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邬春仙在北

大家好!

很高兴在北京养老产业合作论坛这个平台上向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课题。

刚才在茶歇期间有一个记者问我,为什么统计部门也来参与这个论坛?我想告诉大家,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我们统计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数据,利用人口普查、人口调查包括我们平时做的一些专项调查资料,包括对在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年人做的主客观的调查数据,能够对我们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的数据。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北京作为中国最重要、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省市之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在带来劳动力短缺、居民储蓄率下降、投资增速放缓等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老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研究利用北京市政府统计部门人口普查数据、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还有我们一些专项调查数据来研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其他特点,最终是研究我们在老龄化进程当中我们的老龄产业的一些发展趋势问题。为此,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北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趋势。从四个指标可以看出,北京市于90年代中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我们在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8.4%,老少比也是已经到了62%,这几个指标表明了北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其他的特点来看,我们归结为四个特点,第一个就是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这几年提升的速度很快。第二是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已经明显。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第三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第四是区域老龄化的差异显著。

先看第一个特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从年到年,老年人口的总量已经由68.7万人增至.3万人,增长了2.1倍。同期常住人口由万人增至.6万人,增长了近1倍。增速上,老年人口的速度快于我们常住人口的速度,它的比重是上升的。北京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年6.3%提高到年的9.9%,老龄化趋势是很明显的。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年到年,北京高龄老年人人口的数量由9.2万人增至45.7万人;年均增速高达到6.9%,高于同期老年人口增速2.1个百分点。近年来,北京人口高龄化趋势更是加快,-年,高龄人口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老年人口增速5.2个百分点,占老年人口比重由17.7%提高到21.5%,提高了3.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已经表明了我们老龄人口里面的高龄人口更加多。

第三个特点城乡倒置,农村人口更老。为什么农村人口更老?随着经济发展,在城区可能就业岗位比较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这样就使得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拉高了城市劳动就业人口,同样也加快了农村老龄化的程度。年,我们城镇老年人口比重是8.6%,农村是9.7%,高出1.1个百分点。

第四个特点,区域是有差异的。按照首都的功能区划分,我们分为四个功能区,一个核心区,一个拓展区,一个发展新区和一个生态涵养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5%,这是四个区域中最高的,即是我们所说的东城、西城区。然后再一个次高就是10.1%的生态涵养区,我前面讲的农村老龄化高于城市。

分区域看也是这个特点,东西城区,还有门头沟、平谷、密云这样边远地区,老龄化的比重比较高。基于上面这些数据,结合总和生育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我们对北京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有这么一个判断,北京人口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从总和生育率看,北京已经低于生育更替水平2.1,年北京常住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7%;另外从平均的预期寿命来看,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6岁,中国为74.8岁,北京为80.2岁,这是户籍人口的平均寿命,与年相比,全国提高了3.4岁,但北京提高了4.1岁。未来北京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也预示着我们老龄产业的发展到来,实际上也就是讲我们未来的老龄产业应该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我们这个研究报告当中采用了年北京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原始数据是户,涉及居民收入、支出、家庭人口结构等方面的资料。这里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通过测算可以看到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要减少0.个百分点。从老年抚养比来看对八大类消费支出影响看,六类有显著影响,其中与交通通信、衣着、其他商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食品消费等5类支出为负向相关,与医疗保健支出是正向相关,也即是未来我们老龄产业要发展的行业。

进一步研究老年抚养比变动对家庭服务、医疗器具、保健器具、药品、滋补保健品支出的影响。通过我们这个研究,结果显示是这样,老年抚养比对家庭服务、滋补保健品、药品、医疗器具、保健器具支出有显著影响。老年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分别增长家庭服务0.个百分点,滋补保健品0.个百分点,药品0.个百分点,医疗器具0.个百分点,保健器具0.04个百分点,这是比较低。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未来养老产业的需求将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滋补保健品、药品及医疗保健器具的供给等领域,这也应该成为未来北京养老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我想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北京市老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养老设施供给相对不足。从现状来看年我市有养老机构家,养老床位是10.9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7张。如果说按照《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到年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3.8张的水平来比,差距不大;但与国际上每百名老人拥有6张床位数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潜在的需求来看,根据统计部门开展的《北京城乡居民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结果显示,8.8%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考虑到机构养老,按目前北京60岁以上老龄人口规模总量估算,大致需要养老机构提供床位28万张,这和目前市场供给的床位数相比,存在较大缺口。

问题二,居民支付能力与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存在矛盾。我们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城镇老人能够负担的机构养老收费标准多在元以下,选择的被访者比重是83.1%;农村老人选择在元以下的人数占73.9%,也就是说养老机构制定的收费标准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于入住机构的选择。同期开展的《北京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城六区居家老机构收费水平是元,远郊区收费水平是元,这一收费标准对于很多民营养老机构来说显得杯水车薪,难以为继。由此可见,一面是居民有限的支付能力,一面是养老机构为了维持运营而提升收费标准的内在冲动,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问题三,养老机构与养老需求配置错位。年北京市政府统计部门对全市42家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开展的《北京养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城区公办和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一床难求现象普遍存在,高端民办企业性质养老院和郊区部分民办非企业养老院等却因价格、设施配置等问题导致入住率均在%以下,床位空置现象突出。

问题四,民办养老机构先天弱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公办养老机构具有土地、人员、启动资金等先天优势,几乎实现无成本运营。公办养老机构人员相对稳定,享受优惠政策较多,服务质量更好。但是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很多问题,高投入、高风险,回收周期很长的局面,不利于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医疗设施配备不足,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流动性很快,严重影响养老服务水平提升,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问题五,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市场化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前面陆杰华老师在发言当中谈到北京未来的养老模式,90%是居家养老,6%是在社区养老,4%是到养老机构养老。真正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他对老年人的服务现在做的很不够。我们可以看到左边这一列的数据,在社区养老或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当中,他们基本能享受到的项目也就是文体活动,组织旅游,搞点健康讲座,家政服务,这是依托社区进行的。但是真正需要通过市场化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看右边这一列能够做到上门护理还有一些康复训练,包括日间的照料、送药上门、陪同就医这个比重是很低。这两列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未来需要靠产业化、市场化去推动的项目还很多。

第四,促进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个人积极投身老龄产业发展。

第二,建议明确老龄产业重点方向,有的放矢,出台扶持政策。

第三,建议细分市场要实施差别化老龄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提高老年人手术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老年人消费。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
白癜风有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ly/7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