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名人,璀璨星群耀华夏,你知道几个
书画雅生活●书法丨绘画丨雕塑丨收藏丨展览丨人文丨雅集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年——前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年至前年在位。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
荀况(约前一前),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
李牧(?一前),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
纪信(?——公元前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前),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
王允(——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十五岁被选入宫,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毛)冠。汉末被王允收为义女,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后归吕布。后传说被关羽所杀,又说为曹操所杀。
吕布(?——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
刘渊(?——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少时常住洛阳,与名儒官僚交游。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温峤(——),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石勒(——),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羯族,父祖均为部落小帅。
慧远(一),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本姓贾,少时通儒学,亦善老庄,与弟慧持同受戒于名僧道安,太元四年()赴荆州传教,在庐山宣讲《丧服经》。他精研佛教,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流传。在探讨哲理时,与名士陶渊明等常有来往。
法显(——),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
王僧辩(?——),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斛律光(——),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
薛道衡(——),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内史侍郎、襄州总管等职,炀帝即位,官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及赞扬颖为炀帝所忌,被杀。他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臣疑忌,返归乡里。朝廷屡召不出,执教自给。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适应全国统一的形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而以儒家为其基本立足点。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语录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薛世雄(——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裴行俭(——),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曾仕隋为东宫学上、长安县尉。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渊即位,官黄门侍郎。李世民诛建成、元吉,他贡献秘策;及世民即位,官至礼部尚书,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述李渊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颇详。
武士彟hou(——),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
王绩(——),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名儒王通之弟。曾居东皋,自号东皋子。隋时官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入唐曾官太乐丞。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其思想受道家影响甚深。所作诗多以嗜酒为题材,盛赞嵇康、阮籍;以田园闲适情趣为内容,歌颂陶潜。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尉迟恭(——),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二年(年),李世民击刘武周,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九年,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
柴绍(?——),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时居长安,留其妻子关中,组织兵众响应。后只身赴太原,随李渊攻占长安。唐建国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累立战功,又曾战败吐谷浑、梁师都。官至左、右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华州刺史等。
狄仁杰(——),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勃(——),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温彦博(——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贞观二年((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是唐朝的名臣。
王度(?——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裴炎(?——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他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宋之问(?——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初诌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不久归洛阳,又趋附武三思,因主持贡举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流放钦州,被赐死。其诗与沈全期齐名,并称“沈宋”。
张守圭(?——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唐代著名的戍边将领,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战,立有战功。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饮酒,再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王之涣(——),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弃官去,至晚年复任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他为人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王昌龄(——约),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贬官,开元末任江宁县丞,天宝中又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中,还乡里,经毫州(今安徽毫县),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分完美。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杨玉环(——),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享乐之中。十四载(),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卢纶(——约),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数进士不第,代宗时由宰臣元载推荐,官至监察御史,后入河中元帅府浑咸幕下,累官检校户部郎中。所作诗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塞下曲》较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明人辑有《卢纶集》。
裴度(——),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元和七年(),田弘正以魏、博六州归顺,宪宗遣他宣谕。还,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十年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二年,督师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擒吴元济,河北藩镇大惧,相继臣服,使藩镇割据一度平息,封晋国公。宝历二年(),唐敬宗为宦官刘克明等所杀,他联合宦官王守澄等人杀刘克明等,迎李涵(文宗)为帝。他数度为相,为众望所归。晚年以宦官擅权,辞官退居洛阳,不预政事。
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贞元进士。宪宗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宰臣吴元衡被刺,他力主缉捕凶手,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轧,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作杭州、苏州刺史。文宗时,曾任太子少傅。武宗初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其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在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提倡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民情”。他的讽谕诗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多同情当时人民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兰田尉,后升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被贬为邵州刺史,于贬官途中又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迁柳州刺史。在贬谪期中,写作大量诗文,抒发个人情感及进步的政治、哲学见解。他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哲学上有《天说》、《天对》、《非国语》、《封建论》等重要论著,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有《河东先生集》。
温庭筠(——约),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屡举进士不第,一生不得志,行为放荡。曾任随县与方城县尉后官至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其诗词内容多写闺情。现存词六十余首,为唐人留传最多者。原作《握兰》、《金荃》两集已佚,后人集有《温庭筠诗集》及《金奁集》。
白行简(——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是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
郑注(?——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曾建议株灭宦官,收复吐蕃占领的土地,清除藩镇势力。最后被宦官杀害。
司空图(——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他所写的《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僖宗乾符中官大理寺卿。博学,善书画。所著《历代名画记》是研究绘画史的重要文献,另有《法书要录》。
郭崇韬(?——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初从李克用兄弟,李存勖嗣位,任中门使,参管机要。又拜生兵部尚书、枢密使、成德军节度使。善以谋议相佐,尝奏时务利害二十五条,议革弊政。后以功高位重,遭宦官从伶人忌恨。同光三年(),受任都招讨,佐李继岌率兵伐蜀。次年,遭宦官谗害,被杀于成都。
安重诲(?——),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初事李嗣源,为中门使。魏州兵变,佐嗣源取得帝位,后任左令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兵部尚书,加侍中、兼中书令,参与军政机密。但他恃功矜宠,渐与皇权发生冲突,又每与宰相任寰不协,至矫诏杀寰。后为明宗侄李从璋杀死。
石敬瑭(——),五代时后晋建立者,——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贵族。后唐时,为李嗣源所赏识,以为婿。魏州兵变,献计劝嗣源回兵入洛。历任保义军、宣武军、河东诸镇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废帝从珂即位,诏徙天平节度使,他拒不受命。后以割地岁贡,认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求契丹出兵援助,灭唐建晋。称帝后,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使中原丧失重要屏障。天福七年()忧郁而卒。庙号晋高祖。
刘知远(——),五代时后汉建立者,——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初与石敬瑭事唐明宗,后助石氏得契丹之援建晋,任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西南)留守等。出帝继位,进封王爵,拜中书令。以位高见忌。晋辽交锋,他守境不出。开运四年(),称帝于晋阳(今太原西南)。旋东进河南,都汴(今开封),国号汉,史称的汉。庙号汉高祖。
刘崇(——),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少为无赖。知远镇河东,他任都指挥使。后汉初建,为太原尹、北京留守。郭威建周,他即位于太原,史称北汉。遣使通好契丹,自称“侄皇帝”。乾佑七年(),乘郭威死,乞兵契丹攻后周,被周世宗柴荣大败于高平。次年,忧病而死。
王全斌(——),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宋初,他与慕荣延钊率东路军讨平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升安国军节度使。他重士轻财,不求声誉,对部下宽容,很受人们敬重。建隆四年(),率兵攻太原。乾德二年()冬,为忠武军节度使、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领兵攻后蜀。四年,孟昶投降。他杀后蜀降兵二万人于成都,激起万民怨嗟。虽渐次平定,实因擅杀降兵、豪夺妇女、广纳货财等罪行昭著,受降职处分。开宝末,又升任武宁军节度使,至镇数月即卒。
慕容延钊(——),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初隶郭威帐下。后周初,任铁骑都虞候。世宗时,从征淮南,大破敌军。累迁至殿前副都点检,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亲厚,以兄弟相称。匡胤夺后周帝位,他屯兵真定,支持匡胤。未几,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三品,匡胤仍以史称之。建隆二年()解除禁军兵权,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未几病死。
杨业(?——),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父为后汉麟州刺史,他亦为汉将,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号杨无敌。北汉降宋,他奉旨归宋,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兵。雍熙三年(),宋军三路攻契丹,潘美与他率西路军也雁门,因东路军在涿州战败,形成孤军深入。潘美与监军王先强令他攻寰州,在陈家谷陷入重围,重伤后被俘,绝食而死,时年约六十。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孙文广等均为宋官。
呼延赞(?——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乾德进士。初任地方官及冀王府记室参军。淳化二年()召为翰林学士。咸平初,拜礼部侍郎。景德元年(),进吏部侍郎客参知政事,荐寇准,两人同拜平章事,他兼监修国史。是年九月,辽将挞览统军南下,他与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迁都。真宗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射杀挞览,宋辽两军达成和议,他赞成,并主张选良将以加强边防,通互市,除铁禁,招流亡,广储蓄。二年,病卒。
杨延昭(——),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幼时戏为军阵,业以为此儿类我。常从业出征。雍熙三年,从业攻辽,为先锋。咸平三年()冬,辽军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为冰,使辽军退去。其后屡败辽军于河北边境,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戍边二十余年。
杨文广(?——),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北宋著名抗辽名将。仁宗时为范仲淹所用,后从狄青南下,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英宗时迁兴州防御使,神宗时曾击败西夏,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杨家将》中说杨延昭之子是杨宗保,而杨文广是杨宗保之子,为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有政绩,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七年()冬,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王则起义,他为宣抚使,与明镐前往镇压。八年,任宰相。嘉佑三年()后出判河南等地。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他竭力反对,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谓之“洛阳耆英会”。哲宗元佑初,司马光为相,荐他同居相位,废除新法。五年辞退。绍圣初(),章敦为相,降其职。有《潞公集》。
狄青(——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出身行伍。宝元初,宋与西夏对峙,他参加守边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时韩琦、范仲淹为以略使,加以重用,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并要他敷药除面涅(兵士脸上的刺青),他说:臣愿留以对军中。后升枢密副使。皇佑年间,率兵镇压侬智高。五年,升枢密使。
司马光(——),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志通鉴》,受命续编。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并与王安石、吕惠卿等展开激烈辩论。神宗任他为枢密使,他辞归洛阳,居十五年,撰《资治通鉴》。在高太后支持下,排斥变法派,恢复旧制,是为“元佑更化”。所著《资志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以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公集》。
米芾(——),北宋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又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王彦(——年),北宋上党(今长治)人。徽宗时以武艺选为清河尉,曾从种师道守边,有战功。金兵入汴京,他归河北招抚使张志,为都统制,率岳飞等败金兵,后创建“八字军”。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熙中七年()为贺辽正旦副使,次年还朝,因随行士卒逃亡,降一官。著有《图画见闻录》,实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续篇,为中国画史重要著作。
元好问(0——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蒙古宪宗二年(),曾与张雄飞北上见忽必烈,请其保护儒生。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世之作。有《遗山集》,其中有诗一千三百余首。所编《中州集》为研究金代诗歌的主要资料。所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一直受到诗家的重视。
乔吉(约0——),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约1),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在大都的玉京书会中从事杂剧创作。他多材多艺,会围棋,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会演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三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约),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不仕,参加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作品存目十六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作剧十八种,今存八种,主要是爱情剧和历史剧,《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表现封建压迫下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罗贯中(约——约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诸书多传世,但均为后人修改。有说《水浒传》亦为他所撰,或说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另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薛宣(——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是明代大臣、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正统中因忤奸臣王振,下狱论死,多人请愿,才得免死。其学说宗程、朱,以复“性”为主,又以主张“理在气中”修正朱熹“理在气先”之说。有《读书录》、《薛文清集》、《从政名言》、《河汾诗集》等。
乔宇(——),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宁王朱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他严为警备,斩宸濠潜伏南京为内应之羽三百人,吏其不敢东向。宸濠败,武宗幸南京,论功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朝政为之一清,凡为权贵所黜者,皆起列庶位。“大礼”之争起,世宗召席书、桂萼等,他力谏,因忤帝意,被夺官。他善诗文,有《乔庄简公集》。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官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连进“三孤”、“三辅”。主要功绩有治理运河,整束西北边防,任用王阳明平定了宸濠叛乱。史家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年),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隆庆二年()进士,敢于冒死直谏,以为人正派不阿权贵著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为其所著。
傅山(1——1),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明末诸生。崇祯十三年(1),山西提学袁继咸为阉党诬陷下狱,他约集通省诸生赴京营救。明亡,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他称疾拒荐,被邑令抬至北京后,特旨授中书舍人,拒不谢恩。他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文、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在学术研究中,他将诸子与《六经》并列,不拘泥于传统注释,重视字义训诂,对后学影响颇深。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传世之《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医著,亦有谓为后人假托。
于成龙(1——1年),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贡生出身。顺治年间为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累迁至武昌知府。时吴三桂叛乱,湖北州县震动,他受命为黄州知府,前往弹压招抚。十七年,擢福建按察使,为全省廉吏第一。十九年,升直隶巡抚,严惩贪官污吏、扶正压邪,深得人心。戒州县火耗,平粜米粮,赈济灾民,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亲自召见。他益加清操,严拒亲友请托,不取馈赠,名称当时。次年授江南、江西总督。
阎若璩(1——),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幼是口吃性钝,后苦学多思,形容经史,自学成名。曾参修《大清一统志》。年二十,读《古文尚书》即疑其伪,遂潜研二十余年,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广征博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确证为伪作,受学术界推崇。毛奇龄等虽百般辨解,亦无法全部否认。又有《日知录补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潜丘札记》等。
陈廷敬(——1),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他敢于直谏,一入朝就接连上疏,弹劾了几个违法地方官吏,坚决反对官官相卫的不法行为。他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见解至今仍被刻在美国国会前。
杨深秀(——),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又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
高君宇(——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早年入北京大学学习,“五四”运动时为该校学生会负责人,领导学生示威游行。1年加入共产党,曾出席莫斯科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2年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编辑,在党的第三次人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国民党改组后加入该党,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人国代表大会。5年初,赴京参加孙中山主持的国民会议全国代表大会促成会。不久病逝于北京。
石评梅(——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高君宇红颜知已,死后与高合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
上一篇文章: 2016最美古村镇自驾路线Top10出炉 下一篇文章: 常被人问文化常识,以备不时之需
来源:三晋道
▼也许你还想看▼稷山青龙寺元代壁画欣赏
生命在阅读中高贵与优雅
或是美术馆的行程不妨多加一个博物馆看一场画展,美好的旅行在快乐的郊游结束之后从现在开始爱上艺术画说山西长按上方点状白癜风发病要多久才能治愈白癜风能够治愈吗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