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枢纽龙亭埠皇恩最重永济桥宿迁市湖
编者按在全市上下着力抓好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建设的今天,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宿迁市湖滨新区井头乡作为运河沿岸的古老乡镇,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辖区范围内,有肇始于春秋时期的井头文化遗址,也有秦汉时期贯通南北的官马大道“青齐要路”;明代末年,史可法率领抗清将士在这里阻击清兵南下,留下了著名的拦马河;清代康熙年间,靳辅开凿六塘河、中运河,使井头成为千里运河上重要的水利枢纽。康熙在这里留下纪恩亭和五花桥美丽的传说,乾隆帝在这里为永济桥与六塘河留下大量诗篇。井头和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可谓息息相关,研究和挖掘井头乡境内历史发展和变迁,可谓是宿迁市运河文化研究大文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代皇帝康熙和乾隆各自六下江南,往返经过宿迁二十四次,要问这两位皇帝对于宿迁什么地方最为重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个地方既不是乾隆五次留诗的皂河龙王庙行宫,也不是清帝多次驻跸的顺河集行宫,而是距离宿迁城区咫尺之遥的井头乡。
从康熙第一次南巡,当时的河道总督大臣靳辅在井头疏浚六塘河、修建五花桥开始,康熙两次赐御诗给靳辅;到乾隆每一次经过井头,銮驾停歇,巡视六塘河、永济桥和骆马湖,留下了关于骆马湖、六塘河、中运河、永济桥等大量诗篇,尤其是永济桥,乾隆先后题写《渡永济桥》《渡永济桥作歌》系列六首长诗,加上历次题咏六塘河的诗歌,康熙和乾隆祖孙二人先后为井头一带作了近二十首御诗,因此,同治《徐州府志》中记载,“宿迁控据冲衢,翠华所驻,纪以宸藻,万禩蒙庥,其最著者,曰永济桥也”。就是说,宿迁作为清朝皇帝南巡的必经之地,皇上曾在此题过很多御诗,但是,蒙受皇帝恩泽最盛、皇上题诗最多的就是井头的永济桥。
康熙年间《运河图(局部)》红圈处为五花桥和西宁桥
一漕运枢纽,河工要防
井头一带之所以受到清廷如此重视,源于此地处于河道关节重地,南宋以后,黄河夺泗入淮,黄河河道成为漕运主航道,而黄河在宿迁城西北和骆马湖相连,每遇黄河泛滥或沂蒙山洪爆发,骆马湖与黄河连成一片,洪水被马陵山阻挡,无法下泄,往往造成漕运梗阻,酿成地方水患。因此,历代王朝都有凿断马陵山岭,让洪水东泄的动议,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凿山计划一直没有实施。到明朝末年,清兵逼近宿迁,史可法授意宿迁守将倪鸾,凿断马陵山麓,一则利于骆马湖积潦东泄;另一方面,亦可以此作为天险,阻挡清兵南进。康熙年间《宿迁县志》记载:“崇祯末,宿迁为江南重镇,当事者凿断马陵山脊,引水东注,达于侍丘湖,命曰拦马河,伐木树栅,为固圉计”。文中记载,其在拦马河边砍伐树木兴建栅栏,长达数里,意欲以此作为御敌屏障,井头村原有名叫“小栅子”的自然村落,即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遗存。但树木做成的栅栏在满清铁骑长驱直入之下,可谓不堪一击,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就被清兵击破,顺治二年,宿迁全境便被清军占领。
入清以后,满清统治者更加重视漕运及河道治理,为了保障漕运安全,清朝政府刚刚入关就马上开始进行骆马湖分洪泄洪的工程,多次疏浚拦马河与骆马湖湖口。从骆马湖流出的洪水,通过拦马河下泄进入县东湖,但县东湖区域并不大,对于减轻骆马湖承接的沂蒙山洪涝的作用有限。康熙年间,为了更好地调控骆马湖的蓄水量,河道总督靳辅将骆马湖北岸的拦马河,作为骆马湖蓄水泄洪的重点工程。经上奏朝廷批准以后,靳辅动用了淮安府、邳州、徐州等附近各州县的民夫,从井头西的骆马湖拦马河口处开始,挑挖了一条工程浩大的泄洪河道。他在原有的拦马河上修建了六座减水坝,坝下挑引河,引水流向东南,经沭阳、桃源、清河(今淮安市市区)、安东(今涟水)、海州,流入黄海。《宿迁县志》记载:这六座水坝,每座水坝宽十八丈六尺,水坝之间设有矶心闸洞,洞宽一丈八尺。每一个水坝都可以关闭、开启,以此控制流出水量,保证骆马湖的水量可以济运。靳辅还利用宿迁之东的硕项湖和桑墟湖,南北挑河,使这两条河与减水坝下已经冲击成为深塘的拦马河相连通,通称六塘河。后世将宿迁到清河的河道称为总六塘河,清河境内到海州的河道又分南六塘河、北六塘河,使骆马湖中承受的黄河以及沂蒙山洪水通过六塘河,下接盐河,经过灌口流入大海。
《宿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南巡阅河,靳辅因坝建桥,在东南者曰东奠、曰德远、曰镇宣,在西北者曰西宁、曰澄泓、曰锡成。俗名五花桥”。可见,这座五花桥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接康熙南巡途径宿迁而兴建的。五花桥由建在六塘河水坝之间的六座桥共同构成,分为处于东南方向的东奠桥、德远桥、镇宣桥,处于西北方向的西宁桥、澄泓桥、锡成桥,六座桥连为一体,全长丈,工艺精巧,气象宏伟,远观犹如出水莲花婀娜多姿,此桥建成后,靳辅予以起名为“惠政桥”,但民间百姓因为此桥造型别致,都称之为五花桥。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南巡,从山东郯城陆路而来,到五花桥上,对此桥赞不绝口,盘桓良久,询问靳辅:“这拦马河减坝的水,减往何处?”。靳辅回奏:“这水由县东湖从沭阳海州一带入海”(引自《靳文襄公治河书》)。
中运河开凿早期,宿迁城西北的骆马湖口成为沟通黄河、骆马湖的重要通道,靳辅开凿中运河以后,运河横贯连支河,两条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因此,此河又名为十字河,连支河向东又和拦马河相通,大河运道,加上马陵山穿插其间,使井头附近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水利枢纽所在。靳辅开凿中运河通到井头附近时,将东三坝作为运河河道,西三坝有两座在拦马河南岸,使原来减泄的骆马湖水进入中河济运,另外一坝下泄多余的湖水。使拦马河六坝成为宿迁境内最大的几条河流交汇之处,也使得五花桥成为宿迁历史上最早的水利枢纽控制工程。
康熙第二次南巡的时候,靳辅因为被朝臣参奏,已经被免除职务,但康熙仍然让他随跸,跟着康熙沿着巡视黄河、中运河、骆马湖堤防、河工,康熙从井头五花桥一直巡视到支河口,在黄河岸边,他席地而坐,展开河图,查对黄运工程。就发现的问题和靳辅以及现任河督王新命、尚书图纳、左都御史马齐等反复磋商、研讨,尤其对于井头境内的骆马湖出口拦马河、减水坝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jji/1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