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永济关公与蒲州永济的渊源

敬请收听FM97.8,永济人民广播电台

《这里是永济》播出时间:

每天早9:00

周日,周一,7:30,12:00,19:00

(点击下方声音图标播放音频)

本文作者简介:

杨孟冬,山西永济人,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永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济市本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本土文化研究,出版有《郡县源流》《亘古蒲州》《档案文化研究文集》《廉政文化研究文集》等文化著作。

永济,地处晋南平原,是山西最南端的一座城市。历史记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酋长有虞氏舜帝,就曾把都城定在这里,史称“舜都”。这里,南依中条,西临黄河,中贯涑水,地理独特,形貌自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春秋河曲之战”、“韩信木罂渡军”、“曹操西征马超”、“李渊攻蒲之战”、“郭子仪图两京之战”、“金蒙八年拉锯战”、“徐达攻陕甘之战”等十八场改变历史走向的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里。秦始皇统一六国,封建社会帷幕拉开,始行郡县制,这里称名蒲坂,是河东郡(治今夏县禹王乡)的属县。之后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跨度,一直都是蒲坂县建制。直到“五胡乱华”,后赵帝国把河东郡迁移到蒲坂后,这里的政治、军事地位日趋凸显,以至于在此后的一千七百多年封建历史长河里,这里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使得这一方地域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集体人格,创造了丰富独特的灿烂文化。

翻阅古籍文献,历史上前来这里巡视和驻跸的帝王就达25位之多。单就《辞海》里找,明确标明永济籍的名人就有20多位。自汉以来,通过科考入仕者就有余人。一本《全唐诗》就可找到30位永济籍顶尖级别的诗人,擎起了煌煌唐朝的诗歌大厦。一部《明史》,就可以找到15位永济籍大军区司令、总理、部长级别的官员。因而,我们常说永济地灵人杰、英才辈出,绝不是随口妄说。

我们现在要说的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

那么,关羽和永济有关吗?

中国封建王朝对关羽的崇拜,到明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在“土木之变”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明代后期,蒙古俺答部落磨刀霍霍,直接威胁着大明江山的国防安全。长期的边患,不仅需要统治阶级加强军事武备,更需要一个能凝聚天下民众向心力、号召力的精神倚仗。如此一来,被前朝各代格外推崇的集“忠、义、仁、勇”为一身的河东人关羽,经过统治阶级高层的精心搜剔,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关羽被推为国之“神灵”,晋封为帝则是标志。历史上最懒惰的亦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皇帝做得很是不景气,但礼遇和褒封关羽却值得大加赞赏。公元年,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年,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年,赐庙号“英烈”;年,再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同时封关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封关公长子关平为“竭忠王”,次子关兴为“显忠王”,并且还以南宋忠臣陆秀夫、张世杰作为配祀。

国家最高统治者作出对关羽的万般崇敬,封关羽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而关羽又是普天之下黎民众生认同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高标,因而明代对关羽的偶像崇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民族精神层面的社会普适。我们熟知的被誉为章回体小说滥觞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即是明代山西籍作家罗贯中的杰作。在这部作品里,罗贯中站在大汉王朝正统的角度,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精彩的艺术描写,向世人展现了三国时期智慧与权力的较量,热情讴歌了“乱世出英雄”的悲壮、伟大和不朽。关羽,就是其中进行褒扬的重要人物之一。关于关羽“践行匡扶汉室、力行恢复社会和平秩序的伟大实践”,只要读过《三国演义》的都已经非常熟悉,这里不再赘述。我们要说的,则是关羽的籍贯问题在后世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社会认同。

西晋陈寿《三国志》记:“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汉至西晋时期,河东郡解县的行政治所,设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当时,县域广阔,人口稀少,关羽出生的“常平村”几乎处在县治的边缘地带。虽然距离县城比较偏远,但“解县”却是关羽真实的籍贯。

罗贯中《三国演义》云:“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也。”与《三国志》不同的是,明显多了一个“梁”字。就两者而言,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站在客观的角度,我们当然应该相信正史。但是,历史上果真有没有“解梁”这一行政称谓呢?查阅相关史料,不仅有,而且关于解梁城池的遗址如今仍还比较完整的存在于今永济市境内,其城池所在的村庄也因之而命名为“古城村”。按现代里程,解梁城遗址距三国解县的行政所在即今临猗县临晋镇仅只十余公里。

那么,历史上哪个时期有过“解梁”的地理称谓呢?

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孙文盛主编的《山西历史地图集》,在河东地域明确标注“解梁”的时期,则是战火纷扰的春秋和战国时代,历史跨度达五百年之久。秦并六国之后,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社会再也寻找不到“解梁”称谓的显示。作为地理名称,“解梁”虽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它的地理位置没有消失,“解县”则一度成为了代替它的新的地理或行政称谓。如此,罗贯中书写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说关羽是“河东解梁人”,也就并非是空穴来风了。作为山西人,罗贯中不会没有到过“解县”,就凭他把关羽作为重点褒扬的英雄形象,他都没有理由不来到河东亲身体验一番出生这一伟大人物的地面。也许,正是因为做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考察,他才有意识的将关羽的籍贯写成“解梁”。

解县也好,解梁也罢,二者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没有脱离一个共同的“解”字。就实际而言,“解县”与“解梁”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譬如,南北朝晚期的西魏帝国,就把解县分成了两个县,原来的解县(治今临猗县临晋镇)易名“北解县”,在曾经的解梁(治今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设置“南解县”。也就是说,无论行政建制怎样变更,这里称“解”当是不争的事实,它都是代表关羽籍贯的地方,就是今天永济市与临猗县接壤的那片土地。

北周受西魏禅让后,行政区划及建制重新划分和设置,在今永济市蒲州镇置蒲州,领河东郡、汾阴郡,河东郡辖蒲坂县、虞乡县,汾阴郡辖汾阴县、猗氏县。这时候的南解县、北解县称谓,则由虞乡县和猗氏县替代。而虞乡县的行政机构所在,就是解梁城。到了唐代初期,废郡存州,蒲州辖河东、永乐、虞乡、桑泉、猗氏五个县。这一时期,虞乡称谓虽然没有改变,但行政治所已然东迁至十五公里开外,确切地讲,就是今永济市虞乡镇的所在。特别要说明的是,从此时起,在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重新设置了“解县”,县治距离关羽所出生的常平村仅只五公里。因此,假若唐朝人要说及关羽的籍贯,势必就会说“关羽是‘解县’人”。殊不知,这个解县与先前的“解县”的行政治所在地理位置上则完全不同了。以至于历史越久远,人们就越混淆。还好的是,这两个“解县”虽然行政治所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就大的地域范围而言都在河东地区境内。

历史上形成的对关羽籍贯的误会,准确地讲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才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







































白癜风早期症状
白癜风早期症状能彻底治愈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6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