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名史话永济永世之利惠蒲州
永济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路史》中记述:“柱所都蒲坂”,认为上古传说中的农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先秦史专家丁山先生考证:“能植百谷百蔬的‘柱’就是‘后土’的省称”,说明后土祠出现在河东亦是渊源有自。还有史书中盛称的“舜都蒲坂”及永济境内独头、石庄等文化遗址的发掘,都向世人昭示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明。
█永济市舜帝广场,因舜都蒲坂而建
“蒲坂”之名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年,取蒲坂。五年,复与魏蒲坂。”熏蒲坂原指经过今蒲州老城的一条长约5公里的坡路。这条长坂起于普救寺东侧的峨眉岭,经寺坡径西直下黄河边的蒲津桥,东西两端高差约百余米,蒲州老城正位于坡中央的台地上,因此,先秦时期人们把这座城邑称为蒲坂。古代“坂”通“反”,故蒲坂亦称蒲反。
█蒲州渡口,三川沉石拍摄
█蒲津渡遗址内用于展示的蒲津桥
西汉置蒲反县,王莽改为蒲城县,东汉改为蒲坂县。均为河东郡治所。其后,前赵在蒲坂县置并州,前秦改雍州,北魏改泰州,北周明帝改为蒲州,“取蒲坂为名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移蒲坂县于蒲州东,在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大业三年(607年),蒲坂县并入河东县。
█永济市的蒲园,古陶瓦拍摄
█永济市的蒲园,李向东拍摄
█永济市蒲剧团,这个名称将“永济”与“蒲”集于一身,可谓贯穿古今
唐代的河东县地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天下三都”之要会,这里控黄河漕运总水陆形胜,“扼天下之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之唐开元八年(720年)于此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宋、金、元时期迭置河东郡河中府、蒲州等,治所均在河东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河东县并入蒲州。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为蒲州府,于附郭增置永济县,“永济”县名至此始。
█树立在蒲州鼓楼前的蒲州古城遗址省保碑
█省保已是过去时,如今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已跻身国保之列
█在蒲州遗址出土的唐代夯土城墙,图片转自山西日报
█蒲州古城考古现场
永济县名源于境内的古代水利工程永济渠据记载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正月,州民曾在蒲州城东开凿河渠,导河水以广灌溉,并命名为永济渠,寓意为永久之利。宋代时又继续利用这条渠,把汹涌的黄河水分流入渠,“与水势少杀”,缓解压力,保障蒲津桥不为水毁同时仍可取水溉田,民颇利之。到了明代,蒲州知州许鹏因见城东峨眉岭地势高峻,每逢大雨,水流泻下直灌州城,因此,再开永济渠以为排洪护城之利。进入清代渠道逐渐湮塞。
█一组带有永济名称的地标建筑
█永济客运中心的仿唐建筑
█永济的大西高铁黄河特大桥
永济渠旧址起于蒲州城北,曲经城东,南入涑水河。今蒲州镇的北阎郭、鲁家、寺坡底有一道南北向的水渠,应是明代永济渠的故道。
1912年3月,山西省裁去蒲州府,留永济县。1947年9月,永济县与虞乡县合并为永虞县,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建于两县之间的赵伊镇。1949年,恢复原永济县和虞乡县。1954年,虞乡县与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61年,原永济县与虞乡县再度合并组建成新的永济县。新永济县除将中条山南地区划归芮城县外,还将东张潘侯、夹马口等北部区域划归临猗县。同时又将原临晋县的开张、古城、伍姓等村及原解县的三娄寺、万家庄等村并入,形成今境。1993年,撤县设永济市至今。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县名史话01:长治——永图治世祝长安
县名史话02:晋城——末代晋君此偏安
县名史话03:泽州——彼泽之陂冠雄州
县名史话04:和顺——和顺于德泯恩仇
县名史话05:高平——平川渺渺带高墉
县名史话06:陵川——却望浙水是陵阳
县名史话07:沁水——一派沁河两世名
县名史话08:临猗——故垒西边连猗国
县名史话09:垣曲——七弯连环回还曲
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地址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