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百家讲坛磁州窑诗等

磁州窑古诗大全

骆越堂

其一磁州窯

柴汝官哥鈞定外①,

南稱景德北彭城②。

爐峰朝靄春猶在③,

漳渡晴瀾畫不成④。

歲月遷流承大有,

舟車絡繹載升平⑤。

寒窯賦得淩雲志⑥,

不及邯鄲枕簟清⑦。

①宋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宣德鼎彝譜》,曰汝、官、哥、鈞、定。許守白《飲流齋說瓷》曰柴、汝、官、哥、定。柴窯其址其物,世未見存焉,

②(彭城鎮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北齊始燒造瓷器,漸成漳河流域觀臺、滏陽河流域彭城二大窯場。政和三年改礠州為磁州,所製因以得名。古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稱、“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說)。

③(爐峰朝靄,古磁州八景之一)

④(漳渡晴瀾在磁縣城南二十里講武城村南古漳河渡口,望見古銅雀臺,為古磁州八景之一)

⑤(《磁州志》:“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於他郡。”)

⑥(宋呂文穆有《破窯賦》,一作《寒窯賦》,世稱《勸世章》)

⑦(磁州即今邯鄲市磁縣,古屬邯鄲郡,《枕中記》有黃粱夢故事)。

其二大同窯

雲岡石窟鑄神工①,

北國青瓷出大同②。

渾似雕磨金闕壯③,

忍忘剔劃魏都雄④。

萬緣善化千人渡⑤,

一覺華嚴六劫通⑥。

但看年關生旺火⑦,

九龍壁上欲乘風⑧。

①(雲岡石窟在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

②雲岡窯始燒於遼,播衍於元,終於清季,其風流佈,今之朝韓日猶見其遺)

③(遼設西京道,以大同為陪都,依北魏平城故址建城,廣二十里,宮闕宏麗,金仍之,及於元初)

④(北魏道武帝遷都平城,稱代京,南北朝始對峙。徙六州二十二郡三千家於代郡)

⑤(善化寺始建于唐,俗稱南寺,在大同城內西南隅)

⑥(華嚴寺始建於遼,在大同古城內西南隅)

⑦(《大同縣誌》:“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⑧(山西大同影壁位於東街路南,建於洪武末,為太祖十三子代王府前照壁)

其三懷仁窯

金沙灘上玉龍嘶①,

張瓦溝頭丹鳳啼②。

落筆千秋含造化,

出窯萬彩吐虹霓③。

春深蘭若月如水,

雨霽珠林花滿溪。

脫體清涼渾不著,

油雲滴破使人迷。

①金沙灘在山西懷仁縣城南六十里處黃花梁麓,宋、遼古戰場,傳為楊業罹難處

②《大明一統志》:“錦屏山在懷仁縣西南二十五里,山舊有瓷窯”。其遺址今有小峪、張瓦溝、吳家窯

三處;始燒于金,迭經元明,多為黑釉

③以鈞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比擬懷仁窯油滴釉之美

其四渾源窯

極目雲霞北嶽尊①,

寄情丘壑最渾源。

經年甘雨當龍井②,

幾度秋風入雁門③。

庾信老來難可付,

陶潛歸去且休論④。

故園同此團圞月,

黑秞剔來梅影昏⑤。

①北嶽恒山,在大同渾源縣

②杭州西湖產龍井茶

③“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在代縣

④陶靖節《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皆遯世之意

⑤據《渾源州乾隆志》,五代後梁其地有瓷窯。今實地考察,現存渾源窯當建於唐,極盛於金而終於元,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諸品,有盤、碗、盆、罐、枕等器以黑白釉剔花、劃花為最著。黑釉剔花為雁北最精,牙白釉剔花極罕見,另有黃褐釉席紋小罐

其五榆次窯

晉中風物悄無寧①,

萬象森然似有靈。

南閣清虛低古堞②,

後溝幽約掩山扃③。

秋來蒼月頭從白④,

雨後瀟河眼共青⑤。

但得并刀剪層隔⑥,

任教泥醉臥空瓶。

①榆次古稱魏榆,在晉中

②清虛閣在榆次城內南關,俗稱南閣,亦名玉皇閣、觀音閣,成化元年建築

③榆次後溝古村在東趙鄉,交壽陽縣界

④蒼月謂新月,至陽之陰、萬陽之母也

⑤瀟河者汾水之派

⑥并州古以刀剪著。杜工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榆次窯為舉世層隔瓷之發源

其六平定窯

娘子關邊妒女祠①,

蕭條猶見妒神碑②。

秦吞六國今如此,

晉擘三家能幾時③。

留得冠山雲水客④,

來看柏井刻花瓷⑤。

西窯土貢齊邢定,

黑白分明自可知⑥。

①葦澤關在平定縣東北綿山麓,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唐平陽公主嘗駐此,其兵號為娘子軍,後遂名曰娘子關。傳晉文復辟,介子推隱於綿山而不言祿,其妹介山氏以為此居功邀寵之謀而深恥之,自冬至之春,日抱薪積,於寒食日自焚。鄉人追慕,尊為妒神,建祠祀焉。

②《妒神碑》鐫於大曆十一年丙辰,唐李諲撰。

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三家分晉,春秋終而戰國始。

④冠山主峰似冠,在平定縣城西南八里處,為晉東

名勝之一。

⑤平定窯,舊名西窯,始於唐、興于宋而衰于金,今平定縣柏井村有遺址。平定窯屬古定窯系,刻花瓷為漢族民間陶瓷獨有。

⑥宋仿定窯白瓷稱“土定”。平定窯技法今已復原,以黑釉刻花為主,可製棕、白、黃釉及仿哥開片釉、窯變釉、剪紙漏花加彩、木葉窯變釉等。

其七交城窯

卦嶽爻峰路幾盤①,

錦屏春色在雲端②。

山形如壁青千劫③,

月色于天白一團。

寶劍光生識元海④,

金蓮影動見曇鸞⑤。

腔開碗碗催花鼓⑥,

陶犬瓦雞猶可歡⑦。

①(卦山在交城縣城西北五里,層巒似卦,疊峴如爻,斷續開合,環列如卦,名萬卦山,古有“卦嶽爻峰,黛色參天現華嚴”之譽)

②(交城西北四里瓦窯村界有錦屏山,山多紅砂)

③(石壁山在交城西二十里石壁谷,有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為淨土宗祖庭)

④沿四十里跑马巖北行为南雲頂山,古名劉王淵山,淵、暈方言音同,故亦曰劉王暈山。劉淵字元海,東晉永安三年稱帝于離石左國城,是為後漢。其後屢次登臨,曾於山北側拾得古劍。清趙起士詩“劉淵得劍此巖陰”。)

⑤(玄中寺為曇鸞創建)

⑥(交城窯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于唐,以白釉產量為最巨,宋仍以白瓷為主,特徵與介休窯大體相同,儲彩有呈桔紅色者,為他處所罕見,珍珠地劃花裝飾品種多枕、洗等器。其燒制之花鼓用於祁太秧歌,實為安徽鳳陽花鼓之改良,為晉中祁縣、

太谷及周邊縣市民間曲藝所專用),

⑦(交城窯大量燒制陶犬瓦雞,于山西諸窯口中別具一格)。

其八介休窯

翛然興廢暗相催,

寒食空懷介子推①。

太嶽蒼煙紛晻靄②,

綿山秀色鬱崔嵬。

斑斕玳瑁黃金釉,

清泚琉璃白玉胎③。

一自祆神歸去後④,

千年窯址已無灰。

①介子推或名介之推,春秋晉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於夏縣裴介村,葬於介休綿山。傳晉文復辟,介子推不言錄而偕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與母抱樹而死,晉文深悔之,改綿山為介山,立廟祀焉,後世遂以子推焚日為寒食節

②太嶽山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史記》稱太嶽山,又名霍山

③介休窯亦稱洪山窯,燒瓷達千年之久,為北方瓷窯所少見。所燒製之黃金釉、藍毫黑釉窯變瓷極精美

④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物異》:“相傳祆神本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介休祆神樓,位於介休順城關大街東端,始建於北宋年間,為中國現存唯一祆教建築

其九霍州窯

開天立極仰媧皇①,

坐地叔虞封舊唐②。

如此環山青四面,

與俱聳闕瘦中央③。

彭君效古燒新定,

霍邑爭光出寶藏。

滑口生憐折腰樣,

支釘自醉朵花香④。

①媧皇廟位於山西省霍州市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此廟始建於明,清同治四年重修

②叔虞字子于,周武王幼子、周成王弟,姬姓。始封唐,以封地為氏,稱唐叔虞。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之濱,改國為晉。其後復遷新田等地,國名仍晉不改

③霍州四面環山,市內明萬曆十一年所建鼓樓名文昌閣

④霍州窯原稱霍縣窯,亦稱“霍窯”或“彭窯”,窯址在今山西省霍州市陳村南。明初曹昭《格古要論》霍器條:“霍器出山西平陽府霍州。”同書彭窯條:“元朝戧金匠彭均寶效古定器,制折腰樣者甚整齊,故名曰彭窯,土脈細白者與定器相似,賣古董者稱為新定。”晚明谷應泰《博物要覽》:“元時,彭君(均)寶仿定窯燒于霍州者,名曰霍窯,又曰彭窯。效古定折腰制者甚工,土骨細白,凡口皆滑,惟欠潤澤,且質極脆”

其十長治窯

嬴秦狂暴沒多般,

八義忠良敢犯顏①。

碧血渾凝紅綠彩②,

丹心炤映老雄山③。

淘清河水三千界④,

洗盡春風十二鬟。

一殿法雲無所住,

遼金元自虱其間⑤。

①長治縣南八義鎮,古渭谷關要隘,趙將廉頗曾守之,後趙括犯長平,軍中八義士因勸諫括策見戮。漢初以“八義士諫趙處”得名八諫村。傳宋初趙匡胤取潞洲,經此賜改為八義村。宋金興商利市,於上黨縣內置八義鎮。清屬八諫鄉

②長治窯又名八義窯,始創于宋,盛于金元,窯址分佈于今南泉莊八義東上三村落。前期主要燒造白釉、黑釉、青褐釉瓷器,金元以白釉紅綠彩碗及塑像為主。以紅綠彩瓷器最富特色,白釉紅綠彩主要集中在東上村燒造

③老雄山又稱南雄山,為長治第一高山,三峰對峙,雄偉疊嶂,如蒼龍弋亙蔭城、西火、南宋三鄉鎮間)

④陶清河者,濁漳河之支流,即陶洗瓷土之地也

⑤法雲寺在長治縣城南西八義村,創建于唐,現存前殿為宋代遺構;後殿明代重修,尚存元代風格;其餘廂房配殿皆為明代重建

其十一蒲州窯

黃河九曲色如金,

鎮水鐵牛何處尋①。

天下之中皆后土②,

人間以外是初心。

河橋春雨樓臺靜,

煙寺梨花院落深③。

參透法華空色相④,

不須求佛解煩襟。

①永濟市境西南約三十五里處黃河東岸,傳為舜都蒲阪,蒲州古城遺址尚存。其地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開元六年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並置。十三年,命修蒲津橋,易笮索為鐵鍊,改木樁為鐵牛,後世號為開元鐵牛,夾河兩岸各四尊。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河道遷變,

漸為泥沙埋沒。一九八九年八月出土鐵牛四尊、鐵人四個、鐵山二座、七星鐵柱一組

②蒲州古稱天下之中

③普救寺在蒲州古城東六里峨嵋原頭,《西廂記》故事所在。寺內方形舍利磚塔俗稱鶯鶯塔

④法華彩又稱琺華或琺花,為我國民窯中風格獨具之陶瓷產品,始創于元,盛於明,早期在蒲州一帶燒造

其十二堯頭窯

壺山沮水澹豐容①,

素練丹霞知幾重②。

何處居仙猶養鶴,

只今蛾蟒已登龍③。

荒陵雨暮洗腸地,

古寨煙寒避暑宮④。

卻看澄城窯火盛,

灰飛不抵一星烽⑤。

①(壺梯山在陝西澄城縣境內,形似水壺,狀如階梯,為澄城八景之一)

②(雲門素練、羅谷丹霞皆澄城八景)

③(傳光緒間,有商州老丐夫婦道經澄城車蓋溝,拾得二卵,置諸提籠,孵小蛇二,未捨棄,攜而哺之,名之曰蠕蠕、蛾蛾。蛇漸長大沉重,丐者不復能攜,遂置諸溝中孔洞。數年,為巨蟒,常阻道傷及人畜。丐者復經此溝,鄉人為言蟒阻,老丐疑為己所哺者,遂往見而問之曰:蠕蠕乎?蛾蛾乎?然則三頷。蟒皆三頷而後逡巡足邊,意可上而乘之。遂負老丐夫婦遊歷于四海。丐者皆物故,雙蟒馱歸車蓋溝,置諸原上,晝夜守候,見人則叩首,如有祈焉。十社村民感丐者淳樸厚生能化禽蟲,乃集資為建蛾蟒廟祀之)

④(荒陵暮雨、洗腸古地、古寨寒煙、避暑遺宮,皆澄城八景)

⑤(澄城陶瓷主要產於堯頭鎮,《澄城地名志》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以瓷窯多而得名,後漸訛讀作堯)

其十三淄博窯

先天八卦轉相仍①,

無復民風到結繩②。

獨對線條如御柳,

遙知顏色滿觚棱③。

爐神經劫應長住④,

狐鬼通靈豈不能⑤。

雨點春回茶葉末,

風聲已出白雲層⑥。

①太昊伏羲氏興于齊地,即今淄博一帶。先天八卦又稱伏羲八卦,伏羲氏觀物取象所作

②《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③淄博窯以黑釉疊線紋瓷器及油滴釉瓷器聞名

④博山爐神廟在孝婦河西岸桑園村,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九年,祀女媧氏

⑤蒲松齡故居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

⑥淄博窯在山東淄博,即漢所稱博山窯者,以琉璃和陶器見著。北朝燒青瓷,有青黃、青褐等色。唐燒黑釉瓷,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宋燒白瓷、黑釉陶等,尤以雨點釉、茶葉末釉黑釉陶為世所稱

其十四當陽峪窯

神農祭天凡幾墟①,

武王伐紂竟何如②。

圓通無礙留斯境③,

正始玄風洗太虛④。

王屋終堪高士臥⑤,

竹林不慕七賢居⑥。

當陽峪上絞胎釉⑦,

恍見陶神降玉除⑧。

①(河南焦作神農山,以炎帝神農氏辨五穀、嘗百草、設壇祭天之所而名)

②(盟津渡河經孟州至牧野,焦作為所必經)

③(圓融無礙寺在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始建於東晉永和七年)

④(玄言清談始於魏正始間)

⑤(王屋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傳為軒轅氏黃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壇。又因愚公移山故事而著名)

⑥(曹魏正始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常飲酒縱歌於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

⑦(當陽峪窯在焦作市南六里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又稱修武窯、懷慶窯、河內窯,為宋代北方地區著名漢族民間瓷窯之一,為宋瓷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之大規模窯場,北宋間承繼唐代鞏縣窯絞胎工藝並由陶入瓷,洵為漢族民間藝術之瑰寶)

⑧(焦作故稱懷川,又名河內,黃帝時河內寧部落首制陶器,黃帝封為陶臣)

其十五鶴壁集窯

殷有三仁何所依①,

武丁盛世總成非②。

淇河太極圖猶在③,

周易參同契可歸④。

雲夢兵書多闃寂⑤,

朝歌王氣久乖違⑥。

不假丹青成五色⑦,

烈火丹心朝太微⑧。

①(《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②(武丁執政,殷商鼎盛,“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史稱武丁中興)

③(淇河天然太極圖在鶴壁市區西北十里處上峪鄉太行山東麓,自然分佈約一百萬平方米)

④(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

⑤(河南省汝陽縣城東南雲夢山半山有雲夢洞,傳為鬼谷子王禪老祖隱修處)

⑥(朝歌為殷商四代陪都、西周春秋衛國國都)

⑦(明《彰德府志》:“瓷窯場在鶴壁社,取土為作器,人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稱日出萬貫者。”)

⑧(傳唐貞觀間,鶴壁一帶連年大旱,羑河兩岸顆粒無收。有張生者,知其地五色土質細膩,地藏煤炭豐足,遂移家焉,以燒瓷為業。張生並廣授其藝,其地燒窯製瓷者達數萬家之眾,民賴以為生。後世感張生遺澤,以為火神,立廟祀之,至今二月十一尚有廟會)

其十六扒村窯

神垕鎮邊花弄梢①,

白沙湖上翠陰交②。

藝天畫聖每垂釣③,

治水禹王曾鎖蛟④。

寒來暑往成千古,

物換星移轉六爻。

一片鈞瓷得名後,

寧知釉下展奇苞⑤。

①神垕唐時以多彩花瓷及鈞瓷而著,宋徽宗時於近陽翟鈞台處設官窯燒造貢瓷,是為鈞窯,在今禹州市禹州市

②白沙湖在禹州西北六十里

③畫聖祠在禹州市西南鴻暢鎮山底吳村,蘭河有吳道子垂釣臺

④禹王鎖蛟井在禹州古鈞臺街

⑤扒村窯在禹州市城區北扒村,創燒于唐,終於元,粗放簡練,黑彩濃而醇厚

其十七曲河窯

觀天測景幾周遭①,

往古之時匝浪濤。

滄海月涵中嶽迥,

登封城接太行高。

五經瓶刻珍珠地,

八卦爐生白玉毫②。

熙事告成風物美,

相驅萬象入甄陶③。

①周公測天文、安日晷於嵩山

②曲河窯又名登封窯,在登封市東南告城鎮曲河村,創燒于唐,盛於北宋,終於元。有白釉綠彩注子、罐,白釉褐彩珍珠地刻花瓶、罐、洗、碗、枕,白釉刻花瓶,黑釉燈、罐、碗等。宋趙令疇《侯鯖錄》:“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袁文《甕牖閑評》:“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京瓶即經瓶

③天冊萬歲二年臘月,則天登嵩山,封神嶽,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

其十八廣元窯

劍門雲色共嵬峨①,

苴國風光此最多②。

七十二峰青並立,

九千百丈翠相摩。

漫將席上鐵如意,

從許花前金叵羅。

醉後玄黃何所在,

磁窯鋪欲奪危科③。

①劍門關在劍閣縣城南三十里大小劍山間。蜀漢諸葛亮壘石為關,稱劍閣,唐後多稱劍門關

②蜀王杜尚分封其弟葭萌苴國,亦稱葭萌國

③廣元窯在今四川廣元磁窯鋪,始燒于宋元,有黑釉、綠釉、黃釉、黃釉褐花。能為建窯兔毫盞、吉州窯玳瑁釉、贛州窯刻紋柳斗罐及北方黑釉凸線紋罐等

其十九白地黑花

黃梁丹棗幻如仙①,

白地黑花聲在天②。

城郭人民俱已矣,

山川風景尚依然③。

放懷鳥獸文章美,

寫意魚蟲意態姸④。

卻道徽欽遺恨遠⑤,

泉州窯火廣元煙⑥。

①磁州窯源起邯鄲,有邯鄲夢故事

②白地黑花為宋代磁州窯瓷器主要裝飾技法

③《搜神後記》: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壘壘

④磁州窯花紋有人物、山水、翎毛、花草、蟲魚等。構圖自然,色調明快

⑤靖康二年,金人破開封,徽、欽二帝為其所擄,後死於北地

⑥北宋亡,磁州窯工匠南遷遠至福建泉州許山、官仔山等九處以及四川廣元磁窯鋪等地

其二十黑秞醬彩

崖山之後仰中華①,

燦爛猶存鐵銹花。

紫氣東來向函谷,

彤雲密佈滿丹霞。

毫光隱隱透清醞,

輕羽重重蒙絳紗。

半壁河山拋擲盡,

金甌無缺帝王家②。

①史稱崖山之後無中國

②南宋半壁江山,帝王家尚存金制盆盂,讽喻疆土不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尝夙兴至武德閤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其二十一油滴釉

曹溪一滴水光搖①,

煙寺微茫誰與招。

上界香雲飛戶牖,

諸天花雨下雲霄。

風催斑竹淚難盡,

日落蒼梧天共遙。

春夢無痕行不得,

鷓鴣啼煞曲闌橋。

①(油滴釉之美,可擬諸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

其二十二窯神

窯神行跡遍神州,

功德碑刊德應侯①。

以骨作薪無甲子②,

燒犀觀火幾春秋。

美輪美奐當無愧,

多藝多才自不憂。

大矣伯靈之智也,

恭惟陶冶到心頭③。

①舊時窯神廟供奉窯神甚夥,主神為甯封子。窯神廟側例建四聖祠,奉輔神四:山神、地神、牛馬二王。景德鎮祀風火神,或稱風火仙師,本名童賓。陝西耀州黃堡鎮《德應侯碑》、河南焦作修武縣當陽峪村《德應侯百靈翁碑》、河南禹州神垕鎮《鈞州神垕山神廟碑》各載其事焉

②童賓字定新,景德鎮里村人,明代燒瓷技師。萬曆二十七年,內監潘相兼理景德鎮窯務,督造大器青龍缸,久而不成,苛索酷甚,常鞭笞瓷工以至捕殺。童賓遂以身為柴縱身窯火,窯工群情激憤,焚稅署,潘相逃之。詔立祠祀童賓,號為風火仙,祠名佑陶靈祠

③河南修武當陽峪窯宋崇寧四年《德應侯伯靈翁碑》云:“大哉伯靈之智也,造範瓷器乃其始。”

如本文有益望多分享转发给朋友









































白癜风可治愈吗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4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