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乡土你不知道的洪洞蒲剧和那些影响几
蒲剧,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而得名,当地人通称“乱弹”,也称南路梆子,它与北路梆子、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自古有“蒲剧不过韩信岭”之说(韩信岭以南就是晋南)。
洪洞县是山西第一人囗大县,人们尤爱蒲剧,蒲剧梆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赛神祭祀、喜寿庆典、官衙饮宴,就连殡葬、祭祖也要唱梆子戏。洪洞人爱看戏,凡是大一点的村镇都有戏台,秋后和年下都要请剧团演几场,往往这个村里的戏还没演完,那个村接剧团的人和车就等在后台出口了。老乡们也是一听说哪个村儿要唱戏,夹着小板凳,一大群人相跟着就去了,路再远一点也不怕。
洪洞人爱看戏,更爱办戏,远的不说,就近代而言,在二十年代初,赵城人黑厮就挂起了“庆乐园”戏班的牌子,从各地招收选拔了数十名优秀儿童,打开了娃娃戏。接着,洪洞安乐村也打娃娃戏,这都为洪洞蒲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洪洞县第—高级小学教师组建的的抗日文艺宣传队,以演蒲州梆子为主,为配合抗日宣传,演出了自编现代戏《智杀汉奸李麻子》、《送子上前线》等。年,中共太岳区委招收洪洞一高宣传队大部分文艺骨干,组建了业余剧社,编演过《红娘子》、《劫狱杀家》、《闹渭州》、《林冲破奔》、《取大名》等新编历史剧。不论在人民子弟兵的练兵场和硝烟未散的前线,还是在参军参战、成立人民政府的庆祝集会上,都以富有朝气的蒲剧剧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时有“看了太岳中学的戏,夺取胜利有勇气”、“一口气翻过老爷顶,为看太中《取大名》”等民谚。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戏曲团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业余剧社编创了蒲剧《虐待雇工》、《田七郎打虎》、《霸王别姬》等戏,对宣传、动员群众开展土改反霸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解放后的年元月1日,洪洞县成立了蒲剧团,初名为“洪洞县民声剧团”,团长是郑怀礼。时任山西省省长的洪洞杜戍人王世英知道家乡成立了县级剧团,很高兴,但觉得名字太俗,不能代表洪洞形象,想来想去,只有大槐树才是洪洞的象征,便改名为“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
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一成立,在洪洞县委、县政府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就有可观的阵容,真是人才云集,艺术精湛。著名演员有孙伯友、李宝兰、邢全珏、阎友发、樊铁成、乔祥辉、王元凯、娄来阳等,他们一展雄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演出了《忠义侠》、《王佐断臂》、《十五贯》、《走雪山》、《玉堂春》等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
大槐树蒲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还经常到西山的蒲县、大宁、永和一带唱戏。有一回,剧团在一个山村里唱《明公断》,那台戏中只出现了一个黑花脸包公。戏完了,人们还不走,光在台子下面拍手,剧团也不知道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山里的人,人称“山毛们”,爱看花脸戏,但今晚只出来了一个花脸,他们不过瘾,还想再让出几个花脸,弄得剧团作了难,没有花脸的戏怎么能出花脸呢?剧团一再解释,群众就是不走。这时,郑怀礼团长出现在台子上,给大家说:“你们要多看几个花脸也行,但不能白白出花脸,出一个花脸得多掏二斗棒子。”群众说:“行。”这样,郑团长到了后台,让所有的演员人人都化妆成花脸,穿上戏装,台子上立即出现了三十几个花脸,弄得满台子花里胡骚的,群众虽然多出了六石棒子,可也美美地过了把花脸瘾。
年,临汾行署在临汾城里组织了剧团大会演,把全区各县剧团都叫到临汾会演,而且是唱对台戏,即在一个戏场里,南边一个台子,北边一个台子,群众在下边看,哪边的戏唱得好,群众就涌向哪边。
一天晚上,轮到大槐树剧团与“十三红”剧团(临汾民生剧团)唱对台戏。大槐树剧团演出的剧目是《七夕泪》,演的是牛郎织女的事。“十三红”的剧团演的是《芦花》,讲的是闵德仁休妻,“十三红”扮闵德仁,王秀兰扮李氏,双方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大槐树剧团上台的演员是孙伯友扮牛郎,李保兰扮织女,樊铁成扮王母娘娘。他们争强斗胜,做戏认真到位,唱到王母娘娘用头上的银簪子划“天河”那段悲愤情节时,台上台下共鸣,观众不停地拍手,把那边的观众几乎全都争过来了。散戏后,“十三红”剧团的团长找到郑怀礼团长说:“郑团长,下次可不敢与你们比赛了。”
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从成立到“文革”时,唱红16年,这主要是得力于孙伯友和李宝兰夫妻俩为顶梁柱。
孙伯友(--),工须生,运城县西张耿乡尚义庄人。幼时拜老麻子红为师学戏,15岁入解县胡德功班。因为他勤奋吃苦,三个月后即能表演《芦花》《斩子》《骂殿》《三劈关》《女绑子》《高平关》等戏。抗战爆发后,跟孙广盛门徒奔赴西安演戏,任西安唐风社副社长,年入运城剧团第一队。解放后,于年应邀到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任副团长。他身材魁伟,扮相漂亮,生成一对虎眼,有优良的唱戏天赋。少年期间嗓子好,以唱功戏为主,如《骂关》《渭水河》《斩子》《八件衣》等。青年期间以做功戏为主,如,《黄逼宫〉《出堂邑》《春秋笔》《桑园寄子》等。丁壮期间以坐唱为主,如《舍饭》《陆文龙》《失皇印》。他功底安定、演技谙练,帽翅功、梢子功、马鞭功、髯口功,都享有盛名。他的帽翅功能让帽子上的两朵帽翅在一个向下摇的同时另一个朝上摇,一个向前摇的同时另一个朝后摇,有时一个一动不动,另一个摇,有时一个顺着正转,另一个反转,有时还能两个一起上下摆动,而他的头却一动不动。另外,他头发上有梢子功(甩发),胡子上有髯功,眼睛有眼睛功,肩膀上有担子功,真是“从头到脚都有戏”。他特地长于眼法、指法,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准稳入情,恰到好处。他扮演具体,身材标致,描画人物活活络现,常获满场喝彩。他的戏目甚多,保留戏达余本,古代戏就有20余个,成功的塑造了多个艺术形象,他与运城的阎逢春、临汾的张庆奎、襄汾的段绍虞,并称蒲剧四大须生。
李宝兰,(--),工青衣,新绛县横桥堡人,蒲剧坤伶之一,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李小秃为名丑,父亲李根儿是名老生,舅父李有福是福盛班班主并工青衣,外祖母贾氏,系汾城赫赫闻名的戏剧女活动家。李宝兰出生后,为避世就寄养在外祖母家,从小受到戏曲艺术的陶冶。年因日寇入侵,她随演员20余人赴西安避祸,第一次在西安登台,表演《算粮》中的王宝钏,就获得观众好评。她又拜孙广盛为师,学了《花田错》,拜原筱亭为师,学了《送女》,成为西安剧坛闻名的蒲剧坤伶。年与孙伯友成婚,入新绛剧团,年同孙伯友入洪洞大槐树蒲剧团。她嗓音清脆,唱腔入耳,字正腔圆,保留戏有《算粮》《送女》《白蛇传》《玉堂春》等。她描画人物逼真,富饶感情,她耳朵上有耳坠功,手上有扇子功、水袖功、手帕功,脚上有椅子功、跷功、踢鞋,腰间有扭腰、挪屁股等等,她在豫西,晋南,西安,平凉,兰州等地敷裕盛誉,人们只要一提起李宝兰,便夸奖说:“唱乱弹要数李宝兰,白昼能听五里远。”
大槐树蒲剧团的拿手好戏是《忠义侠》,说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当权,朝臣杜宪被陷身死。其子杜子文学之友风承东,见杜家势败,遂往严府告密,谓杜文学要为父报仇,严嵩派校尉逮捕杜文学发配云南。杜文学仓卒之间,将其妻托付于义弟周仁照管。严府总管严年,见杜妻貌美,唤周仁入府,给予富贵,并以杜文学生死为要挟,迫使周仁献出杜妻。周仁出严府之后,思想极为矛盾,献嫂,则无面目再见义兄,不献嫂,则大祸临头。为了避免杜文学被害,回家后和妻子商议,决定用自己的妻子代替嫂嫂献给严年,周妻毅然同意,代替杜妻怀刃上轿,洞房之夜,谋刺严年未遂,自刺而死。世人不知真情,皆误为周仁献嫂求荣,受尽世人唾骂。悲愤中,周仁到其妻坟前祭奠,悲痛欲绝。世事变化,不久,杜文学立功授职,钩审全案,周仁夫妻的义行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戏中,孙伯友扮周仁,李保兰扮周妻,他们台下是真夫妻,台上演的也是真夫妻,情感极容易入戏,因而戏演得非常逼真到位。当周仁背受责骂、无处鸣冤时,只好到其妻坟前祭奠,诉说衷肠,那种心情可想而知。这时,他用上了梢子功,梢子在他头上前甩、后甩、左甩、右甩、交叉甩、轮圈甩,表现出悲痛欲绝的心情,接着用“二眼子腔”悲愤地唱道:
冷冷雨飕飕风劈头盖脸,只见这荒郊野外霹雳闪电狂风翻卷大雨似箭孤坟冷落,痛我妻玉殒香残。
不料想美鸳鸯顷刻分散,从今后碧落黄泉两杳然。
幼小时青梅竹马无忧患,年纪长心心相印结良缘。
说不尽意切切情温语软,诉衷肠互怜爱誓守百年。
春来时花朝月下共缱绻,夏季里十里荷塘意缠绵。
金风起重九登高极目望远,雪花飘围炉向火心似火燃。
甘淡泊学前贤齐眉举案,成鸳鸯不慕王侯不羡仙。
更难得浊世中一尘不染,志同道合敬忠良恨谗奸。
满腔血满腔爱为忠良奉献,为嫂嫂舍生取义命丧黄泉,我的妻呀。
哭我妻把我的肝肠哭断,哭我妻把我的泪水哭干。
哭我妻只哭得天旋地转,哭我妻只哭得风雨泫然。
天地同我悲,江河泪涟涟,哭不回我的妻随我回家园。
妻呀妻,你停一停来站一站,为丈夫随你到阴曹地府共百年。
嫂嫂身处险境我岂能撒手不管,文学兄被贼害理当伸冤。
那奸佞在台上相庆弹冠,为兄嫂收拾起满腹辛酸。
且待那云开雾散兄凯旋,我必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孙伯友把这场戏演得声情并茂,冤气冲天,观众常说“看了孙伯友的《忠义侠》,浑身有力不知乏”。就连蒲剧名家阎逢春都曾对他说:“师哥,人们说我的回府好,你的哭坟好,我俩应互相学习,优势互补。”
“文革”前,大槐树蒲剧团在孙伯友、李保兰等前辈的精心培养下,造就了一代后起之秀,他们是:冯文良、王希英、李胜保、申桂花、常日友、王芝香、张安香等,他们演技超群,诋柱中流,不但保留了原有的优秀剧目,还演出了《雏凤凌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麟骨床》、《沙家滨》等时代剧目,把大槐树蒲剧团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年,文艺界迎来了春天,大槐树蒲剧又开始焕发精神。
年,为迎接建国三十五周年,临汾地区举行戏曲创作调演活动,大槐树蒲剧的《飞虹塔下》被定为洪洞县的献礼剧目,
洪洞首次公演的大型革命现代蒲剧《飞虹塔下》徐徐拉开帷幕,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呈现在观众面前,好似一幅惊心动魄的生活与艺术再现的历史画卷。剧情说的是年,正值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之际,一天,日寇派兵突然包围了洪洞广胜寺,并派特务获野文仁伪装成东洋和尚进入寺院,胁迫、利诱住持僧人力空,企图夺取我中华民族瑰宝——赵城金藏。与此同时,国民党阎锡山也派某部秘书于佑义利用他与力空和尚的同窗关系,妄图得到赵城金藏,转手倒卖,牟取暴利。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八路军某营教导员贾士娟奉太岳区陈司令之命,巧装改扮为尼姑,打入寺院,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巧妙周旋,争取了力空和尚,一举挫败了日寇和阎匪的阴谋,使赵城金藏安全转移。
大槐树剧团在演出时,演员阵容整齐,精神面貌焕发,他们的表演既有传统艺术的古朴典雅,亦有现代艺术的清新明媚,演员在刻划戏剧人物的思想感情方面,都有一定的深度。薛红旗扮演的力空和尚,老于事故,阅历深广,对佛教颇有造诣。因为国民党对他的心灵创伤,使他看破红尘,避于广胜古刹,意欲了却一生。但从他对待赵城金藏的态度来看,乃是一位有良心的爱国者。他之所以把金藏交给共产党八路军,是在他看透了日寇和阎锡山的阴谋后,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猛然醒悟,才作出的壮举。演员薛红旗很好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特点。女演员刘明爱运用刚柔相济的身段,高亢有力的唱腔,成功的刻划了一个坚韧不拔、智谋善断、文武全才的八路军女教导员贾士娟。
《飞虹塔下》演出后,在晋南一代曾一度引起很大的哄动,仅在临汾一个剧场就连演30个场次,临汾地区把他评为现代戏调演剧本与演出双一等奖,消息很快传到省城文化艺术界,中国戏曲大家马少波先生携夫人李慧中女士观看演出后,题写了“大槐树下听蒲声,卷卷古经注民情,一片佛心护国宝,英雄正气化飞虹”的赞诗,并说:《飞虹塔下》这个戏是一个革命历史剧,也是现代戏,在洪洞广胜寺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斗争事件,你们用蒲剧艺术反映出来是不容易的。我看了以后,第一个印象就是感到题材新颖,不落旧套。这是一出很有基础的好戏,经过加工提高,可以到省城、到北京、到全国各地去云游。来源:洪洞商讯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ny/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