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美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士风醇茂,人文霞蔚。南屏条山,北望峨嵋,东瞻鹾海,西临大河,涑水横贯,山川锦绣。唐多文士,宋多画家,明多官宦,清多艺人。境内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43.5公里,面积平方千米,人口44万。它的版图轮廓呈长方形。如果有人冷不丁地问你:“你知道永济的四个角落在哪里?”许多人可能会答不出。处于对角线两端,四个角落区域的村庄分别是:最西北为张营镇北阳村,最东北为卿头镇张锁村,西南为韩阳镇长旺村(首阳),东南为虞乡镇土乐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细梳理,它们各自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最西北的北阳村
永济的大西北,对岸是陕西省合阳县的黑池镇。北边鸡犬之声相闻的是临猗县的西仪村。有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帮助家乡建设的夹马口提水站也在附近。巍峨的高铁大桥像长虹一样雄踞村南,飞架东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北阳村是黄河流入永济的第一个村庄。
过去的一段时间,因争滩地和临猗人打群架打得很凶,曾经在十年都没有交过公粮。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张营镇围绕舜帝村的周边百姓都非常淳朴和善良,基本上以协调讲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据说有亩土地划给了临猗。
相依相偎的那段黄河,从河津龙门到潼关被称为小北干流,过去是一段宽、浅、乱型河道,河道特征和流势变化多与黄河下游相似,游荡性十分强烈,因而有“黄河小下游”之称,加之在历史上很少治理,灾害十分严重,一度成为有名的“害河”。
人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七十年代黄河水大的时候,河边的人家一年烧的炭和柴火都是从河里捞的,一到黄河涨水,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特别壮观。临猗作家韩振远在他的短篇小说《炭河》里,形象地称黄河为“炭河”,生动地描写了捞炭过程中的大美人情世界。再有就是一些渔民,靠打渔为生。如今,上游水库的修建和河水的倒西,为河边的乡亲空出了大片的滩地,村民们靠着种滩地纷纷发了家。近年来这里受临猗县果业的感染,思想转变大,产业调整快,纷纷栽植葡萄、苹果和柿子,在“双结合”(结合临猗和外地经验)基础上,建立“胡勇葡萄合作社”,每年给村里带来百万元的收入,成为领跑张营的排头兵。
最东北的张锁村
它位于卿头镇北,北接临猗县牛杜的王寮村(村西有著名巨商猗顿墓园),东临盐湖区的金井乡卫褚村,地地道道的三县交界之地,鸡叫一声,三县皆知。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张锁村、务农庄和羊皮庄。猗顿是战国初年魏国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是“史上白手起家暴富第一人”,与陶朱公(范蠡)齐名,而且他“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悯孤怜贫,下有利于民”,得到后世永远的纪念。
张锁村共有8个居民小组,口人,耕地面积亩,传统产业以粮棉为主。自年开始发展大拱棚韭菜种植,目前已发展余亩,基本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这里空气清新,天蓝水清,也许是受古代猗顿发展实业、艰苦创业精神的影响,将大棚韭菜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是远近闻名的“大棚韭菜”村,建立起“绿久久韭菜合作社”,永济电视台几乎每年都要将其作为一个典型,加以宣传,让人羡慕。
最西南的长旺村
它是古蒲州的南大门,当年《西厢记》故事中提到的镇守在此(蒲关,不是蒲津关)的白马将军杜确深受人民爱戴。长旺的背冰也非常独特,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民间社火表演者中,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冰”节目最引人瞩目。
这一民间活动反映了这里黄河汉子耿直粗犷的性格。不论是冰天雪地还是数九寒天,年轻小伙子们总要裸胸露背,背着冰块,敲锣打鼓地游街串巷,民间称其为“亮膘”。
长旺村的村民为什么每年要背冰“亮膘”呢?据说与清代末年太平天国攻打蒲州城有关。但很快就有人质疑,太平军从来就没有来过蒲州。应该说是长旺村民相福录,曾经参加过清军与太平军在茅津的战斗,清军在黄岸设两道火墙,太平军身背冰块,渡河破了火墙,取得胜利。相福录很佩服太平军的英勇,倡导背冰,一直传到今日。
长旺村,北临著名的杨贵妃故里独头村,西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西侯度遗址,人类第一把圣火燃起的地方,南距匼河遗址仅咫尺之遥。商末义士伯夷、叔齐于此隐居,采食薇菜,(《诗经?采薇》篇源于此)这种“薇”,就是野豌豆,田野里比较好找。他们不仅耻于到周朝做官,而且不食周粟,甚至不采周薇,后来饿于首阳山下,气节可嘉。村南曾建有二贤祠,附设首阳书院,现均已毁,仅存有伯夷叔齐的两个大墓塚。
从地理经度上看,这里地处东经度15分(°15′W),也是山西的最西边界。全长公里的涑水河,流过永济城区,一路摇曳,一路奔跑,在长旺村西投入黄河怀抱。
长旺过去种植小麦玉米,由于向阳坡是我市乃至全省麦子成熟收割最早的地区,被称为“三晋第一镰”。村民们利用山地,因地制宜,种植花椒。近几年受芮城县的影响种了少量杭白菊,收获时节,一片花海。不过最大产业要数山杏和芦笋,电视上常常有关于该村产业做大,许多客商来此收购山杏的新闻报道。最近他们有利用黄河湿地,种植千亩莲藕,已经见效。
这里有首阳火车站,每天仅有一对临汾至风陵渡火车停靠,运风高速、小风沿黄公路、同蒲铁路在此并列纵穿过境,属交通咽喉之地。南出长旺便是芮城境内,隔河与陕西大荔县赵渡乡(清末阎敬铭的故乡)相望。
地形地貌为东山西滩,中为狭长丘陵,这里因是中条山的开端,也可以说“中条山以西”,首先得到阳光的照耀,被称为“首阳”,又被称为“龙首”,相传也是舜耕历山(雷首山)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此设首阳乡,是永济17个乡镇中人口最少的乡。年并入韩阳。所以“首阳”作为村名已不复存在,成为地区名称,为我们留下无尽的留恋。这里的历史积淀和地理位置,真是值得大书特书,比较而言,这里是四个角落中人文底蕴和自然景观最丰富的村子。
最东南的土乐村
一看到这个村名,就想起了《诗经》里“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句子。不过那是“乐土”,这是“土乐”。省道侯风线(运蒲旅游路)从村北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东与盐湖区的席张村接壤,是永济的东大门,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永济。土乐是什么形象,永济就是什么形象。
土乐村最自豪的还是出产枣和杏。百年枣树,连片成林。白水蜜杏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个大形圆,皮薄肉厚,质细汁多,味甜醇香,是给皇帝上贡的佳品。每年麦熟季节,沿公路都有一个个卖杏的摊点,宛若洗马村路边卖西瓜、马铺头卖蒜薹一般,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该村的亮点自然要算漏粉条的传统手工艺,远近闻名,永济三中摄影家陈立波专门在永济吧上发了《土乐村手工漏粉条精彩呈现》系列作品,图文并茂,向人们展示了该村红薯粉条加工的真实过程。由于许多村民加入到粟海集团,养鸡业也成为该村致富的新门路。
一方人侍奉一方神。村中保存古庙四座,其中有村南大仙庙和村北的三霄娘娘庙。正月里香火都很旺盛,表达除病保安康和求子生育的愿望。三霄娘娘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由云霄、琼霄及碧霄三个姐妹组成,并持有两大法宝混元金斗与金蛟剪。地处中条山脚,哪能没有水患威胁,所以村东南有一座龙王庙,保佑村民。
土乐村附近有樊公洞村,传说是汉初樊哙斩蛇的地方。相传土乐村南石锥山山洞里,有条“黄花蛇精”,屡施妖术,为害人畜。虞乡县府悬赏除恶。大将樊哙受刘邦派遣,以雄黄呛其喉,斩掉蛇头,为民除害。每天经过土乐与石卫村之间,公路以北,坐北朝南,现代人建立了一个樊官庙,纪念那位伟大的英雄。不过,要说最东南,还有个村叫寇家窑,更靠近山麓,与樊公洞、陶家窑并称三窑。只是寇家窑村子太小,这里没有列入我们的法眼。
历史的魅力在于变化。这四个角落村的地理位置均处于两县过渡地区,天然地引起人们的探寻兴趣,那里的传说和轶闻自然也就格外多。人性最可怜的是,总梦想天边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就开在我们窗前的那朵百合。家门口的这些“美”,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感悟!(作者:傅晋宏)
作者简介:傅晋宏,永济市教育局干部,永济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在工作之余,倾心研究本土文化,写作历史文化散文百余篇,其中《永济,落在人间的天堂》《曾经蒲州去又来》在《运城日报》《黄河晨报》发表,产生一定影响。
---消息转自永济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qs/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