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风陵渡两个营鏖战1500精锐日军半个
年8月,侵华日军川岸师团(第20师团)一个步兵联队,配属着炮、骑兵、战车,集中在山西虞乡县城郊,企图突破中国守军在永济县的国防阵地,抢占风陵渡,威胁陇海铁路。
风陵渡地处芮城县南端,黄河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地,与茅津渡、大禹渡并称黄河三大渡口,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永济城西门位于风陵渡边上,因而是保卫风陵渡的第一屏障。
风陵渡为保卫风陵渡,阻击日军渡河。第38军独立第46旅和守卫永济城的陕西警备旅一个团守备永济到姚温台一线阵地。同时,将第96军第师摆在中条山上,防止日军迂回。随后,独立第47旅集结在永济以北栲栳镇一带,策应永济阵地作战。
当时38军军长孙蔚如认为,日军没有一个师团以上的兵力,绝对拿不下风陵渡,因而对保卫风陵渡很有信心。
孙蔚如年7月,第38军扩充为第31军团,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第38军、96军和骑兵团、教导团两个独立团。军团改组后,依然按照当初的部署布置阵地,阻击日寇。
8月中旬的一天,日军川岸师团一个大队由姚温台窜入了守军阵地,这支日军是精心挑选的部队,作战能力极强,避开岗哨不做纠缠,朝着中条山腹地向南突进,先后占领了万古寺、解家坟、西姚温村,窜到了守军的后方。
风陵渡镇日军这一突击,一下子打乱了守军的阵脚。孙蔚如紧急调集第47旅樊雨农部就近截住日军,协助第46旅重整旗鼓,并叫教导团团长李振西率领两个营去收复被日军占领的阵地。
李振西接到命令后,迅速带领第一、三两个营向日军杀去。激战到下午4点钟,李振西收复了万古寺,夺回两门大炮。三营长张希文率部直追日军,在西姚温村遭到日军埋伏,激战从第一天傍晚打到第二天上午,日军不断增兵,第三营仅剩下了人。此时,李振西团长也被日军围困,无法抽出兵力救援。
李振西团长面对数倍日军,第三营孤立无援,张希文与日军一直血战到上午10点钟,全部壮烈牺牲在西姚温村。日军攻下西姚温村后,立刻将攻击目标转向永济城。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永济城。下午五点钟左右,永济城被日军攻陷。守卫永济城的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团长张剑萍乘坐早已预备好的渔船逃过黄河,部队溃散。独立第46旅从韩阳镇溃败进了中条山。
日军进攻永济城陷落后,能够屏障风陵渡的仅剩下了韩阳镇。此时,由于大部队已经退入了中条山,守卫韩阳镇的任务落到了教导团的身上。
此时第三营在西姚温村已经全军覆没,教导团仅剩下了两个营。李振西团长命令全体弟兄在阵地前挖掘了一条河沟,准备与日军死战到底。
日军进攻韩阳镇距离风陵渡仅有30多华里,沿途到处是铁轨、枕木,李振西下令全镇老少出动,将铁轨、枕木拆毁修建碉堡,将镇上居民调动起来形成岗哨和运输队,就连老婆婆和老汉也主动出来担任侦查和通信人员。军民团结一致,共御日寇。
8月20日,日军一个步兵中队和大约50名骑兵,在三辆战车的掩护下,大摇大摆地开进了韩阳镇。日军还未进入韩阳镇,就被镇里的便衣队察觉。鬼子以为韩阳镇已经没有了守军,于是搜刮了几只鸡煮着吃。
永济老城门李团长率领突击队迅速出动,经过三小时的激战,日军战车被击毁,鬼子大部分被歼灭。此时,日军有步兵八九百人、战车10几辆从永济城赶来增援。李振西早已经安排了团附魏鸿纪埋伏在镇外竹林里,日军遭到迎头痛击,镇内镇外发生了激烈战斗。
激战到天黑,日军大部被歼,残兵在援兵的救助下逃回永济城。在此战中,中校团附魏鸿纪阵亡,多名弟兄死伤。最令人感动落泪的是,在激战胶着之时,附近的村民纷纷扛着镰刀、锄头前来助战,不少日本伤兵被纷纷打死。
死战到底日军遭此重创,一个星期不敢再攻韩阳镇,只派出飞机前来轰炸。李振西团长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动员人力将工事堡垒修好,同时大力挖掘地洞,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教导团(仅两个营)和上千镇上居民,面对将近两个大队(日军)的日军,阻击了日军长达15日,鬼子在韩阳镇前寸步难移。最后,日军调来重炮、重兵迂回包抄,猛攻韩阳镇。李振西率领教导团血战日军,奈何寡不敌众,最终韩阳镇被日军攻破。
勇士韩阳镇被攻破后,教导团各营纷纷突围,李振西突围到六官村时,身边仅剩下了6个人。最后经过集合,整个教导团仅剩下了人不到。
韩阳镇陷落,风陵渡落入日军之手。第31军团改编为第4集团军,孙蔚如任总司令,孙蔚如在中条山摆下三百里的阵线,抗日战争转入中条山战役阶段。
今日风陵渡血战风陵渡,教导团两个营鏖战日军15日,杀得日军寸步难移。战后,参与此战的不少日军队长和士兵在回忆录中,均写下了对守卫风陵渡勇士的折服之情,这些陕西兵被誉为“铁柱子”。
风陵渡大桥血战风陵渡,教导团虽然未能保住风陵渡,但为中条山战场的部署赢得了时间,拖住了日军的进攻步伐。教导团的血勇之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敬仰。
参考文献:李振西《风陵渡保卫战》晋绥抗战,第页—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1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