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镇羊宅桥头的孝子坊,永不湮灭的贤孝
原标题:走近孝子坊
我清楚记得
走出壶镇上街头
那外边
从前是一片古树阴森坟冢垒垒的大坟园
大坟园路边
曾经并排耸立着
无数座巍然独立的牌坊
每当从那儿经过,总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这些牌坊,为什么全是靠大路边兀立呢?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贞节坊,不能骑路的。唯一一座骑路的牌坊,是六百坑旁边羊宅桥桥头的孝子坊。当时我还年少,尽管曾在孝子坊下过过转转,尽管也认得高高牌坊石上镌刻的“孝子”两字,可是我始终没有真正走近过孝子坊,只是朦胧觉得:孝子坊嘛,褒奖孝子罢了。
直到经历了无数世事沧桑后的今天,想再回头品读一下这些历史的陈说,为时已晚了。因为这些牌坊早已在野蛮的“文革”年月,以“破四旧”为名被捣毁了。不过我一直相信,这些牌坊飘逸的灵魂,它们的精气神,仍然是不可磨灭的。不是吗,最近,就在附近的地方,终于发现了这些牌坊的遗物。我感觉:它像一面历史的旗帜,为我们亮出了历经岁月磨难后的光辉。于是,我总算寻找到一把开启历史的钥匙,看能不能打开这些牌坊,特别是孝子坊的“锁”。
这牌坊的遗物,是一块立牌坊者的落款。上边的文字清晰可见:“旨议叙:通判吕载扬、县丞吕载修、州同吕载驯、经历吕载奇、知州吕载希。孙:监生吕建始、州同吕建盛、吕毓溪……”这吕氏五兄弟是谁呢?原来他们就是贤母桥头石碑上刻的“吕蔡氏建”的吕夫人的五位儿子。他们是在好溪上独立承建“永济”、“继义”、“竞爽”三桥的吕氏一家。从条石上有儿有孙的一字儿署名看,显然这牌坊石不是“孝子坊”,而应该是为吕蔡氏吕夫人建的什么牌坊。查找《壶溪吕族志》,没查到有关吕蔡夫人建的牌坊。
直到翻阅了陈渭清兄的博客,才明白,那是为吕蔡夫人建的乐善坊。那么这孝子坊又是为谁建的呢?它的主人是谁呢?在《壶溪吕族志》中,都有明白的记载,这孝子就是上边五兄弟中的吕载奇。孝子坊就是为吕载奇建的。他是吕蔡氏吕夫人最钟爱的四儿子,也是最孝顺的儿子。然而老天不留人,竟在他十八岁时先她而走了。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她真是悲恸欲绝啊!年纪轻轻的,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颇为感人的故事
原来当吕载奇九岁时,五十岁的父亲宏超生病了。当时,比他年长的三位兄弟,有的在外经商,有的在外读书,只有他留在父母身边。吕载奇天性聪慧,善体贴人,所以端汤递药都是他一手操办。因为他心里明白,这一家子的重担,全是父亲一人独力支撑。父亲是过分劳累才病的。父亲不能病倒,必须好起来。所以吕载奇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父亲。。岂料金风一起,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最后竟一命呜呼。吕载奇没想到,自己满腔的希望,竟会落空;自己数月的努力,竟付之流水。
他扶着父亲的灵柩,痛不欲生地说:“我怎么这样无能?生不能养,死不能救!我这样活着,有什么用?”过分的悲痛,使吕载奇一连几天不思饮食,茶水不进。吕蔡氏吕夫人见儿子如此悲恸,也心如刀割。她强忍满眶泪水,对载奇说:“伟伟,你如果再这样下去,不是让我更心酸?”吕载奇见母亲如此说,才强忍悲痛。为父亲守孝的三年中,吕载奇就像父亲活着时一样,至恭至敬地供奉着,悲悲切切早晚奠祭。四周邻里见了,都说即使是大人,也没有他这样孝敬老人。
自从父亲死后,吕载奇照料母亲更加细心周到。凡是吃的,必先试试是冷是热,是咸是酸。凡是衣服穿着,总是忖度天气寒暖,关照母亲该添时添,该减时减。就这样十来年如一日,没一天放得下心,没有一次委托他人。如果在外的兄长好久没音讯,怕母亲惦念,他总会想方设法对她说:“某某人从兄长处回来,我问过了,说他们都好,你可放心!”一天,五十多岁的老母亲忽然生病了,吕载奇心急如焚。因几位兄长,都在外经商,他就独自延请名医,亲熬汤药。
就这样,服侍了数月,母亲的病,仍然没好转。他听人说,括苍山巅峰,一个殿宇的神佛很灵验,他就不顾山路险阻,一人悄悄前行。有人看见他一路跪拜,一路乞求。到了殿内,他焚香高呼:“只要能让老母亲康健,就是让我代死我也甘愿!”吕载奇许愿时,不是略行薄礼,而是虔诚低首频频磕地,额角上磕出了血,还不停歇。他许愿时,不是窃窃低语,而是大声疾呼。那呼声可以说撼天动地。因为是自己悄悄独行,他怕老母担心,求佛后他就匆匆赶回家。谁知天黑路滑,他一下子跌入深涧。还好正巧一位砍柴人路过,见他人已昏迷过去,就将他救起,把他送回家。说来也希奇,吕载奇从高山跌落深涧,竟手足无损,像有神佛相助。老母亲的病,不久就痊愈了,可吕载奇却突然发病。
没两个月,已病得很重。吕载奇的病来得突然,对于他发病的原因,史志上也没有记载。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奇怪:吕载奇为什么突然起病呢?难道真的是老天爷让他折寿代母吗?其实,我们稍为分析一下,也不难找出原因。因为当时的医学条件不够好,他从高山坠落深涧,虽然手足无损,但不等于不受内伤,只是未曾及时发现。所以,这内伤一发作,就特别厉害,等到远出的兄弟回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临终时,他流着泪对兄弟说:“现在母亲的病已经痊愈,我死了也不悔恨。只是我今后不能再服侍她老人家了,还是感到难以闭眼。以后,你们仍要到外地经营,希望在老母亲身边,随时有人照顾她,如能这样,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就这样,吕载奇在年仅十八岁时,竟撒手人寰。好端端一位贤孝青年,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人生,的确让人慨叹!吕载奇的猝死,在当时,既让人震惊,更让人慨叹,都说吕载奇是“舍身代母,至孝感神”。
上边的故事,不是编造,而是在宗谱中白纸黑字有据可查。对于这样一位孝子,为他立牌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这也是最高的褒奖方式。但是,立牌坊也不是你想立就能立的,还须上报批准。在宗谱里,我看到关于为吕载奇建牌坊的行文就有五六种之多。先是县学为之请旌,具结的人有二十六位之多。又要有证明文档,明证是情况属实,绝无虚假。还要“开造孝行清册”。我看到的,浙江处州府缙云县学为吕载奇开造的孝行清册文书,内容就有六条之多。其中有一条是追述吕载奇如何对待兄弟。
文中说,因为他的几位兄长贸易他乡,有时长久未曾回家,他就“日夜忧思”,只要有人从外地回家,他总是千方百计去打听。如果兄长一旦回家,他则欣喜雀跃。他小少年纪,却像成熟的大人一般对人说:“可惜我太年轻了,不懂经商之道,不能为他们分劳。”他还说:“我吃的穿的,都是各位兄长给的,我一定会节省爱惜,不敢随便耗费!”正因为如此,兄长们告诉他要怎么做,他从来不会违拗。所以他的亲族都说吕载奇真是个懂事的孝弟。那么吕载奇为什么会从少懂得孝悌呢?这与他从少接爱的教育又分不开。前边说他自幼聪慧,当父亲一有闲暇,教他读书,他总是正襟危坐,认真聆听。父亲过世后,吕载奇外出读书,也是对老师尊崇备致。同学中有时因嬉戏争执起来,他总是用好言相劝,所以即使是“愚顽亦为之悉化”。
为吕载奇议建孝子坊,“请旨旌表”,是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即公无一八四四年。所以真正动手树立牌坊,应该是一八四五年。其时,离吕载奇早逝,已整整六十年了。当时,吕建盛正在建造九进厅,他认为继父吕载奇的事迹不能埋没,所以他一方面调派大儿子祖滨,迁往到继父吕载奇坟茔所在地张山(后称凉山),一方面为继父向上级“请旌”。这所谓“请旌”,其实就是请求上级褒奖。当然,这手续是那么复杂。你看:先要从地方宗族上报县里。这上报,不仅仅是一纸公文了事,而是要地方上有功名者、德高望重的老人先联名上书到县学,再由县学开造“孝行清册”上报到知县。
知县根据清册予以审定,证明“无捏造情弊”,才由县学教谕“加具印结”。然后上报到处州知府,经“宪台察核”后,再制作成一式六份册页,送“督宪批示”。等到“缴册结图”,也就是造好文牍绘成图样后,再一起呈送浙江巡抚,以“钦奉恩诏事”上呈朝庭。这一系列手续,是多少繁琐又是多么慎重啊!吕载奇,这位大名鼎鼎的孝子,终于在六十年后的道光二十五年,获得了树立牌坊的最高荣誉。在当时社会,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与喜事!
当时,在树立牌坊圣旨下达的同时,还有一块钦赐“钦褒纯孝”的立匾。这块立匾,后来就悬挂在吕载奇继子吕建盛建的九进厅的门厅高处。我记得,少年时进出九进厅,曾经亲睹此匾。那匾可真富丽堂皇!一米七八高,红漆鎏金,翻屏,成一个槽形,边上是浮雕的两条龙。到如今,回忆起来,还觉得那数条亮闪闪的龙须还在微微抖动。只是当年幼稚,竟没去查明白,这“钦褒纯孝”,究竟是什么意思!
吕载奇的孝子坊,其建造经过,我无从查考。但我是明明白白亲眼看见过孝子坊的人。最高处的盖石下,是竖立的“圣旨”两字。下边正中,从右到左是工整的楷书大字“孝子”。牌坊柱上的联对,当然没去记。但我从《壶溪吕族志》中,总算查到了几首,现抄录如下:
循协南陔思追纯孝
褒崇北阙志遂尊亲
纯孝昭垂辉增玉阙
湛恩宠锡泽被兰阶
望着这对联,我忽然想起早几天到凉山去,兀立在吕载奇墓前的情景。我曾在心底里,默默地对昔日那些自诩为“革命”的“红卫兵”说:当你们用绳索哗的一下将孝子坊拉扯倒塌时,你们可曾想到,你们的天真是被人愚弄了!你们拉扯倒的,不是什么“封建主义”的象征,而是文明道德的准绳。这“贤孝”有什么不好?这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粹!没有这精粹,能孕育出和谐的社会吗?孝子坊是没有了,但我想:这“贤孝”的精神,是不会湮灭的。事实也是如此。据悉,这孝子坊上边的核心部分,即“圣旨”这块两面正的石碑,还在一位老人的家里紧紧藏着。我希望他珍藏着的,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应该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优秀传统。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吉林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