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之后说涿州08下胡良桥与胡良晓月
说起胡良河,自然而然要说说位于胡良河上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下胡良桥,还有“涿州八景”之一的“胡良晓月”。
下胡良桥和永济桥,是保定保存至今的几个古桥中的两个。下胡良桥位于涿州市城北4公里下胡良村南的胡良河上,距永济桥约2公里,明万历二年(年)与永济桥一同建设。永济桥历史上多次冲毁重修,而胡良桥“历史上无重修记载”。很多人可能觉得,是因为胡良桥比永济桥小、建得结实,其实不然。
明万历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对永济桥、下胡良桥的修建有过碑记,两桥都是圣母慈圣皇太后体念百姓,“以宫中供奉金募工”捐建的,“一夫不役于民,一钱不取于官也”,且建得都很“坚致”。两桥离得很近但,之所以命运不同,我觉得根本在于拒马河与胡良河两条河的差别。
拒马河发源于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县,《水经注》记:“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涞源滑雪场叫七山滑雪场的缘由)。张坊以上长多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北太行山的迎风坡,夏季雨多雨暴,“每伏秋水发,汹涌暴至”,因此永济桥常常遭受洪水的巨大冲击。
而胡良河,发源于房山山麓,由诸泉汇集而来,河道总长不足40公里,流域面积只有平方公里,“由于不受大的洪水冲击,河道比较稳定”,桥建成后也没有大的修缮过。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阻挡敌人,下胡良桥曾经被炸断,年曾对下胡良桥进行局部整修。
下胡良桥是五孔石拱桥,用材为花岗岩,长72.87米,宽9.2米。桥面两侧有33对栏板、34对望柱,柱头雕刻长方形卷尖的叶子图案,精美大方。下胡良桥是古代京畿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年国道扩建时,在下胡良桥东边建公路新桥,下胡良桥才完成了“国道桥”的使命,改作辅道并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元代定都(年)大都(北京)以来,全国政治中心北移,涿州成为京西南方向的京畿要地,乾隆称其为冲要之地。马可·波罗当年在元在大都应差时,常奉命去各省巡视,曾“到达一座美丽的大城市叫涿州”,“这里的居民大都以商业和手工业为生,他们制造金丝织物和一种最精美的薄绸。这里还有许多大旅馆供体面的旅客食宿。”
过去人们进京、出京,一般都是“车马劳顿”。涿州到北京皇城60公里,基本是一天赶紧的路程。南来的,北往的,无论是进京、还是出京,一般都会在涿州歇歇脚住上一宿,第二天早上再踏路前行,涿州“大旅馆多”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特别是进京之人,求学者、求利者、求官者,或慕京城之繁华,或羡人前之显贵,自然心绪难平,第二天早上想必会早早起来,摸黑赶路奔京城。如果起得早,到永济桥只能在黑影中看拒马长虹,走过半个多时辰到胡良桥,天将破晓,朝阳将升,“彼时一轮残月在晨辉中正欲隐去,垂柳的枝条在微风中摆荡,行走间抚过桥头那斑驳陈旧的栏杆,潺潺的流水轻轻拍打着河岸。偶或有蛙声自稻田中传来,有犬吠声从附近的村里传来。似乎迫切的心情在这一刻也平静了下来。”胡良桥形态优美的桥拱,宛如弯月映衬在薄雾缥缈的水中,再加上天边残月,自有一番“胡良晓月”的别致风景。
自古以来,胡良桥上走过的文人墨客无数,赞美诗自然也不少。有诗曰:
“破晓事行役,去去之胡良。残月淡如水,天寒知欲霜。钟声逗曙色,宿火明渔庄。晨鸡时一鸣,隐隐腾朝阳”。亦有古诗:“名胜说胡良,半轮鸡唱,人迹桥霜。近堤古寺,远岸垂杨。流水潺湲,长虹拒马遥相望。轩辕战垒,今古几沧桑。”
百家号“浮萍掠影”说:胡良晓月之美在于桥,在于水,在于微风中的垂杨,在于晨曦中的晓月,更在于心。站在桥上,遥想几百年的风月,也或有一声轻轻的叹息吧。
我想,经历这次百年不遇的洪水,如果再站到胡良桥上,遥想几百年的风月,或许会有更多深深的叹息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1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