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兴师113万征伐高句丽,以德服人遭

上次说到隋文帝时期征讨高句丽无果而终,高句丽王表面上乞降称臣,但拒不朝见大隋皇帝,而且与突厥联络牵制隋朝。隋炀帝继位后对高句丽下诏警告,再不来朝见就派大军征讨。而高句丽王始终不来朝见,隋炀帝杨广也没有立即下令讨伐,因为这时隋炀帝还没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突厥和土谷浑对于隋朝的威胁还未解除。为了打击土谷浑,大业五年(公元年)隋炀帝亲自西巡河右,命隋军包围土谷浑可汗伏允所居之处,伏允与部众被隋军一路追杀,一蹶不振。

对付突厥,隋炀帝采用裴矩之计,命突厥可汗处罗入隋,将其部众一分为三安置,削弱西突厥势力,令其无法对大隋形成威胁。

随着突厥和吐谷浑的相继衰败,隋炀帝认为外患基本消除,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高句丽了。

辽东之地,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隋唐战略家、外交家裴矩也力劝隋炀帝收复辽东:“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汉时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就是说高句丽这个地方,从周代就是我们的,现在拿回来合情合理。本来高句丽如果和隋朝好好相处,给隋炀帝个面子来朝觐,杨广也懒得兴师动众,可蹬鼻子上脸的高句丽竟然与突抗结盟牵制反对隋朝,隋炀帝这次要新仇旧恨一起跟高句丽算算。

大业四年(年),隋炀帝征发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开始在涿郡集中粮草物资和人员。大业七年(年),又派元弘嗣到山东半岛监造船只三百余艘。为了赶工战船,大批工匠被迫日夜赶工,因站立在水中时间过久,很多人的腰以下部分都生了蛆,惨不忍睹,死者十之三、四。

大业七年(年),以秦皇汉武为榜样的隋炀帝要轰轰烈干一场,打一场彰显军威国威的战争。秦始皇平定百越威震岭南,汉武帝反击匈奴都气势如虹,隋炀帝也曾指挥大军平定南陈,统一中国,如今再平定反复无常的高句丽,他杨广更加威风浩荡。

隋炀帝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打击高句丽的嚣张气焰,令高句丽彻底臣服隋朝。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发起全国总动员,命令大隋各处兵卒,不管远近都要到琢郡集结。大军到齐后足有万人,对外号称万,分为24军,日发一军,相距40里,总长达里;单是隋炀帝的御营就有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分别隶属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依次最后出发,连绵八十里。

这次出征是水陆并进,隋炀帝征发了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共7万人组成水师,由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

《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此次出兵数量之多,军势之盛大,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的。如此庞大的军队,吃的、用的、穿的,大多需要民夫来运输,于是运输物资民夫的数量也是惊人的,达到二、三百万人,直接间接参与征伐高句丽的人数达到了五百万之多,几乎就是举国而战。

这么多人,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个庞大的数字。史载隋朝大业五年(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隋朝平均不到10人就有一人参与到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令隋朝老百姓不堪重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隋炀帝征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到高阳,用来装载衣甲幔幕。古代一个国家打仗要供应多万大军的吃穿住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了运输这些军用物质,百万农民被征调从事军粮运输,民间的车、牛、船只被大量征用,每天在路上来来往往的民夫就有几十万,日夜不停地奔走于琢郡、沪河和怀远之间,长期的劳累和疾病,不断有人倒在路上,尸体无法及时处理,臭秽弥漫,一派惨绝人寰的景象,还未与高句丽交战,隋朝的黎民百姓就已经人心惶惶了。

出征前,隋炀帝问太史令庾质:“你认为朕这次出征会胜利吗?”庾质道:“征伐可以取胜,但依臣的愚见,不希望皇上亲自去征讨。”隋炀帝说:“我集结百万军队到此,怎么能未见敌军,朕就先退却呢?”庾质说:“皇上只需留在此地,向诸将传授谋略,让他们火速出击,必然能获胜。”对于庾质的劝谏,隋炀帝很不高兴,没好气地说:”你既然这么不情愿去,就留在这吧!”庾质的劝谏算是比较温和的,隋炀帝虽然不高兴还不至于动怒。

右尚方署监事耿询就没这么客气,直接上书“辽东不可讨,师必无功。”隋炀帝这个气啊,我大军都集结待命了,你说出如此丧气之话,命令武士将耿询斩首,少府监何稠全力施救,耿询才保住一命。隋炀帝不听劝谏,执意东征高句丽,很多大臣虽然反对,看到耿询脑袋差点搬了家,于是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公元年3月,隋朝东征高句丽大军到达辽水西岸,隋炀帝踌躇满志,仿佛扬鞭一指,百万大军很快就能横扫半岛了。

他下令宇文恺修筑浮桥,造好后引着浮桥向东岸移动,不想造桥计算不准确,浮桥距高句丽大军拒守的东岸还有一丈多长的距离。隋军无法上岸,而此时高句丽大军杀来,如果此时撤退,隋军阵脚必然大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隋军士兵毅然跳入水中与高句丽军拼杀,然而高句丽军所处地势高,隋军仰攻无法登岸,死伤惨重。隋军先锋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大喝一声跳上岸与高句丽军搏杀,不幸战死,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一同战死,隋炀帝只得下令撤退,将浮桥拖回西岸接桥。

麦铁杖的死令隋炀帝痛哭不已,下诏嘉奖,追封为宿国公,谥号武烈。麦铁杖勇猛而有膂力,传能日行五百里,这脚力,快赶上水浒里的神行太保了!首战就损失三员大将,隋军也不气馁继续接桥,依次渡河,歼灭了高句丽军万余人,趁势包围辽东城。

隋朝数十万大军将辽东城团团围住,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都被击退,只好躲在城里固守,此时如果隋炀帝下令诸将多出奇思妙计,猛烈攻城,辽东城不难拿下。

可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并不是来消灭高句丽的,是要让其臣服的,对诸将说这次远征“吊民伐罪,非为功名”,给这场战争定了一个指导方针,就是说这次的军事行动,完全是拯救百姓,讨伐战犯的,并非为了功名。只是来教训高句丽统治上层,让他们服气的,不是来灭亡它的;更不是让你们偷袭或者孤军奋战,邀取功名的,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所以诸将进军,应当分为三路,互相配合,不许任何一路单独行动。凡有军事行动都要向他汇报,等候回复,不得擅动。

当隋军攻城时,隋炀帝还想着以德服人,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军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进攻了。他这条命令本来是想瓦解敌人,做到攻心为上的,却被高句丽军利用,每当辽东城情势危急,快要坚守不住了,高句丽军就诈降,隋军诸将一看人家都投降了,谁也不敢打了,马上飞马奏报隋炀帝。这间隙高句丽军乘机做好了防御,等收到隋炀帝批复后,却发现高句丽的防守又巩固好了,进攻行动又要从零开始。如此反复3次,隋炀帝还不知反省,隋军士气大挫。

守城的高句丽军给大隋的皇上,上了一堂生动的《曹刿论战》,什么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隋炀帝将隋军前线将士的手脚都束缚住了,将士哪还有攻城的主动性,士气已经瓦解。

隋炀帝不仅不知检讨,反而责备诸将攻城不利。六月,他把将领们都召集过来训斥,怪不得在京城你们不让我亲自带兵前来,原来就是怕我看到你们的腐败和无能,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你们到底有什么能耐。你们怕死不愿卖力,难道我还不敢杀你们吗?隋炀帝褒扬了麦铁杖等敢战将领,然后训斥还没有建功的隋军将领,这些将领听得心里直打鼓,惊惧不已。

隋炀帝也急了,亲自到前线指挥,但辽东城守军反抗顽强,隋军士气低落,打了一个月也没有拿下辽东城。隋朝大军都耗在辽东城下也不是个事,隋炀帝命令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直插鸭绿江,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于仲文、宇文述等九军在鸭绿江集结,本来这些军队都粮草充足,所携物资可供百日之用,可见是做好了长期作战准备的,诸将还下令:“遗弃米粟者斩!”。但士兵携带排甲、枪槊以及衣资、戎具又过于沉重,行军实在受不了了,士兵们就在夜黑之时挖坑埋了粮草,他们现在是轻松了,没想到日后却要忍饥挨饿。

面对于仲文、宇文述等九路大军,高句丽将领乙支文德前来诈降,并趁机刺探观察隋军的情况。本来宇文述与于仲文曾得到杨广旨意,如果高句丽重要人物投降可以先抓起来,但尚书右丞刘士龙加以阻拦,乙支文德得以逃脱。乙支文德跑了,于仲文却害怕了,越想越不对,将来皇帝怪罪下来可怎么办?不顾宇文述等人的反对,要追击乙支文德,诸将受其节制,只好听其指挥。

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频频示弱,与隋军接战一天之内连败七次,宇文述等九军,渡过萨水追击乙支文德(今朝鲜清川江)。乙支文德又派使者诈降,宇文述看着自己的士卒们都疲弊不堪,饥饿难耐、隋军如今已经粮草殆尽,无力再战,只好假装接受其投降。

宇文述等人察觉他们中了乙支文德的诱敌深入圈套,被高句丽军拖垮包围了。以疲敝之师难以攻打坚固的平壤城,宇文述等人赶紧撤退,而高句丽军也四面包围了上来,杀声四起,30万隋军能否成功脱险?我们下回分解。

友情提示:

读者朋友们,第一章因之前发过被判旧闻,没看过第一章的请移步这里,感谢支持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jizx.com/yjjji/142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