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理县级剧团的提议

      消失的记忆,县剧团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开始从民间组织艺人自己组团,年以后公私合营。这些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的艺人,新社会称他们艺术家,他们也努力进行思想改造,积极为人民群服务。我省各地相继组建了自己的剧团,为了培养戏曲人才,相继成立戏校开科教学。就拿忻县为例,一解放先是把旧社会老艺人搜罗起来,成立忻定晋剧团,当时唱法中路北路夹杂,到年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后,才决定忻县专区分为一分团唱晋剧和二分团唱北路梆子。“小电灯”带领北路梆子占领演出阵地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的艺人相继被各县级剧团挖走,如五台、定襄、原平、宁武,加之舍命红、郝淑贞等转行,北路梆子划为行署剧团,而晋剧团成了忻县晋剧团。剧团级别上差了一截,好在县里也十分重视,通过自已培养,或从各地抽调来优秀演员,在忻县也是小有名气。就是这县剧团,可以说为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带了无穷的乐趣,是他们茶余饭后滔滔不绝的话题,尽管当时只几斤粮食就能唱起一台戏,但是省级、地级剧团下乡的次数要少的多。这个常年下乡下基层的任务全落在县剧团的肩上,演员和群众吃住一起,有的剧团没有台口,还帮村里人下地干活,干完活再唱,他们乐此不彼,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在“样板戏”年代,甚至个别村里、基层组织都有剧团,全国山河一片红,千万个江水英、数不清的小铁梅,在年进行各地观摩学习展演。

就这一时期,戏曲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当时群众常见到肯定是县级剧团的演员,把他们当成当地戏曲水准度量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传统戏又焕发了青春,随着《逼上梁山》、《十五贯》等优秀剧目的演出,人们忽然感到传统戏有无穷的魅力,中华民族一脉传承,传统文化又迎来了春天。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发展进了空前队段,不仅在城里演出深受欢迎,城里的各大剧院,场场爆满,观者如潮,那时一个县级剧进省城演出能演几十场。

当年浮山县蒲剧团凭着初出茅庐纪丁创作的一出《皇榜案》,在太原各大剧场连演几十场,省里奖励了四万元,回去又分给部分剧团演员。可是过了个好年。那时四万相当于现在四十万也要多呀。在田间地头也是追捧不已。这时剧团演员获得新生,有了无穷的力量,使出浑身的劲来为人民群众演出,六七十年代与群众结下的友谊,到如今更加深厚了。

然而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体制打破以后,县剧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自负盈亏得不到保障,加上各行业转轨期间自身难保,县剧团无有外链,许多剧团濒临倒闭,能撑下来的廖廖无几。就在年到年期间,有个别人成立了民营剧团,就从各县团抽调到演员,更加上这些共和国培养起来的演员,年过半百,也失去舞台的辉煌,各个县级团摇摇欲坠,难以自持。就拿忻县和交城县剧团为例,宋转转远赴内蒙以后,剧团同样面对体制改革,忻县的贾全康、杜强;交城的王和齐、齐秀玲、岳而涛、任美廉先后加入由清徐几位实业人士创办的“贯中晋剧团”。各地县级剧团均是如此,有些县级剧团退下的演员,有的下海经商,有的搭班随团,有的颐想天伦,各奔东西,很快成为了历史。

我在太原就见了不少县级剧团的演员,在票班指导学戏唱票。有太原南郊剧团、北郊剧团解散后流向社会的不少优秀演员。这些县级剧团也不乏优秀的表演人才,比如原平人说起他们的“筱玉凤”,那种佩服的心情不压于省级表演艺术家的敬意。可见县级剧团也是藏龙卧虎,前些年看到原中阳晋剧团的须生石进梅、原隰县晋剧团的乔计兰在儿童公园为群众演出,虽年近七旬,体力不支,但台上风采依就,令戏迷佩服不已,下得台来戏迷上前围拢,问长问短,亲如一家,关怀备至。原清徐县的台柱子小生演员安冬梅与爱人“小吃瓜黑”宋锡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安排到了太原机床厂工作,从此失去了舞台生活,多少戏迷为此婉惜不已。而就是这一代为新中国人民群众服务了半辈的艺术工作者,到如今只落得混迹于社会的地步,令人感慨。好在社会条件优越,他们也是安享晚年,只不过没有艺术家这些光环罢了。

还有部分剧团流动演出成为当地政府收编的,有支援新疆时筱桂芬、武惠仙成立的新疆晋剧团,张鸣琴、侯玉兰的孝义晋剧团差点留在了云南、四川。代县的霍金凤北路中路风搅雪,来太原演出与马秋仙合并为太原晋剧三团。天津红枫京剧团、安阳豫剧团被太原市政府邀请留在当地演出。

一各级政协、人大以及文化部门,戏研院所,原剧团演员,积极收集整理回忆剧团史料,当务之急,人员思路尚且清晰。许多县级剧团演员大多是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而且两组织中懂戏爱戏者不在少数,经常见到网上有个人自已写的回忆演出情况,令人感动。

二县级剧团做为一个最为基层的优秀演艺团体,承载了共和国四十年的风雨。见证了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常年下乡为群众演出,每个县剧团的群众基础都很深,可以说与群众鱼水之情,亲如一家。然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乎全省各个县都有自己的剧团,如今放眼望去县级剧团现在坚持演出,上山下乡的已廖廖无几了。

三县级剧团里不乏名角。新中国百废待兴,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老艺人进进行思想改造,从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的艺人,新社会尊重为艺术家。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如平遥县政府把程玉英请到县里,组织上帮她组团,把个平遥剧团搞的红红火火。省城师姐妹重金邀请她,她都没去,直到晋中地区要把平遥剧团一锅端到行署,县里是不想放,可是毕竟是上级。刘芝兰组建的太谷新兴剧团、筱玉凤为主要演员的崞县晋剧团、曲隆福与智文成斗联手的五台晋剧团、刘源芝的和顺晋剧团。范翠屏与安冬梅为骨干的清徐晋剧团,他们创造了一个县级剧团全盛时期,那是不一个不可复制的历史,只能载入史册,引人回望。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也向晋南的戏迷打听过,运城地区的县团都在,而且个别还不错,如梅花奖得主蒲剧界有威望的武俊英带领过新绛蒲剧,在运城深有影响的张秀芳在芮城蒲剧团主演.这些名演员,不惜名利,屈尊于县级剧团,令人可敬.当年振兴蒲剧调演时,各个县剧团的剧目和演员,至今晋南戏迷念念不忘,有洪洞大槐树剧团的《护经记》,原来叫蒲剧《飞虹塔下》有诗赞:“大槐树下听蒲声,卷卷古经注民情。一片佛心护国宝,英雄正气化飞虹。大槐树下寻根来”。《朱痣缘》、《灵前孝子》、《苏三新传》、《忤逆坟》等,蒲剧戏迷说起还是津津乐道。现有的蒲县团、霍州团,河津小梅花团。运城的县级剧团红红火火,万荣的王红妮、杨银平,闻喜、永济等团还有县级剧团建制。一说明晋南人文化底韵,二是县级领导重视,其中说明的问题可想而知了。

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始建于一九五零年七月。原名“洪民剧团”,它以本县万安剧团为班底,吸收了原洪洞县民声剧团的部分流散艺人。初建团艺术家底很薄,比较有造就的科班艺人只有陈德合(老旦)一人,其余多为闹家戏出身。为了加速剧团建设,充实艺术力量,洪洞县政府秘书郑怀礼同志和省文教厅戏剧处副处长墨遗萍、山西省实验蒲剧团团长卢未凡同志协商,由省实验蒲剧团调来樊铁成(小旦)、常玉堂(小生)、阎友发(文武丑)、崔秀山(二净)、薛得元(豆芽红老生)、娄来阳(大净)、杨天佑(二旦)及乐队老马眼(梆子马锣)等一批艺术骨干,给大槐树剧团奠定了良好的艺术基础。一九五零年十一月,洪洞县人民政府作出决议,由郑怀礼同志负责,责成杨玉杰、王绍文二同志,从临汾、运城两地区邀请著名须生孙伯友,蒲剧早期坤伶李宝兰,花旦王元凯、乔祥辉,青衣慕兆凤(艺名玻璃翠),小生邢全玉等到剧团担任主演。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王世英和墨遗萍共同建议改“洪民剧团”为“洪洞大槐树蒲剧团”。王世英副主席并亲笔题了“洪洞大槐树蒲剧团”八个字。一朵含苞的艺苑蓓蕾,在闻名中外的古大槐树下诞生了。

详见刘锦章回忆   ●年前后大批县级集体所有制剧团面临生存困境纷纷解散,其中的部分先行者开始尝试民营剧团运作

    

清徐戏剧人物2

盂县晋剧团老照片

万荣县蒲剧团打造新编历史剧《薛仁贵》

榆次戏剧史料

铁骨铮铮“九岁红”

北路梆子名角“十六红”焦生玉

以“梢子功”称绝的“七岁红”高三贵

山西梆子老艺人“二梅兰”小传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44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