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永济晋商的源头在蒲州
无论您在哪里、无论您走多远、飞多高,只要您的根在永济, 王崇古的父亲名叫王瑶,张四维的父亲名叫张允龄,当时都是响当当的的“商业巨擘”。受其影响,这舅甥二人虽为京官,但满骨子里都沁透着商人的血液。“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尤其是俺答部对明朝北部侵扰日炽。而明朝对付蒙古部落的基本国策实行经济封锁。王崇古虽为边将,但有着高远的政治远见,出任宣、大、山西总督时,从未忽视对边境引聚成患问题的战略思考。他分析,蒙古之所以把京畿屏障山西作为“跑马场”,归根结底还是迫于生计。这个长期游弋于大漠荒原上的民族,日常生活必需品主要凭借内地输入,而明朝立国之后不仅在边境筑起了高墙,同时又紧关住了中原物资外流的大门。蒙古被扼住了喉咙,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就要以武力进行争夺和剽掠。蒙古屡为边患,弄得明朝政府疲惫不堪。王崇古深切地意识到,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停止对蒙古的经济封锁;要实现边境的和平安定,就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外交政策。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封贡互市。
当然,王崇古心里也明白,眼下要彻底改变明王朝对蒙古的锁国政策,比撼山还难。毕竟这一既定国策已执行了二百余年。息鼓罢兵,化敌为友,开关通商,封贡互市,皇帝能接受吗?朝臣能容忍吗?王崇古感到压力所在,阻力所在,他急切期盼能有一个契机,一个能足以说服皇帝朝臣的大好时机。
公元年,大明隆庆四年,发生在蒙古俺答部的“把汉那吉事件”戏剧性的让王崇古逮住了机会。
引发这一事件的,跟一位美女有关。这位美女名叫三娘子,是蒙古未来的大汗把汉那吉的表妹,俺答汗是她的外祖父。把汉那吉早有妻室,但感情不和,就与这个表妹产生了爱意。实不想,俺答汗,即把汉那吉的祖父,竟夺人之美,将外孙女占为己有。把汉那吉咽不下这口气,就带着妻子及心腹十余人趁夜来在大同城下,要投奔大明。事发突然,让坐镇大同的王崇古感到意外和吃惊。略作一番静气,他还是将把汉那吉一行迎进了城内。他潜意识地认定,天赐的良机来了。
王崇古对待把汉那吉“慰藉至甚”,让俺答气急败坏,就纠集兵马向大同开进。俺答的举动,正中王崇古下怀。精明的王崇古便以此为筹码,与之展开国际对话。同时,与大同巡抚方逢时联名向朝廷奏请“封贡互市”策略。听说要与死敌握手和好建立友谊,满朝文武即刻开了锅。“奏至,朝议纷然,御使饶仁侃、武尚贤、叶梦熊皆言敌情叵测。……兵部尚书郭乾不能决。”(《明史》卷二二二,列传第一一0)好在朝臣中大有代表商人利益者,或者说是受商业经济诱惑被商人收买者。作为王崇古外甥,张四维这时候就站了出来,不仅公开表示支持,而且积极游说、奔走呼号,为促成此事甚至打通了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的门路。“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能决,(张)四维为交关于(高)拱,款事遂成。”(《明史》卷二一九,列传第一0七)有了朝廷要员的鼎力支持,求和派占了上风,就连隆庆皇帝也表示认可。隆庆五年()三月,朝廷诏发廷议结果:定国公徐文璧、侍郎张四维等22人认为可与俺答议和互市;英国公张溶、尚书张守直等17人认为不可;尚书朱衡等5人认为只可封贡,不可互市。就这样,在多数臣工持赞成票的前提下明蒙议和之事达成协议: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封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指挥使”;俺答执缚赵全(汉奸)余党交于明朝处置;双方每年在大同、宣府、偏关长城以外开设一次马市。
封贡互市的成功推行,熄灭了明朝边境持续二百年之久的战火。之后,王崇古是精明人干精明事,广招商贩,听命贸易。大同、宣府、偏关三镇,俨然明朝政府设立的“经济特区”。“大同杀虎堡……汉夷贸易,蚁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骑。”(《明实录》卷五五八)各地商帮蜂拥而至,各种物资诸如盐茶、绢帛八路汇聚,景象甚是繁荣。山西商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蒲州商人堪称“执牛耳”。“(张)四维父(张允龄)盐长芦,累资数十百万,而(王)崇古盐在河东,相互控二方利。”(明·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卷七)明朝最大的盐场——长芦,被张四维家族垄断。明朝最精美的产盐地——解盐,被王崇古家族把持。“官商”队伍的茁壮,致使边境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政治和军事上的长久稳定也随之而来。王崇古因此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
然而事隔不久,反对封贡互市的主战派就揪住了王崇古、张四维的把柄。河东巡盐御使鄗永春上奏曰:“(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见《明史》卷二一九,列传第一0七)奏折毫无避讳,将张四维、王崇古指为“势要”,将四维父、崇古兄(王崇义)指为“大商”,要求“治罪崇古,而罢四维”。其罪完全可以置人于死地,风光一时的舅甥二人不得不做出辞官归隐的选择。他们回到蒲州后,王崇古再没出山,张四维则逢年过节不惜重金讨好时任首辅张居正,及慈圣太后(李彩凤)之父李伟,以期重返政坛。“张居正当国,(张四维)复移籍归。四维家素封,岁时馈问(张)居正不绝。武清伯李伟,慈圣太后父也,故籍山西,四维结为援。”(《明史》卷二一九,列传第一0七)万历二年(),渴望权力的张四维终于东山再起。次年,在张居正的极力推荐下,张四维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赞机密事务。当时,万历皇帝年幼,朝廷一切政事都有张居正裁决,而张四维也只是谨慎侍奉于他,对政事常常不置可否。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韬光养晦的张四维终于登上首辅宝座。他在掌握大政期间,废行张居正改革方案,打击张居正余党,严惩司礼太监冯保,启用受压制的官员,举动犹如暴风骤雨,有力地稳固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在获得舆论和新贵赞誉下,张四维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久又被加封为少师,授中极殿大学士。在政治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张四维建议皇帝一扫“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力行商业与农业同步发展政策。既而,商人的地位史无前例地得到提高,山西尤其是蒲州商人则备受礼遇,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更为积极踊跃,轰轰烈烈。张、王两大家族自然不必多说,就蒲州盐商沈廷珍、范世逵,以及与蒲州一河之隔的同州(今陕西大荔县)马自强官商家族而言,因与张、王家族结有姻亲关系,都成为商业大贾,让人为之侧目。蒲州这期间“富庶尤甚,商贾争趋”,俨然“商业大都会”。《蒲州府志》记:“明中世萃而居者,巷陌常满,既多仕宦,甲宅连云,楼台崔巍,高接睥睨。南郭以外,别墅幽营,贵家池馆,绮带霞映,关城所聚,货别队分,百贾骈辏。河东(即山西)诸郡,此为其最。”当时全国规模以上商业城市共有33座,山西太原、平阳及蒲州就耀居其中。而蒲州商业之盛,当为山西之最。
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王崇古力行的“封贡互市”以及张四维担任阁臣一改重农轻商的发展理念,成为了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最强劲的动力。蒲州,也因之成为了晋商的摇篮。
——蒲州,——蒲州人,实在是晋商的源头。
(来源:文博永济作者:杨孟冬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永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永济老乡点下面
↓↓↓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bk/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