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群丨永济首阳古中国文明印记与传承之
▲永济首阳山伯夷叔齐墓
首阳:古中国文明印记与传承之地
访首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创民
文/张建群
家乡永济有座首阳山,还有个首阳乡。后来合并乡镇,首阳合至韩阳了,但是首阳山还在。似乎关于首阳,所知仅至于此。上学后得知,商周时期,孤竹国王的两个王子伯夷、叔齐都不愿当王,互相推让,最后都远走他乡,是大大的君子,令人敬仰。后来两个人因为周用武力灭商汤,用当时的眼光看,觉得不忠不义,以暴制暴,也不够仁慈,所以避至首阳山上,且为了表示自己对商的忠诚,二人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有一个老妪看到两位王子吃山上的野菜,都很瘦弱,大约想劝二人还是吃点东西好,便说:“你们不食周粟,可你们不知道,现在天下归周,连这山上的野菜和野草也是周朝的呀!”二位王子一听,想想老人说得有道理,从此绝食而亡。
两位王子去世后,周王念他们二人的忠义贤德,便为二人建起了大墓,每到节庆还派专人祭祀。直到今天,首阳山上还有大大的两个墓冢。几千年过去了,这大冢依然在风雨中屹立,而且据永济当地人介绍,无论春夏秋冬,墓冢上的草总是黄色的,与近旁平地上绿色的草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称奇。
首阳乡没有了,只余下了首阳山,还有二贤大冢,好像山上还有个二贤祠,关于首阳似乎就这么些痕迹,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二位王子的忠义悲歌。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挡,二位王子不食周粟,最后连周草也不吃,活活饿死,以他们自己特别的方式为信念注释。好像感天动地,用今人的目光来看,却好像也有些“迂”,少了些与时俱进的意义。
但是,首阳竟然成立了首阳文化研究会。会长是家乡首阳、后在河北工作的文化学者王创民。首阳山是有些故事,包括夷齐,包括贵妃故里首阳山独头村。附近好像还有尧王台什么的,即便这样,要独立称文化也是需要有些证据与底气的。
11月18日,回乡探亲的首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创民先生恰巧来运城,记者采访了他,试图解读首阳文化真正的内涵与精髓,以及它在构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意义。
▲王创民先生近影张建群摄
一故乡永济首阳
王创民先生年10月生于永济。17岁离开家乡永济首阳从军,后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共发表和出版各类著述余万字。年他的文集七卷本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包括《红色血脉》《红色寻踪》《红色征程》《红色恋情》《红色婚缘》《红色戍卫》《红色英雄》。王先生文笔流畅优美,真实记录与再现了红色文化人物的点点滴滴,令人赞叹。
由部队转业至河北省公安厅后,他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凝眸故乡的首阳文化。当然,他对首阳文化的研究与热爱,源自他的祖父。
▲永济抗日志士王彦萍
王创民的祖父王彦萍先生是我党早期地下党员,在抗日战争中被日伪军杀害。当时与祖父一同遇难的还有王创民的奶奶,两个未成年的姑姑,以及祖父的一个通信兵。五条鲜活的人命刹那间血染首阳山,是王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心头的痛。令人叹惜的是,王彦萍先生牺牲时年仅38岁,他的妻子也是三十多岁,两个女儿,一个年仅16岁,一个刚生下来尚未满月,通信兵当时仅17岁。
多年中,正是在找寻祖父为国捐躯的种种史料中,王创民发现了首阳文化的博大,发现首阳山的伟大,发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精神,原来还与首阳山同在,与首阳人同在,与日月同辉。
如果没有首阳文化对于道义的弘扬,祖父王彦萍不会义无反顾地杀日寇保家乡,英勇为国捐躯;如果没有首阳文化中的坚忍顽强,曾祖母不会在中年丧子,失亲,受到沉重打击后,又含泪养育儿孙,活到99岁高龄无疾而终。
如果没有首阳文化的浸润,王创民兄妹七人,不会一个个通过奋斗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且一直想着怎样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想着如何将首阳文化发扬光大,滋养浸润更多的人。
当年,王创民的祖父在太原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故乡,就在首阳书院里教书。日本鬼子侵华后,书院被毁,他无奈上山抗日,曾经英勇地烧掉了一辆日本鬼子的卡车,因而被日本鬼子痛恨,必愈除之而后快,最终残忍地将他杀害。
那么首阳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历史遗存有哪些?在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永济首阳山伯夷叔齐墓
二灿烂历史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据王会长介绍,这里的首山即首阳山。首阳山其实是中条山脉最西端的部分,而中条山自古产铜,至今还有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以产铜著名。铸的宝鼎放在万荣,原来万荣有一个乡名宝鼎,后因为当地人方言的原因,鼎井同音,加之鼎字书写繁琐,因而演变成今天的宝井乡。有不少学者呼吁应该恢复古称宝鼎。当然,如今王创民会长也呼吁将他的故乡长旺村改回旧称首阳村,在地名中对首阳文化进行传承。
首阳山与黄帝有关,说它是古中国的印迹,看来此言不虚。史书上还有五老即五帝游首山的记载,也有秦始皇过首山的记载,还有汉武帝建首山宫的记载,唐宋元各代的皇帝也分别有巡幸首山的记载。据王创民考证,最令人振奋的记载是:周文王以将军礼将伯夷、叔齐二贤葬于首山。也就是说,伯夷、叔齐二位先贤,虽然叩马劝谏周王不要武力讨伐商君未果,也因为不食周粟,上首山采薇而食,最终连薇也放弃了,活活饿死在首山上,失去了生命,但被二贤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道义流传下来了。正所谓生命已逝,道义永恒,且激励着后来的一代代华夏儿女为道义而生,为道德而坚守。
▲宋李唐采薇图
▲薇菜,野豌豆
关于夷齐的行状与操守,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荀子评价: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民间大众称其为和合二仙。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称赞夷齐的文章不计其数。孟子对夷齐评价道:“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抚今追昔,相信如果今人也能够把道义看得高于一切,那么“四风”问题会遏止,贪污腐败现象会绝迹,有担当敢作为也会成为共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三丰富文明遗存
据王创民会长介绍,如今在首阳,还有不少于10处的文化遗存,其中有古城墙。运城市地方志办原主任景惠西先生当年考察首阳文化,看到古老的城墙遗址时,感慨道,这里是原汁原味的古中国地貌,是原生态的,没有受过任何人为破坏,真的是太珍贵了。国家有关文物专家来永济考察首阳文化,看到古城墙时也很震撼,初步认定,城墙最晚也是汉代的,距今有两千多年了。
除了古城墙外,首阳文化遗存还有夷齐墓冢、夷齐庙(也称夷齐祠)。还有古官道、古蒲关;有尧王巷,有禹王庙、龙王庙,有雷泽、马趵泉。可以说,首阳附近的古中国文化印记举目俯拾皆是,令人惊叹。
核心区域的文化遗存不少,周边的古中国遗存也很是显赫。首阳向东3公里便是人类在万年前最早用火的西侯度遗址。首阳向南6公里,是黄帝重臣风后陵墓所在地——风陵渡。首阳向西南1公里处,是60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的匼河村。首阳还有50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的寨坡遗址。首阳以北是40万年前便有人类生活的独头村遗址。当然,这里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杨贵妃故里。在首阳村北两公里处有上源头村,这里也有不少历史发现,而且村名颇有古意,源头,是水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永济首阳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
四叫响道义文化
王会长说,首阳文化的精髓其实就是道义文化,是把道义看得高于生命的文化,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比如文明、和谐、爱国、友善等理念,与两三千年前夷齐倡导的理念一脉相承,同祖同宗。
首阳是先贤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土地、风、阳光、空气、一草一木中都有先贤的气息与影响。这里民风淳朴,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国家、敬奉尊长的传统。这里是山西最西南的一个村庄,与陕西隔河相望,有着不少地缘上的传奇与故事。
这里表里山河,最早的国道从此通过。这里有黄河沙子饼,有闻名遐迩的大蒸馍,还有夷齐数千年前吃过的、《诗经》中传唱过的野菜、苦菜,不仅营养着人们的身体,也滋养着人们的精神。
据王创民会长考察,目前,在首阳文化的挖掘上,我们至少有三篇文章可做。其一,将首阳一带开发为古中国文明旅游体验地,将史书中记载的首山、雷泽、河滨等地重标再现,让人们对古中国可触、可摸、可感,从而思接千载、追仰前贤,完成肉体与精神上的远足与洗礼。其二,这里可以举办首阳文化国际论坛,将全国有志于研究首阳文化的学者请来,共襄盛举,还原首阳文化的博大精深,重现首阳文化巨大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其三,首阳还可以开辟为美丽乡村游的目的地,让人们在秦晋之间的古村庄里,享受山高水长、面甜麦香的幸福与安宁。目前,我市各级各部门正在为实现“三市一中心”的建设而努力奋斗,在文化旅游名市的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首阳古中国文化一笔,将会为文化旅游名市增添应有的分量和内涵。
嗨!大家好!河东楹联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