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都竟然不在蒲坂,原来在洪洞
舜都在蒲坂,蒲坂就是永济,这似乎已成为学术界较为认同的一种说法。
不过
蔺长旺先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舜都蒲坂就是永济”这一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另外,
蔺长旺先生认为,舜出生之地“姚墟”和舜居住之地“妫(guī)汭(ruì)”就在历山之下的舜岭,简言之“姚墟舜居”之地在今之历山下的洪洞万安。您怎么看呢?
先别急,且听
蔺长旺先生怎么说?有没有道理,咱用资料来说话
凡事都得有理有据,单靠长篇大论是不行的,得脚踏实地。
这不,
蔺长旺先生特意找来了一些典籍文献来支撑他的论点,也供大家参考:1、《尚书》记载:“舜生姚墟”。2、《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居妫汭。”3、《尧典》记载,“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4、《孔传》:“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于所居妫水之汭,使行妇道于虞氏”。5、皇甫谧云:蒲坂,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6、《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7、《帝王世纪》载:“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从上述典籍记载,我们至少可以明了的获得以下几条重要的信息:
1、舜出生在姚墟,亦称妫墟。
2、居住在妫汭,即居住在妫水之汭。汭[ruì]是指妫水隈曲之处。陆德明释文:汭,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杜预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汭。
3、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嫔于妫汭的虞舜。
4、舜都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
传说不仅是传说,它是有根据的
历山(此文中所涉“历山”为洪洞境内历山)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与典籍记载和传说的高度吻合。
经查地图,在历山地区确有一条现今依旧存在但濒临干枯的古河道存在,即妫水。据《洪洞县志卷17文艺志》载,明参政刘应时著有著名诗文:
杨城西望藐仙山,生长英皇在此间。
一去潇湘云飘渺,独留妫汭水潺湲。
仪型自稔当年化,魂梦宁知几岁还?
肠断苍梧望夫石,至今修竹泪痕斑。
由诗文可知,在明代时当地人们就认为英皇生活在姑射山下,且此地有妫汭和妫水存在。据当地百姓记忆,实际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妫水流量还是很大的。
此外还有妫汭沟、舜岭、国家堡、聊天洞、蟒缠井、韩家庄(后妈)、姚墟(东姚头、西姚头)和姚墒院等与上述典籍记载相关的地名存在。特别是今之万安镇恰位于妫水隈曲之处,即水之内也;而不像其他地方所谓的“妫汭”,或是有妫而无汭者,或是都为水者。
从该地区这些具有文化内涵之地名来看,恐并非偶然或是巧合。
百度地图标注的妫水和万安
流入汾水的妫水
妫水流域之北段
妫水流域之南段
36万平米的万安遗址分布区域(据中国文物地图集绘制)
舜很有可能住在这里
从尧王访贤得舜始,到舜代天子至有20年之久,舜代天子又有8年时间,之后尧作古舜服丧三年后,舜施政25年。从舜参政、施政的50多年时间来看,其地位的变化将会导致其居住地的变化。
笔者认为至少在舜协政的20年里他是居住在妫汭的,代天子的8年居住在妫汭的可能性也很大,但继位(尧禅让)后居住在陶寺尧都是可能的。估计典籍记载“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谨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的时间,应发生在舜就天子位之前夕。
《五帝本纪》云:帝舜当初“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说舜在代天子位的8年里,就居住在妫汭,此时此地已有“都”之名讳。那么,这里的地名“国家堡”之存在也就具有了十分的合理性。
至于竹书记载的“作游宫与陶”恐与陶寺早期小城的始建相关,而陶寺中期的建设恐与舜继位的事件相关。
尧舜禹三者都在世时,即在他们共存的年代里,长达67年之久的治水工程是件头等大事,尧命共工和崇伯鲧治水50年不克,虞舜协政后大禹治水13载功成。可见虞舜在这个时期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之角色和地位。
尧舜禹时期的洪水治理
考古文化的重要佐证
龙山陶寺型文化遗存在历山地区的分布
考古文化一般以发现遗存的地名来命名该文化,因相当于尧舜时期的考古文化最早在龙山发现,所以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统称龙山文化。尽管陶寺文化的发现晚于龙山文化的发现,但要强调的是龙山文化陶寺型实际上是尧舜时期龙山文化的核心文化,或是主体的龙山文化。笔者认为这一概念至关重要。
历山周边16处、万平米的龙山时期陶寺型考古文化遗存,是对洪洞万安、历山地区很有可能是“姚墟舜居”之地的重要佐证。经初步概略统计,这一考古文化几乎覆盖了整个临汾盆地与周边地区。
另外,此“姚墟舜居”之地与尧都平阳陶寺遗址的相关性也极为明显,二者间的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
“历山”和其东北部霍山下的“观堆”,这些从名讳上似乎与天文有关的地方,很可能是昔日尧舜时期陶寺观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笔者尚未对观堆进行实地勘察,但其周边丰厚的陶寺型文化遗存的客观存在,预示着观堆那里很可能会隐藏着重要的信息等待着人们去揭示。
历山、万安与辛村的地理位置
陶寺古观象台系统构成猜想
可能与陶寺观象台具有相关性的地理坐标
民俗是历史文明基因的传承
◆洪洞万安一代的村落,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四月二十八日百姓都会自发的进行接姑姑、迎娘娘的大型民俗活动,据说这一活动已经传承数千年而未中断;
◆这里流行的宴席“重八席”,据说是“重华席”的谐音;
◆这个锣鼓之乡的锣鼓曲牌中有一曲叫做“投唐”曲牌,说是尧王访贤得舜,虞舜部落归唐的庆典之曲。
这些在全国诸多虞舜文化遗存分布地区中是独一无二的,毋庸置言,它是历史的身影,是对历史文明基因的传承。
何地是蒲坂
“舜都蒲坂”,何地是蒲坂?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在晋南地区,有两处地地名与“蒲”字相关。
一是临汾地区的蒲县。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伊子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伊子的故事。《蒲衣子》云:蒲伊子者,舜时贤人也。年八岁而舜师之
二是运城地区的永济。永济古称蒲坂,西汉置蒲反县,王莽改为蒲城县,东汉改为蒲坂县。均为河东郡治所。隋开皇十六年(年),移蒲坂县于蒲州东,在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大业三年(年),蒲坂县并入河东县。隋大业初废,故治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
迄今为止,史学界普遍认为“舜都蒲坂”之地,就在运城地区的永济。但笔者对此略有疑问:
1、尧禅位于舜,尧舜关系密切,既然永济一带是舜都之蒲坂,那么从考古文化遗存来看,永济地区必然多多少少会存在尧时期的陶寺型文化的遗存,但答案是否定的。
永济乃至整个运城地区庙底沟文化亦即相当于黄帝时期的文化遗存,确实是比较丰厚的。但尧舜时期典型的龙山文化陶寺型亦即当时龙山文化的核心文化,在这里却不存在。这里只有龙山三里桥文化遗存的存在,且分布也并非很广。
永济地区龙山三里桥文化遗存分布
2、再者,从较大范围的地理地势来看,二者相比,历山与万安有蒲有坂;而永济则是有蒲无坂。这个勿需多言,看看地图自然知晓。
历山、万安之蒲坂(舜岭)
蒲州之蒲坂
一年前我的老朋友周文洁先生广征博引撰文数十万字,提出了与史学界主流相悖的观点:“舜都万安”,闻之惊愕,然细心拜读其文章,也觉得甚有道理,于是几经思考便有了此拙文落笔,作为民间史学爱好者,写起文章海阔天空恐是一种通病,尚有不妥敬请赐教,当不胜感激。
本文转自“尧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