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川发现疑似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是如何绘就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目前该遗迹已经进入鉴定阶段,如果能够确定,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宝墩遗址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
宝墩遗址出土碳化水稻
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发现疑似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水稻双峰型植硅体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水稻、黍、粟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植物的补充。
然而宝墩先民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当时水稻种植在哪些区域?在本年度考古发掘之前,这一切仍然是待解之谜。—年,宝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较为纯净,又几乎看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红烧土、碳屑等遗物,而且地层土质为淤泥。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地层淤泥中有大量铁锰结核,而铁锰结核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唐淼说,“于是,我们及时在该地层中采集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同时在发掘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1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