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丨防虫防霉,古人存粮有这些黑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m/index.html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弋“今年5月我买了袋米,结果我还没吃几次就被调到外地出差,期间家里也没人。没想到前几天回来,这袋米都生虫发霉了!有没有能延长粮食保质期的方法,在线等!”日前,郑州的牛女士在顶端新闻上如是发问。看到问题,记者心里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古代,人们如何贮存粮食,陈年谷粮怎样才能保证不变潮发霉呢?昨日,大河报记者跟随“行走大运河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浚县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遗址,在这里,记者找到了一千多年前古人的“存粮密码”。据了解,黎阳仓是隋朝的国仓之一。隋唐时期,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黎阳仓,然后经黄河或者永济渠运往洛阳。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冯宇告诉记者,由于黄河与御河之间并不通航,从黄河来的漕船过黄河后卸船,需经过陆运转运至黎阳仓,再装船入御河,向北运往华北的边境地区。走进一个仓窖内,建筑基址、仓窖、夯土台基、排水路便映入眼帘。据冯宇介绍,隋唐时代的粮仓是地下仓储式,所有仓窖都是口大底小,是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粮仓制式。冯宇说,古人存粮的黑科技,主要是靠芦苇席、谷草和草拌泥。“仓窖坑底采用硬质木板拼接平铺,周壁采用竖向木板由下而上拼合固定而成,同时在窖口周边均匀地设置多个柱础用于设立木柱,窖底中心设中柱,用木椽连接,地面以上做圆形伞状窖顶,然后可能用苇席铺底,用谷草、草拌泥围墙搭顶,用来防雨防水、防热防潮、防霉防虫等。”如今,仓窖遗址上搭建了彩钢雨棚,游人可以走进里面近距离观赏,一睹黎阳仓的辉煌历史。
上一篇文章: 行走大运河大名府在邯郸,为啥却被叫作北 下一篇文章: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条河,流经千年岁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1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