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济亘古蒲州隋1

白癜风的专科 http://www.yqyywdj.com/m/
隋——河东郡(河东)隋初,全国行政区划沿袭周、齐之州、郡、县三级建制。开皇三年(),隋文帝(杨坚)废郡存州,以州直接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同时,大量撤并州县,裁汰冗官,节省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杨坚次子)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本地为河东郡。河东郡治河东(今永济市蒲州镇),辖10县,分别是:河东县(今永济市蒲州镇)桑泉县(今临猗县临晋镇)虞乡县(今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猗氏县(今临猗县)芮城县(今芮城县)河北县(今平陆县茅津渡东南)安邑县(今盐湖区安邑镇)夏县(今夏县)龙门县(今河津市)汾阴县(今万荣县荣河镇)隋·河东郡区划图特别要说明的是,自秦始行郡县制以来,历时年,一直没有更改名称的蒲坂县时改为河东县。从此,河东县就成了今永济市新的称谓,直到明朝建立。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发展经济方面,力行革新。由于当时“户口租调,奸伪尤多”,隋文帝便于开皇五年(),“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全面进行户口普查。与此同时,经尚书左仆射高熲建议,推行“输籍之法”,防止户口隐漏。此制实行后,“奸无所容”,使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户口亦得以迅速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见《资治通鉴》卷一七六,陈纪十)二十四年后,即隋炀帝大业五年(),民部尚书裴蕴(今闻喜县人)以户籍多疏漏,奏令“貌阅”,推行“扩户”政策,由官司检阅核实,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全国人口达至极盛。“是时户口益多,府库盈满”。(《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这充分说明,隋朝此时已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时,全国共有郡个,县个,总户数为,总人口约为。(见《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统辖十县的河东郡,总户数则为,若按每户五口计,全郡总人口数为。(见《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平均到县,每县约人。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从此,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加之中央政府实行一系列的革新举措,大大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我们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对历史的发展走向,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开皇七年(),隋文帝巡幸同、蒲二州。“七年冬十月,庚申,(帝)行幸同州(今陕西大荔县),以先帝所居,降囚徒。癸亥,幸蒲州。”(《隋书》卷一,帝纪第一)隋文帝此行的目的,当是寻访先帝故居。当然,这里所说的“先帝”,并不是指北周哪个皇帝,而是自己的父亲——杨忠。我们不妨重新回到北周时期,便知其中端倪。早在西魏恭帝(元廓)之初,即公元年,杨忠就已经是中央政府委任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了。“(西)魏恭帝初,(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当时,西魏已经掳得河东诸州,将北齐赶到了汾水以北,河西的同州与河东的泰州(即蒲州),自然就成了北周加强据守的军事要地。杨忠被赐以鲜卑姓,又被委派到军事前沿,作为一名武将,可见西魏政府对他的信任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死后,其侄宇文护进位大冢宰,专擅朝政,废恭帝而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杨忠进位小宗伯(官名,也称少宗伯),即礼部侍郎。当时,北周与北齐在河东的领地,犬牙相错,北齐为了阻拒北周向东扩张,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地,就以汾水沿岸为军事指挥部加强防御,并常常涉过汾水,向北周发起攻击。作为两国军事争夺的焦点,蒲坂(今永济市蒲州镇)就好像楚河汉界中的棋子一样重要。这时候,北周政府就必须考虑一位强有力的将领,来保全和稳定河东的局势,杨忠就成为了出镇河东最合适的人选(此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担任蒲州刺史之前)。杨忠镇守河东,威慑一方,齐帝高洋始终无法南进一步,有效地巩固了北周国防的安全。齐帝高洋死后,北齐政权忙于内争,无暇顾及北周,战略方针由主战转为防守,宇文护便将自己的儿子安插到蒲州,杨忠则被调回京师担任与突厥联合伐齐的重任(前章已提及)。杨忠率军伐齐,途径旧地蒲州,之所以受到蒲州民众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慰劳,当与曾经担任蒲州最高军政长官有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杨忠在蒲州人民心中的威望。北周天和三年(),杨忠薨于疾,年六十二,被武帝宇文邕追赠太保、同朔等十三州诸军事衔。虽说是荣誉职衔,但杨忠则成了今山西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一褒奖,也充分反映了北周政府对杨忠功绩的肯定。这下我们该明白隋文帝巡幸同、蒲二州的真正原因了吧。杨坚做了皇帝,当然称其父杨忠为“先帝”。因为同、蒲二州曾是“先帝”的根据地,所以杨坚登基后就要特地寻访祭拜,那隆重场面是可想而知的。隋文帝像同州事毕,隋文帝渡河巡幸蒲州。“丙寅,宴(蒲州)父老,上极欢,曰:‘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止闲雅,良由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隋书》卷一,帝纪第一)一进入蒲州,隋文帝就有非同寻常的感受,蒲州的民情民俗,无不令他激动和兴奋。于是驻跸期间,大摆筵席,宴请蒲州父老。与蕴籍儒雅的蒲州仕宦乡贤同聚一堂,隋文帝兴致至极,对“衣服鲜丽,容止闲雅”的蒲州人民表现出来的淳朴民风,大加赞叹,并把蒲州称之为“良由仕宦之乡”,让全国各州县都来效仿。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在一千五百年前,蒲州就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风土人情的不俗表现。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民风民情,使蒲州多了些风雅,增添了文化厚度。蒲州的文化基因,造就了独特的人文个性,让天下所有人都神驰向往,文化的蒲州便在历史中定格。现如今,永济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五个永济、建设黄河中游地区的明星城市”,蒲州脉承下来的风土人情,成为了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仁寿四年(),觊觎帝位日久的皇太子杨广(杨坚次子),趁隋文帝仁寿宫患病之际,与尚书右仆射杨素、太子右庶子张衡等合谋,秘密将隋文帝“拉杀”。由于隋文帝生前过于溺爱小儿子汉王杨谅,杨广一上台就决定将其铲除。杨谅骄奢气盛,时任并州(今太原市)总管,身处天下精兵之地,早就“阴有异图”。当接到杨广假拟的隋文帝玺书征其回京时,杨谅的第一反应是:京师有变!于是,决意起兵造反。发兵之际,并州总管府兵曹裴文安(今闻喜人)作了精心的战略部署。“闻喜人总管府兵曹裴文安说(杨)谅曰:‘井陉(今河北井陉县,邻接山西省)以西,是王掌握之内,山东(崤山以东)士马,亦为我有,宜悉发之。分遣羸兵,屯守要路,仍令随方略地。率其精锐,直入蒲津(黄河名渡,在今永济市蒲州镇西)。文安请为先锋,王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于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京师震扰,兵不暇集,上下相疑,群情离骇,我即陈兵号令,谁敢不从,旬日之间,事可定矣。’”(《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裴文安言之綦祥,杨谅遂打起“入京诛杨素”的大旗,挥戈南下,向着蒲州开进。杨谅起兵,京师震动,还没来得及登基的杨广,就面临严峻考验。杨广阴险狡诈,得知叛军打得是“诛杨素”的旗号,就派杨素前去抵御。“疾雷不及掩耳”,此时的裴文安已率领先锋部队,抢先将关中要塞蒲州占领,为下一步西进关中铺平了道路。但是,正当裴文安欲渡蒲津时,杨谅却改变了既定的战略方针,让裴文安停止进军,将蒲津河桥摧毁,截断杨素东进的去路。杨谅刚愎自用,小盛即满,既而“以王聃子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今临汾市)刺史,薛粹为绛州(今新绛县)刺史,梁菩萨为潞州(今长治市)刺史,韦道正为韩州(今襄垣县)刺史,张伯英为泽州(今晋城市)刺史”,在夺来的山西南部进行封赏。这就给被动出兵的杨素,提供了调兵遣将的机会。“汉王(杨)谅反,遣茹茹天保来据蒲州,烧断河桥。又遣王聃子率数万人并力拒守。(杨)素将轻骑五千袭之,潜于渭口宵济,迟明击之,(茹茹)天保败走,(王)聃子慑而以城降。”(《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杨素驭下军令严峻,曾为隋文帝平定江南,所向克捷,战功赫赫,可谓“当世名将”,这是其能够入朝拜相的重要原因。如今,杨谅命茹茹天保烧断了蒲津河桥,跃马河西的杨素,凭他久经杀场的经验,当然不会望河兴叹,无计可施。杨素是弘农(今陕西华阴市)人,了解黄河沿岸的地理,亲率五千轻骑,自渭口(渭水入口处)秘密夜渡风陵(黄河渡口)进入蒲州辖境,等到破晓时分,直趋蒲坂,致使守备蒲州司令部的茹茹天保和王聃子措手不及。蒲州被攻克,预示着杨谅自据今整个山西的图谋将要破产。杨广闻听捷报,欣喜若狂,即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直趋杨谅老巢。杨谅军团节节败退,举晋阳而降。蒲州故城城门《蒲州府志》云:“得蒲州者,可壮其肩背;失蒲州者,则三晋难保。”杨谅自并州而发,“逆顺势殊”,未能抓住夺取蒲州的有利战机速取京师,反而让缺乏足够防备的中央军团得以喘息从容应对,从而以蒲州为军事突破口,打开了北上进击的通道,败之必然。蒲州,在大隋前途命运的危急关头,又一次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孟冬,山西永济人。年开始写作,有作品发表于《山西日报》《前进》《黄河》《艺术家》《映像》《中国作家网》等报纸杂志和网络平台。出版有《郡县源流》《亘古蒲州》《蒲津渡黄河大铁牛》《档案文化研究文集》《唐诗咏蒲州》等著作。

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文联委员、永济市文联主席。

版权声明:

竭诚欢迎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欢迎大家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

:yjslswhyjz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jji/119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