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三河地区水利灌溉的发展

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314/4591208.html

三河地区是指唐代的河东道、河南道以及河北道的南部地区,亦即古代泛称的中原地区。这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历史悠长,水利发达。唐代对东南的依赖程度虽然与日俱增,但三河地区的地位并未很快下降。唐朝前期,三河地区仍是封建皇朝的重要财赋之区。因此,其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作为京畿的地区。

一、河东道的水利灌溉

河东道的范围包括今山西全省和河北省西北的部分地区,西邻关中地区,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的基地,也是唐代的重要农业地区之一。

太原是李渊父子起兵的发祥地,又是唐朝的北藩重镇,号称北都。唐朝开国之初,即于武德间(公元-年)“屯田太原”,“岁收粟十万斛”。太原附近有历史上久享盛名的引晋灌溉工程,屯田中不会不加以利用。唐代晋水灌区的渠系工程依然完好无损,继续发挥着灌溉作用。

除了引晋水灌溉外,唐代在太原府还兴建了许多灌溉工程。如贞观中,榆次县令孙湛常主持兴修了引洞涡水灌溉工程。武德二年(公元年)汾州刺史萧颉在文水县(今文水县东)西10里,修常渠,引文水溉田。贞观三年(公元年)又在文水县西北20里修栅城渠,引文谷水,溉田数百顷。太原以南的晋州水利灌溉也很发达,尤以临汾的高梁堰灌区和龙祠泉、霍泉灌区为最著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中临汾县(今山西临汾市)东北10里筑高梁堰,引高梁水溉田,渠水又引入百金泊,形成渠塘串联的形式。贞观十三年高梁堰为洪水冲坏。

永徽二年(公元年),由刺史李宽主持在县25里建夏柴堰,改引潏水溉田;其时陶善鼎复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唐贞观年间,在尉迟恭督率下开凿南横渠和北磨河两条输水干渠,各长30里3。后代又陆续修了16条支渠,浇灌临汾、襄陵两县田数百顷。霍泉出于赵城县(今洪洞县北赵城)东北20里的霍山南麓广胜寺下。贞观时于泉源下流百步许分水,修南北两渠。北霍渠渠口宽1丈6尺1寸,得水7分,溉赵城县24村田共余顷;南霍渠渠口宽6尺9寸,得水3分,溉赵城县4村及洪洞县9村田共69余顷D。龙祠泉、霍泉至今仍有灌溉之利。

绛州的灌溉事业在唐代也有很大的发展。唐永徽元年(公元年),曲沃县(今曲沃县东北)令崔翳在县东北35里,又修新绛渠,“引)古堆水溉田百余顷”。古堆水即溢水。仪凤二年(公元年),闻喜县(今闻喜县东北)修沙渠,引中条山水,灌溉沫水南岸的农田。特别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年),由绛州刺史韦武兴修了引汾灌区,“灌田万三千余顷”,成为当时罕见的犬型引水灌溉工程,对绛州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惜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不得详其工程结构和布置。

蒲州有著名的潢泉灌溉。《水经注·河水四》里就有利用汾阴(今山西荣河地方)潢泉种稻的记录。贞观十七年(公元年)由刺史薛万彻主持在虞乡县(今永济县东)修谏水渠,从闻喜县境引沫水至临晋(今山西临猗县西),在贞观年间(公元-年),由县令长孙恕主持,在龙门县(今河津县)筑有瓜谷山堰、十石坎渠、马鞍坞渠等工程,“溉田良沃,亩收十石”。

由于水利灌溉的发展,河东地区农作物产量得以提高,成为富饶的粮产区。开元二年(公元年),设置龙门仓,收贮河东之谷,就近供应京师,以省关东漕运。

二、河南道的水利灌溉

河南道辖有今山东、河南两省黄河故道以南(唐、白河流域除外)和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的地区,是唐代东都洛阳所在地。汉魏以来,这个地区相继兴修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因而成为仅次于关中的一个重要农业经济区。但在隋末战争中,这个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自伊洛之东,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唐朝建立之后,为了改变河南道的衰败状况,对陂塘渠堰工程进行了广泛的修治。据不完全统计,有唐一代,河南道见于记载的修治的工程共32项(详见附表),其中29项是在前期施工的。这些灌溉工程分布在汝、蔡、汴、虢、陈、颍、濠、宿、兖、沂、青、海等12个州,引黄河和准,汝、汴、颍、伊、洛等水为农业生产服务,

观省陂灌区位于汴州陈留县(今河南陈留),贞观十年(公元年)修,引水溉田百顷牌湖灌区位于宿州苻离县(今安徽宿县北)东北90里,隋时兴修,显庆(公元-年)中复修,灌田余顷。椒陂塘灌区位于颍州汝阴县(今安徼阜阳县)南35里,永徽(公元-年)中修,引润水溉田顷。此外位于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县)西北里的大崇陂、80里的鸡陂、60里的黄陂、东北80里的湄陂,均废于隋末,唐代修复后,也各溉田数百顷,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灌区。

隋唐以前,黄淮之问的许多水利区富有杭稻之利。唐代河南道农田灌溉工程的全面修治,为稻作农业的恢复带来美好的前景。开元年间,任张九龄为河南开稻田使,“于许、豫、陈、亳等州置水屯”,广开稻田,便是当时河南稻作农业发展的具体反映。

三、河北道的水利灌溉

河北道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的大部,以及河南、山东两省的古黄河以北地区。唐代前期对这个地区的古老的引漳灌区和太白渠灌区的水利工程均有所改建,同时在海河平原还兴修了不少排涝防洪工程。

战国时创建的引漳灌渠发展到唐代前演变为天平渠。天平渠口在今邺镇西30里的漳河南岸西高穴村西北。唐代咸亨年间对天平渠灌区进行了整修,并扩建金凤、菊花、利物3条支渠。金风渠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南5里,咸亨三年(公元年)开,引天平渠水溉田;菊花渠于咸亨四年由临漳令李仁绰开,自邺引天平渠水过临漳(今临漳县西南旧县村)南,长30里,利物渠,亦引天平渠水,从淦阳(今磁县)经临漳下入成安(今成安县)。此外,咸享三年还在尧城(今安阳市东40里)北45里修万金渠,引漳水,入北齐时开的都领渠。

这个地区当时除引漳水外,还对安阳水(即洹水)进行了开发利用,据《新唐书·地理志》称:咸亨三年,相州刺史李景在安阳西20里开高平渠,引安阳水东流溉田,下入广润陂。《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安阳县下说:“高平渠,源出县西三十里,自高平村堰洹水入渠,东流灌溉二十村,至县西南流至官道七里,越道入广润陂。”高平渠主要浇灌安阳西境之地,宋改名为千金渠,以后亦名万金渠。

安史之乱之后,天平渠、高平渠年久失修,渠道堙废,宋及明、清,曾多次修治。

太白渠始建期不详,其水源取自绵曼水(即今溥沱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蒲吾县下载:“大白渠水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淡。”汉蒲吾县治所在今河北平山县东南蒲吾,下曲阳治所在今河北晋县西。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记载,其工程是于蒲吾绵蔓水上筑乌子堰,分水为二,东即大白渠,简称白渠。

唐代前期从平山(今河北平山县〉开大唐渠,引太白渠水灌溉获鹿及石邑(今石家庄西南)农田。永徽五年(公元年)在赵州平棘县(今赵县)引太白渠水注入广润陂,总章二年(公元年)又从石邑西北开礼教渠,引太白渠水东流入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界以溉田。天宝二年(公元年),又延长大唐渠,从石邑向东南开渠43里,下流仍入太白渠。总之太白渠灌区经过以上一系列渠道的疏凿,形成脉络贯通的渠道网,灌溉今获鹿、石家庄、正定、藁城、束鹿等市县的大片农田。宋以后,太白渠湮废,从历史文献上匿迹了。

此外在今北京和河间县附近,唐代还兴修了一些大型灌区。如永徽(公完—年)中,捡校幽州都督裴行方引泸沟水(今永定河)灌溉稻田数千顷;位于蓟州·三河县(今三河县西〉北12里的渠河塘和西北60里的孤山陂,共溉田o顷;河间县于贞观二十一年和开元二十五年先后开有2条长丰渠,一条在县西北里,一条在县西南5里,引溥沱河水东入淇水,通漕并溉田余顷。

唐代在积极发展河北农田灌溉的同时,也很重视这个地区的防洪排涝。由于海河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一般为万分之一,沿海低地小至十万分之一以上,排水不畅,洪涝威胁极为严重。为了宣泄洪涝,唐代先后开凿了许多排水沟河。永徽元年(公元年),由刺史薛大鼎主持重开沧州无棣县(今河北盐山县东南)无棣沟,“又疏长芦、漳、衡三渠,泄汗潦,水不为害”。

开元十六年(公元年)复开无棣沟,并开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南的阳通河。久视元年(公元年)德州开浚德州平昌县(今山东临邑县北)马颊河,当时称为“新河”。神龙三年(公元年)姜师度因故渎重开贝州经城县(今河北威县北经镇)的张甲河。张甲河在汉代是屯氏河的支流,曾分排黄河水,后黄河南徙,张甲河排当地洪涝水。

开元四年(公元年)鱼思贤开莫州任丘县(今河北任丘县〉通利渠,泄陂淀之水入滚(即唐河),得地余顷。开元(公元一年)中赵州柏乡县(今河北柏乡县)令王佐浚千金渠,筑万金堰,疏排潦水。元和八年(公元年)在卫州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北)开排水新河,长14里,阔60步,深1丈7尺,解除了滑州的水患。

除了开沟排水,唐代在海河流域还修筑了不少防水堤坝,中游以漳水堤最多。如:永徽五年(公元年)于洺州鸡泽县(今河北鸡泽县南)筑漳、洺水南堤、沙河南堤。显庆元年(公元年)在冀州南宫县(今河北南宫县西北)西59里筑浊漳堤。显庆元年(公元年)在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北30里筑衡漳右堤,衡漳即漳水。开元六年(公元年)在堂阳县(今河北新河县西北)西10里筑漳水堤。

沿海地区以沧州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堤防修筑最多。如永徽二年(公元年)在县西北55里筑永济河堤2条,三年在县西45里筑明沟河堤2条,西50星筑李彪淀东堤及徒骇河西堤。显庆元年在县西40里筑衡漳堤2条。开元十年(公元年〉在县西北60里筑衡漳东堤。开元十六年在县南15里筑浮河堤、阳通河堤,南30里筑永济河北堤等。

参考文献:《贞观政要》《新唐书》《山西通志》《旧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146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