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美术馆非遗系列中国非物质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又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河南古陕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蒲剧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四行。清末民初时,蒲剧的脚色行当为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即生、旦、花脸;十三小行是:胡子生(须生)、老生、小生、二生(兼娃娃生)、老旦、正旦、小旦、二旦、丑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

蒲剧脚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蒲州梆子称胡子生、正旦、小生、小旦为四柱。这些行当中的主要演员要求功底深厚,技艺全面,并各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和惊人绝技。清末民初,晋中地区的一些字号班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三大门、三小门的主要演员讲究要“双梁双柱”,加上完整的文武场面,华丽的服饰和配套的流成、把子、上下手、彩女,上演剧目十分丰富,文戏、武戏、大戏、小戏均能演出。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蒲州梆子正陷于危机之中,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这种局面需要尽快得到扭转。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蒲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世纪70年代末,蒲剧度过了“文革”劫难而获得新生。各届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以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尖子人才的战略措施,迅速涌现出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任跟心、郭泽民等一批蒲剧青年表演艺术家和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蒲剧艺术教育这块园地,又先后有多个蒲剧幼苗获全国戏剧“小梅花奖”,并成立了小梅花蒲剧团,蒲剧正进入一个新的振兴期。

-END-









































百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fz/4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