

进入新时代,随着消费者对于酒店品质需求的逐步升级,黄河大厦运营方也审时度势,求新求变,把品质作为重振老字号的突破口,对酒店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重新焕发光彩。

能够看出来,从古代的路村到近代的黄河大厦,潞村社区的过往承载着太多关于河东的历史印记。

原先这里是洼地

调研中,在老住户的描述中,我们还原了这片土地曾经的记忆。而这份记忆中的故事,无疑都与水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董臣印老人就住在姚暹渠边,距离渠体只有一条巷,也就是大约两米半的距离。他说,年上康中的时候,家里距离学校有20里路。去学校的路旁都是高土堆,环境非常糟糕。年从西安调回运城,他在当时的粮油机械厂工作。当时厂门口距离姚暹渠很近,周围的苍蝇蚊子特别多。渠两边杂草丛生,常发现有死狗被扔在渠里面泡在水中发臭。厂区虽然离姚暹渠很近,但大家没事都不愿意去靠近它。

“原先这里是块洼地,潞村街最初是个‘死街’,不通达,当时还没有黄河大厦,只有面粉厂、粮油机械厂和油厂。”董臣印说,过去没有冰箱,人们就挖个坑把白菜萝卜放进去保存,往往挖一米不到就能见水。

渠北巷旁建油厂

外贸小区的任安国老人今年快70岁了。他说,小的时候到运城,感觉到处都是水,从西花园开始到潞村街,全是水滩。

潞村社区有条老巷道,名字叫“渠北”。顾名思义,渠北巷的得名就是因为它处在姚暹渠北端,这里的老住户解建勋一直生活在油厂家属院。

油厂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据说当时榨的油有棉籽油、葵花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当年,周边村民种有好多棉花,属于经济作物。所以油厂榨的油主要就是棉籽油。

对于姚暹渠乃至自己曾经长期工作过的永济,解建勋都有很深的印象。他说,出了家门,走上几步路,就是姚暹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姚暹渠里的水基本上是干净的,而现在的水却一度比较糟糕。之前好多时候他早上起来到渠边转悠,发现里面有黑色的污水。

“以水定城”有道理

解建勋年初中毕业后就到了永济。他回忆说,那时候伍姓湖和涑水河的水都很干净,不管是浇地还是饮用,都让人很放心,而且涑水河水面上经常有人工饲养的鸭子。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水质就变了。“污染的根源在哪里?主要还是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增多,而且雨污分离不彻底”。

谈及吃水的变迁,解建勋直言他对水质的变化情况感受非常深,认为整个吃水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他说,原来潞村社区这片区域就是个大水滩,年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建筑很少,到处都是大水坑。过去吃水靠的是地下水,也就是打井。后来,井水变成了泗交水,最后变成了黄河水。

“从年到年我在永济呆了12年,那里的水就很好,喝着一点问题也没有。回到运城后刚开始喝不惯这里的水,咸得很。现在我有喝茶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培养的。”解建勋说,原来好多厂子为啥建在永济,就是因为那里有水,实际上这些厂子最初设计时厂址大多都选在运城,就是因为运城缺水才挪到了永济,这就是‘以水定城’”。

姚暹渠曾叫运粮河

住在北海小区附近的武安亭,对于池盐文化很感兴趣也有颇多了解。他说,和盐池息息相关的河道有姚暹渠、官道河、涑水河。滩就更多了,安邑有苦池滩、鸭子池、樊村滩(樊村水库)、汤里滩;解州有北门滩、硝池滩;龙居有长乐滩,等等,这些滩都是为了存水,不让水进入盐池。

“盐池里头过去有条黑河,里面的水氯化钠含量很高,是产盐的母体河,后来被淹没了。姚暹渠过去也叫运粮河,是为了保护盐池而修建的。它的地势比城区稍高一米左右,到了西王一带就成了地上河。”武安亭说,离潞村街三四百米的运城火车站过去一圆圈都是水,鱼在里面随意游。水引走后,才建起了火车站,过去的滩地也被垫平成了站前广场。

谈及吃水的变化,武安亭说,最早的自来水来源是当年的自来水公司,里面的井是日本人打的,各条街道基本上都有水管放水的地方,老百姓就都到街口去担水。现在的自来水都通到了个人家里,方便多了。当年村里打的井,水含氟量高、咸,长时间吃这样的水,牙齿常常发黄。现在水质好了,牙齿也好了,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王泽林王海燕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142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