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半生,港闸旁,江水上
从年1月1日起
长江靖江段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全市名渔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全部退捕上岸
经过政府部门协调安置
去年下半年以来
我市户渔民陆续乔迁新居
彻底告别“水上”生活
人很多时候和鸟、和鱼一样
都是为了活着奔忙
在夏仕港附近的湿地上,栖息着各种鸟类,在这方浅浅的江滩附近,也曾来来往往着一代又一代的江上客,他们靠水吃水,世世代代捕鱼为生。
禁捕一周年
曾经的“江上客”能适应新的生活吗?
小编走进老渔民老谢家
听听他的心里话
01
老谢名叫谢洪兵,今年55岁,他10岁学打鱼,一晃45年过去,时间跑得比鱼快。
年1月1日,传了好多年的“长江禁捕令”真的来了。
▲市农业农村局渔政监督执法人员和渔民一起清点核对退渔渔船及附属物资
老谢是个明事理的,“禁渔10年,保护长江,是大事。”他知道斤两,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3月底,老谢的苏靖渔号渔船交付拆解。这是老谢和老伴水上的家,船舱外面是灶台、冰柜,里面为卧室,当晚夫妻俩窝在船舱里彻夜未眠。
天未亮,老谢悄然起床。江上也是空荡荡的,停泊在这里的十几艘渔船已被先后拖走。
▲靖江永济港渔港内,停满了已经被征收的渔船
渔村里的村民都搬走了,一条狗独独守在江边。这是渔村里“吃百家饭”的土狗,它不知道村民们不会回来了,饿着肚子等了好久。
老谢的脚步声惊动了它。它一跃而起,飞奔而来,特别兴奋,用头使劲蹭老谢。老谢一下红了眼眶,自个儿越琢磨越舍不得。狗自己吃着馒头,这是它的幸福时光。
天大亮。老谢发现又是一个好天。“这天儿,去打鱼真好……”他猛地发现不大对,“呸!今后少有这念头。”
02
太阳暖暖的,照得江水波光粼粼,像一尾尾金色的小鱼跳来跳去。
▲“苏靖渔”号渔船被吊上岸,准备拆解
老谢穿着旧旧的工装裤,眼睛还是红的。将渔船开到不远处的渔政码头,渔船集中在此销毁。几个工人忙碌着,两人用气焊枪切割船体,其余的用铁锤猛砸甲板。八九个渔民已经来到码头,在渔船残骸间穿梭。老谢也赶来跟“老伙计”做个最后的道别,有几个渔民给他打招呼。
年初,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提出10年禁捕:“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这么长时间的禁渔,渔船只能拆解了。
老谢的一堆东西压在船下面。斑驳的木条凳勉强还能用,老旧的液化罐已经空了,还有有洞的雨伞、布满泥星子的水鬼裤以及揉成团的绳子、棍子和衣服……老谢从衣服堆里搜出一双干净的雨鞋。“还没穿过。”
“还有一大砣明矾,放哪儿了?”老谢说,过去吃江里的水,得用明矾净一下。“现在生活好了,不敢喝这样的水。”
老谢和妻子从船上搬下一个古旧的大木箱。“这木箱好得很,严丝合缝,一点不漏,就是在船上最潮湿的天气,箱子里的东西也不会坏。”
最值钱的是渔网。老谢有百十张网,各式各样的,换作过去,这个季节撒一次网,肯定大有收获。
03
一圈一圈,老谢不紧不慢地盘绳子。阳光照在他粗糙的脸上,红红的,他的手粗大、黝黑,像一把灵巧的铁钳子。
老谢居然会这样说自己:我年轻的时候还是多霸道的,多有水平的。
“自己有船,走哪里都不要路费,一路划着,想在哪停就在哪停,很自由,很浪漫。”老谢祖籍苏州,坐着曾父亲的小船划呀划,划到靖江,老谢停了下来,这里于他是浪漫之地。在船上,老谢遇见前来买鱼的姑娘;在船上,他和买鱼的姑娘结了婚;在船上,他的儿子呱呱坠地。脚下的船从小木船换成了铁皮船,后来铁皮船又换成了钢结构大船。
老伴跟他打了30年的鱼,从大姑娘打到了老太婆。两个人长时间在水上漂,寂然而生情。
▲曾经靠江吃江的老谢
老谢漂得最远的,出过海,捕过海刀鱼和小白虾。老谢捞到最贵的,一网长江刀鱼,卖出好几万元。这都是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几年鱼越来越少,撒一次网,捞上来的多是杂物。
老谢说他爱吃鱼,一辈子也没吃伤。但他今后还会爱吃鱼吗?他说:“现在长江的鱼也没过去香了,过去把鱼丢进稀饭里煮,饭香喷喷的。”
04
“船拆了,也算是种解脱了。”老谢笑着说,“如果不是禁渔政策,我原以为自己会一直守着船。一直打鱼,打到死,一辈子都没时间走出去,去享受一下。”
这是老谢挺真实的想法。他这辈子就没离开过船,哪怕大年初一,白天走亲串户,晚上也得回到船上看看才放心。船载你自由漂荡,但另一面,它也把你死死限制住。看似很美的事物,其背后都有另一面。
船拆解后的这段日子,老谢在慢慢适应岸上生活。
他和妻子常在饭后去江边看看,但与江有了距离,他再不用天不亮就起床撒网,再不用顶着刺骨的寒风收网……江心的神秘像一块石头一样永远沉下去了。顺势而为,这是水力量的秘密,老谢和江水厮打半生,深知其道。
▲退捕渔民的新家
与渔船拆解相配套的,政府推出了针对渔村的危房搬迁工程,老谢以低于市场价的价钱拿到了一套新房,妻子在附近超市找到个临时工的工作。揣起渔船补偿金,走进新房,老谢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05
上岸后的老谢,距离“江湖”也没有太远。
▲现在护渔队里的老谢(左二)
由于熟悉江流河道以及捕捞手法,年靖江市农业农村局正式邀请他和其余19名捕鱼高手一起,组成靖江护渔队,协助渔政部门开展日常江面巡查,打击非法捕鱼行为。
还能开船,还能“水上漂”,老谢开心得像个孩子。
从上任那天起,每天清早8点,老谢都会准时来到长江靖江段夏仕港码头,走上护渔船,去江面巡航护渔。在这片最熟悉的江面里,老谢也找到了新的乐趣。
“三天两头都能遇到江猪子(江豚),前几年一年都遇不到一回,现在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看到两回。”老谢说,“我们退出了,它们都出来了,值!”
不变的是地点,变化的是人生。
中午时分,老谢开着护渔船返回港闸。灿烂的阳光倾泻而下,江面顿时溅起耀眼波光,船舷边不时有调皮的鲢鱼,从水里跃起,一个个都比筷子长得多。
老谢又唱起那首寂寞时爱哼的歌,他的歌声远不如年轻时洪亮,但依旧气势十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来源:靖江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xw/1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