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在山西怎么过别惊讶,本地人都不一定
小学课文里,七夕节是有关牛郎织女的一个爱情传说。在今天,七夕节在商家的助力下,硬生生地变成了众多个情人节之一。
在情人节,男人送女人礼物是约定俗成,女人送男人则不是。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这本身没什么。但在各式广告的助威下,人为创造的情人节越来越多。
按时间顺序,每年的情人节有,西方情人节(2月14日)、白色情人节(3月14日)、网络情人节(5月20日-21日)、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图片源自网络情人节本是一个浪漫的节日,现在却正成为男人的噩梦。目前有一种说法是,在一年所有的节日中,女人们希望把每一个节日都过成情人节,清明节除外。
作为全年最多有且仅有一个节日(父亲节)可过的男人们,你是否正在被情人节的恐惧所支配?
注:单身男本来还有一个光棍节,但电商网站们已把它变成了女人们的“剁手节”。
受限于文章篇幅,今天暂不展开讨论。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七夕节在山西怎么过?
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山西民间习惯称七夕节为“天河配”。
织女是七夕节神话故事的女主角,据说还是天地之孙,所以自然成为古代万千少女们心目中的“偶像”。
牛郎织女的舞台艺术形象/源自网络少女们为表达对织女的崇拜及美好爱情的向往,除进行乞巧活动外,还有献巧娘、拜魁星、晒衣书、挂田幡、放河灯等活动。
七夕节最基本的习俗是,先祭拜织女,然后再开始各种乞巧活动,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少女们以赛针线、比绣花为主的一项娱乐活动。
祭拜时,人们会在院子内面对月亮,摆设几案,陈设瓜果,焚香燃烛。因为供献丰盛,在吉县、武乡、河津、临汾等地也称为“瓜果筵”。祭拜用的瓜果被称为“花瓜”,有的雕成奇花异鸟,有的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
少女们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而后,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进行乞巧活动。
各种乞巧活动均带有竞赛的性质。穿针乞巧是在月光下比穿针,漂针乞巧是把针放在水膜上看针的投影图案,豆芽乞巧比的是谁泡的豆芽更好,蛛网乞巧是看祭拜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结网,鼓震度巧是在干扰状态下看谁能完成穿针引线的技艺。
汉服爱好者表演“穿针乞巧”致敬传统在今永济、万荣、临猗等地,人们会在街头巷口用草扎成一对青年男女,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并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这就是“献巧娘”。
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认为魁星主管考运,所以每到这天,读书人都来祭拜。于是在七夕节这天,男子会于中庭乞文,女子会于庭院乞巧。这也间接反映了古代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俗语又讲:七月七,晒棉衣。晒衣本来是为了杀菌防虫,但发展到后来的魏晋时期,就变成了夸奇斗富的一种行为。富贵人家借七夕节晒衣炫富,文人学士借晒书显示学问。这倒是跟今天女人们在朋友圈晒鲜花秀恩爱颇有几分相似。
七夕节之夜,山西还有妇女儿童染指甲的习惯。人们会将凤仙花放于石臼中,加入少许明矾捣成糊状,然后在睡觉前用麻叶包扎在手指甲、脚趾甲上,一夜之后指甲就会变红。
染指甲/源自网络此外,山西的农夫还会挂田幡,即在庄稼茂盛处悬挂五色纸旗,以庆祝秋成。晚上,人们为了方便让牛郎认路快一点与织女相会,还会在河流放灯。
到了现代的七夕节,山西民间已没有那么多讲究。祭拜织女演变成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吃水果,乞巧活动也只在部分地区的姑娘媳妇中流传,染指甲则作为现代“美甲”之鼻祖,在山西一些农村地区依旧很流行。
七夕节起源于山西晋中地区的和顺县,据说是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之一。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达20处之多。
和顺县/源自网络山西人民对七夕节风俗活动的传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经专家多次实地考察,和顺县于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年又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很难想象,过去以乞巧、乞文、晒衣晒书、庆祝庄稼收成的七夕节,竟然变成了今天男女间送礼物攀比表心意秀恩爱的众多个情人节之一。
时代在发展,我们在老去。希望时光能再慢一些,别让现代气息冲淡了传统的节日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sh/1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